1.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报道事实、传播信息是媒体的基本职能,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传媒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长期以来,作为我国社会的瞭望塔和探哨兵,新闻传媒在守护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传媒有意无意构建的“拟态环境”,持续不断产生的“信息流”,更是广大民众每时每刻了解外部环境的窗口。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新闻传媒,就没有我们现在风清气正、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态。但是,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维护正义的“社会公器”,作为意见整合的“自由市场”,作为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纽带”,如果我们的新闻传媒仅止步于关注社会变化而不关心人民生活,传播信息动态而不传递价值取向,只做客观世界冷眼的“旁观者”而不是热情的“思考者”,心中无爱、眼中无泪,那么这样的传媒界是冷冰冰的,于受众而言是没有温度的。长此以往,传媒就会被贴上“不近人情”甚至“冷酷无情”的标签,成为只会传话不会发声,只会照搬不会思考的工具。这样既不利于媒介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维护和人民群众的良好关系,更不利于人文社会的良性发展。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报道事实、传播信息是媒体的基本职能,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传媒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长期以来,作为我国社会的瞭望塔和探哨兵,新闻传媒在守护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传媒有意无意构建的“拟态环境”,持续不断产生的“信息流”,更是广大民众每时每刻了解外部环境的窗口。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新闻传媒,就没有我们现在风清气正、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态。但是,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维护正义的“社会公器”,作为意见整合的“自由市场”,作为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纽带”,如果我们的新闻传媒仅止步于关注社会变化而不关心人民生活,传播信息动态而不传递价值取向,只做客观世界冷眼的“旁观者”而不是热情的“思考者”,心中无爱、眼中无泪,那么这样的传媒界是冷冰冰的,于受众而言是没有温度的。长此以往,传媒就会被贴上“不近人情”甚至“冷酷无情”的标签,成为只会传话不会发声,只会照搬不会思考的工具。这样既不利于媒介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维护和人民群众的良好关系,更不利于人文社会的良性发展。
人文关怀应当是新闻传媒固有的品格。虽然从广义的角度看,新闻媒体及时地告知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广泛的、深切的关爱之心和服务之情,1而这种关爱和服务,本身就是信息传播者对民众的一种人格和情感方面的肯定和尊重,但如何让信息传播抵达人心、引起受众心灵共鸣甚至获得心理慰藉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观照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角度是多样的。本文选取《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近二十年新年献词进行研究,它们是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对象。
..........................
..........................
1.2 研究现状
1.2.1 新年献词研究综述
从 1949 年开始,《人民日报》在 70 年的时间里坚持发表元旦献词。1997 年,《南方周末》以主编寄语《希望从来不抛弃弱者 希望就是自己》开始传达着温暖人心的时代强音,同时也开启了其新年献词的新征程。二十多年来,可以说这两份报纸引领了新年献词的“时尚潮流”,许多媒体纷纷仿效。此后的岁末年初,新年献词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很多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刊发新年献词、社论、致辞或致读者。直至今天,这种方式已演变成了一种历久弥新的仪式,以约定俗成的习惯辞旧迎新。笔者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新年献词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年献词的话语分析。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在研究了 48 家媒体 2016 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后发现,中央媒体及省级党报中的新年献词一般不涉及媒体自身或新闻行业话语,主要通过执政合法性完成自我建构。而都市报和晚报的新年献词中则会使用较多形式的媒介话语,以此建构媒体组织的表现形式。2从语言风格看,《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话语经历了从直白向雅正,从战斗话语、革命话语向建设话语,从政治话语向经济和人文话语、民生话语的演变。3对于《南方周末》的话语表达方式,厦门大学副教授史冬冬提到,《南方周末》自 1997 年起推出的新年献词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其独特的话语形态在当代媒体和读者中颇具影响力。历年的新年献词中包含了一系列由各种主题词构成的词语家族,它们在《南方周末》及其新年献词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话语叙事。1也有研究认为,新年献词成为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共同呈现在读者和作者面前,让他们有心灵相通之感,更能够在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增进彼此默契,成为紧紧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1.2.1 新年献词研究综述
