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媒体涉华报道中的“他者”形象建构--以美德日对“屠呦呦获诺奖”的报道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44 论文编号:sb2019062222220526919 日期:2019-07-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他者”概念的阐述,在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含义变迁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与大众传媒的框架与话语的结合,探讨以美国《华盛顿邮报》、德国《世界报》和日本《朝日新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外媒体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报道中对中国“他者”的建构,以及这种“他者”形象与传统的东方主义观念的联系。最后探讨在全球化与世界格局日益密切带来的“同质化”下,中国的“他者”形象如何以一种“异质化”的状态在美德日三国新闻报道中呈现。

1绪论

1.1选题的提出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交往和联通开始,西方与东方就以相互审视的目光打量着彼此迥异的社会文化制度和政治经济形态。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有两个“东方”同时存在在西方人的想象中:一个是理想化的他者,神秘未知、沃土千里、遍地黄金,这种想象长期存在于大航海时代早期对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形象描述中。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换来了驯服与屈从,对“东方”和对中国的想象则演化为低劣、无能、贫穷的长辫子国度。
从晚清到近代,透过西方现代性这面巨大的镜子凝视下的中国形象在不同时期各有代表,经过抽象化后借由西方的媒体建构了一个个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从“鸦片烟民”、“东亚病夫”再到“黄祸”、“睡狮”,中国的形象逐渐在历史舞台上出现又消失。
直到20世纪末期,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地逐渐迈进,“中国威胁论”开始成为中国在西方目光中的新形象与代名词。“中国威胁论”最早仅源于日本、美国等部分国家的个别论述当中,但是却一步步成为了具有威胁性的世界性话语,成为了在国际媒体涉华报道中跨越地域、语言和种族间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和打破西方媒体所框架出的“中国威胁论”下的他者迷思,就要回归和追溯“中国”这一他者形象和威胁话语生成和发展的轨迹,揭示西方凝视中国他者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脉络。除此之外,在普遍认同意识形态最弱化的科技新闻报道领域,国际媒体如何将隐含的他者通过新闻报道内容来进行构建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

1.2选题的目的
本文拟通过梳理国内外对“他者”概念的阐述,在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含义变迁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与大众传媒的框架与话语的结合来展开研究:先以量化方法检验美国《华盛顿邮报》、德国《世界报》和日本《朝日新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外媒体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报道是否依赖特定的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是否受到特定国家、地区以及某些主流精英媒体的议程设定;之后再以批判话语分析这一质化的研究方式将这些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三家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对中国“他者”的建构,以及这种“他者”形象与传统的东方主义观念的联系;最后探讨在全球化与世界格局日益密切带来的“同质化”下,中国的“他者”形象如何以一种“异质化”的状态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呈现。
(1)丰富“他者”形象在科技新闻报道中的研究。有关他者及他者形象建构的新闻传播类期刊及论文的研究领域较多的是在政治传播和对外传播之中,鲜少有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科技报道领域内。因此,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丰富“他者”这一理论在科技新闻报道中的研究。
(2)增补文本分析和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的研宄方法。本研宄通过内容分析和批判话语分析两种研究方法,针对《华盛顿邮报》、《世界报》、《朝日新闻》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所有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借用内容分析法探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报道具有怎样的倾向性,报道内容的组成采用何种消息源。此外,再通过批判话语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文本进行质化研究,尝试剖析新闻报道的文本内容通过怎样的框架建构又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同时,在量化研究方面,为了弥补报道数量的不足,而选择双重编码,通过文本、实词的两次编码,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批判话语分析。
.............................

2研究综述

2.1“他者”的定义与渊源
作为哲学范畴中意识的一种形式,“他者”—词首先由西方哲学家提出。从18世纪航海大发现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行为,欧洲人和欧洲国家在对外征服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与“自我”相对立的概念--“他者”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一点来看,“他者”事实上就是一种西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概念。
这一时期的研究角度主要采取殖民主义观点,“将欧洲作为当时世界的中心,将美洲大陆和非洲以及遥远又神秘的东方视为野蛮和民智未开的他者世界”。此后,“他者”的概念使用范围日益扩大,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内被赋予新的含义。
2.1.1哲学沉思中的“他者’’
在西方哲学的思想观念中,“他者”本身就是因“自我”而存在的概念。萨特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探寻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发展出自我身份与意识;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他者”的概念则从弗洛伊德有关主体形成的理论中汲取养分;拉康则关注“自我”对“他者”的定义和赋权;黑格尔认为“自我”是在“别的自我”那里实现和得到满足,“自己本身的确信是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因为对自己的确信是通过扬弃对方才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别的自我”即为“他者”。
由此可见,“他者”与“自我”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工具”与“目的”之间的关联,这是一种建立不平等权力之上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他者”的存在是为了“自我”的存在。尽管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称“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实际上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显然,支持“他者”与“自我”关系的并非逻辑上面的理性,而是福柯所揭示的话语的权力。
..............................

2.2“他者”形象与大众传媒
新闻报道本质作为一种文本形式,经由大众传媒传达着话语与概念。萨义德认为,“建构他者的策略基本上依靠文本”,这是因为有关他者的形象和刻板印象传统都是通过书面的形式来表现的。再现东方的论述模式不仅存在于真实的文本中,例如历史、政治学术论文、语源学分析,也展现在具有开放想象力的公开性艺术文本中。事实上,各种关于他者的论述都是建立在一种对话语(或知识)体系的建构之上,以此来剖析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在此前的研究讨论中,已经确认大众传媒拥有通过话语运作的文本再现着不同的群体、民族、国家形象的能力。因此,在新闻传媒领域对“他者”的概念进行探讨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下的研究中,处理“他者”研究的方式主要由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对国家内某个族群(通常是少数民族)的媒体再现;其二是将对“他者”的研究放在国际关系中民族或国家的媒体形象研究框架之中。
英国学者伯顿认为新闻报道中的他者化有另一种解读方式:“某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被打上了‘越轨’的烙印,因而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被含蓄地再现为区别于‘我们其他人’这些都通过新闻报道来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讨论他者的再现,不难发现总是从辨识差异开始的,辨识差异才能书写“非我族类”的意义。因此有学者总结,“我们所指的‘他者化’可以被理解为将不同于自己(主体)的他人或群体建构为明显区别于主流群体的他者的过程”。
............................
3研究设计...................13
3.1研究问题...................13
3.2研究方法...................13
4研究发现..................27
4.1版面内容统计..................27
4.2实词编码..................27
5讨论与分析.......................35
5.1复杂的价值观影响框架的建构.......................35
5.2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35

5讨论与分析

5.1复杂的价值观影响框架的建构
5.1.1框架中的新闻价值观
西方媒体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呈现内容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军事能力、国际关系、科技进步等诸多层面,都由于媒体工作者对事件某些部分的挑选、重视以及对其他部分的忽略、舍弃而形成一种框架,即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并传达给民众。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框架的形成来自于社会真实(外在世界)的建构,而此框架呈现在报道中被受众所接受,即形成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从框架理论的分析角度来看,对中国的“他者”形象的建构是从科学家、中国科研体制再到整个中国形象的逐渐加强的过程。在对中国科学家的“他者化”过程中,美德日三家报纸均提到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形象是“游荡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但是具体来看,其选择来表达这一认知的角度各有不同:《华盛顿邮报》侧重于屠呦呦接受着现代西方与传统中医的双重教育;《世界报》关注抗疟药物的研发与中药学研究;《朝日新闻》更神秘地将屠呦呦的名字与《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相关联。
..........................

6结语与不足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