从 1949 年开始,《人民日报》在 70 年的时间里坚持发表元旦献词。1997 年,《南方周末》以主编寄语《希望从来不抛弃弱者 希望就是自己》开始传达着温暖人心的时代强音,同时也开启了其新年献词的新征程。二十多年来,可以说这两份报纸引领了新年献词的“时尚潮流”,许多媒体纷纷仿效。此后的岁末年初,新年献词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很多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刊发新年献词、社论、致辞或致读者。直至今天,这种方式已演变成了一种历久弥新的仪式,以约定俗成的习惯辞旧迎新。笔者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新年献词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年献词的话语分析。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在研究了 48 家媒体 2016 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后发现,中央媒体及省级党报中的新年献词一般不涉及媒体自身或新闻行业话语,主要通过执政合法性完成自我建构。而都市报和晚报的新年献词中则会使用较多形式的媒介话语,以此建构媒体组织的表现形式。2从语言风格看,《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话语经历了从直白向雅正,从战斗话语、革命话语向建设话语,从政治话语向经济和人文话语、民生话语的演变。3对于《南方周末》的话语表达方式,厦门大学副教授史冬冬提到,《南方周末》自 1997 年起推出的新年献词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其独特的话语形态在当代媒体和读者中颇具影响力。历年的新年献词中包含了一系列由各种主题词构成的词语家族,它们在《南方周末》及其新年献词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话语叙事。1也有研究认为,新年献词成为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共同呈现在读者和作者面前,让他们有心灵相通之感,更能够在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增进彼此默契,成为紧紧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二是新年献词的变迁研究。人民日报客户端副主编张意轩指出,《人民日报》67 年的元旦社论,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投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和变迁,更可以透过此观察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理念及方法的变化和调整:一是篇幅段落缩短;二是口号式结尾消失;三是祝福对象发生变化;四是工作色彩趋淡3。也有研究认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献词侧重点不同,
有明显的阶段特点:1979 年至 2008 年以国家政治经济宣传为主,2009 年至 2012年更倾向于关注社会民生关注个人,而 2013 年开始逐渐变更新闻话语体系,开始有意识地迎合新媒体的发展变化。4关于《南方周末》的主题变迁,有研究认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独行的理想主义者”到“在归途中彷徨”,从“在激愤后柔和”到“柔软着陆必然的理性回归”。
..............................
2.《南方周末》新年献词(2000-2019)研究分析
2.1 样本选取原
因本文选取近二十年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南方周末》以其专业性和严肃性一直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国媒体的代表进行研究。
二是《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以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向读者表达其立场和态度,宣扬其新闻理念和价值取向。新年献词是《南方周末》开辟的全新而独特领域,更是《南方周末》的金字招牌,很大限度上代表了《南方周末》的办报指向和中国媒体的新年献词水平。

..............................
2.2新年献词的高层次结构分析
高层次结构包括标题、导言等组成元素。本节通过对献词标题、写作主题及发表数量与时间三个变量进行分析,探究《南方周末》近二十年新年献词框架建构中的高层次结构。
2.2.1标题文学性强 抽象表达愿景
通过研究发现,《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标题往往用简短的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对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寄托着广大中国人民朴素的新年愿景,激发他们面对新形势和迎接新挑战的信心和决心。将《南方周末》二十年新年献词的标题和相关内容罗列出来,我们能够发现一定的规律。

..............................
2.《南方周末》新年献词(2000-2019)研究分析
2.1 样本选取原
因本文选取近二十年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南方周末》以其专业性和严肃性一直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中国媒体的代表进行研究。
二是《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以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向读者表达其立场和态度,宣扬其新闻理念和价值取向。新年献词是《南方周末》开辟的全新而独特领域,更是《南方周末》的金字招牌,很大限度上代表了《南方周末》的办报指向和中国媒体的新年献词水平。

..............................
2.2新年献词的高层次结构分析
高层次结构包括标题、导言等组成元素。本节通过对献词标题、写作主题及发表数量与时间三个变量进行分析,探究《南方周末》近二十年新年献词框架建构中的高层次结构。
2.2.1标题文学性强 抽象表达愿景
通过研究发现,《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标题往往用简短的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对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寄托着广大中国人民朴素的新年愿景,激发他们面对新形势和迎接新挑战的信心和决心。将《南方周末》二十年新年献词的标题和相关内容罗列出来,我们能够发现一定的规律。

...............................
3.1 样本选取原因..................................... 18
3.2 变量设置............................... 18
3.3 元旦献词的高层次结构.............................. 18
4.《南方周末》与《人民日报》新年献词框架之比较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30
4.1 文章标题...................................... 30
4.2 发表时间和数量................................ 30
4.3 写作主题........................ 31
4.《南方周末》与《人民日报》新年献词框架之比较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4.1 文章标题
从标题关键词来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关键词以“你”“我们”“梦想”等居多,占比达到了 85%,意在营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个体中国人的氛围。读者会有强烈的融入感和代入感,仿佛这篇新年献词就是在写“我”的感受,就是把“我”平时想说但是不方便说不敢说的话说出来了。而《人民日报》元旦献词关键词则以“新时代”“中国梦”“全面小康”等为主,在研究的 20 篇里无一例外。切入点更加宏观,更具有全局性的战略高度,意在达到一种号召和呼吁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步调、凝心聚力为完成国家重大发展目标而奋斗的目的。读者读后往往热血沸腾,干劲和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出来,能够为干事创业提供精神前提和保证。
就标题风格来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更加抽象,文学性比较强,从标题上往往无法直接判断文章的具体内容,如 2002 年的《走在中国的大地上》,2006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2011 年的《让每个人都金贵起来》,和当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关联性较弱;而《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则往往和年度大事紧密相关,如 2000 年的《迎接新世纪的曙光》,2008 年的《喜迎伟大的2008 年》,2012 年的《迈向充满希望的 2012》,读者很容易从标题上直接判断出上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来年将要发生的大事件,相比较而言更为直白。
.............................
从标题关键词来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关键词以“你”“我们”“梦想”等居多,占比达到了 85%,意在营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个体中国人的氛围。读者会有强烈的融入感和代入感,仿佛这篇新年献词就是在写“我”的感受,就是把“我”平时想说但是不方便说不敢说的话说出来了。而《人民日报》元旦献词关键词则以“新时代”“中国梦”“全面小康”等为主,在研究的 20 篇里无一例外。切入点更加宏观,更具有全局性的战略高度,意在达到一种号召和呼吁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步调、凝心聚力为完成国家重大发展目标而奋斗的目的。读者读后往往热血沸腾,干劲和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出来,能够为干事创业提供精神前提和保证。
就标题风格来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更加抽象,文学性比较强,从标题上往往无法直接判断文章的具体内容,如 2002 年的《走在中国的大地上》,2006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2011 年的《让每个人都金贵起来》,和当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关联性较弱;而《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则往往和年度大事紧密相关,如 2000 年的《迎接新世纪的曙光》,2008 年的《喜迎伟大的2008 年》,2012 年的《迈向充满希望的 2012》,读者很容易从标题上直接判断出上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来年将要发生的大事件,相比较而言更为直白。
.............................
新年献词是岁末年初媒体对广大受众发出的“第一声”和“最强音”。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新年献词,媒体在传播事实、发表观点的时候,其实是有它原本预设的框架,内容服从框架,这是框架理论应用于新闻学科的应有之意,也与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不谋而合。可以说,媒体正通过它的新年献词,进一步引导舆论走向,进一步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看世界的角度,是媒体整合意见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将发表时间、发表数量、文章主题、版面设置、写作主题、文章标题、话语风格、情感基调等元素设置为变量并进行编码的方式,按照中国台湾学者臧国仁提出的高、中、低三个层次结构,对《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近二十年新年献词(元旦献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发现,《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高层次结构方面,发文数量平均,时间相对固定;新闻评论为主,鲜明表达立场。中层次结构方面,关注民生问题,议论占比较高;头版特刊展示,重点突出强调;聚焦弱势群体,敢于呐喊发声。低层次结构方面,标题文学性强,抽象表达愿景;叙事基调低沉,感情色彩强烈;散文笔法病后,修辞方式较多。《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高层次结构方面,发文时间固定,数量保持不变;本报社论体裁,传递党政声音。中层次结构方面,家国角度叙事,议论篇幅较大;版面由头版位置渐向其他版面转变。低层次结构方面,标题平铺直叙,旨在凝心聚力;正能量性话语,鼓舞作用明显;文风质朴简约,重在叙事明理。
本文认为,《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两份报纸由于性质不同,新年献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是在“披露现实—正视矛盾—迎难而上”的框架下呈现的,该框架重在鞭挞黑暗,揭露丑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重真实客观,轻宣传导向;二是重弱势群体,轻上层社会。三是重人文关怀,轻制度权力。《人民日报》元旦献词是在“回顾—分析—展望”的框架下呈现的,该框架重在传递正能量,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重舆论引导,轻人文关怀;二是重整体概述,轻个体凸显;三是重宣传效果,轻真实披露。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