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与网络新闻媒体的叙事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0854 论文编号:sb2019061810274126841 日期:2019-07-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新闻叙事学理论作为落脚点与分析工具,却不仅仅局限于将此理论单纯运用于解构新闻文本陷入为了分析而分析的怪圈,将语境作为重要的考量前提,从微观结构到宏观规制,从话语结构到意义建构,全方位地探究新闻文本。

第一章比较的前提:叙事语境的变革

第一节基于真实与偏向开放的文本语境
新闻叙事作为文学叙事的一个类型,它不同于虚构的文学叙事,具体来说,传统新闻与网络新闻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叙事规约上,“新闻叙事是讲规矩、有限制、有劝诫的叙事,有其特殊的结构形式”不同的叙事类型对应不同的“框架”,当接受者在面对不同的叙事类型时,也会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例如,在某一类型化的故事中,会出现脸谱化的人物、符号化的道具、惯常的矛盾设置、公式化的结尾,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框架最符合读者的期待,也最能被读者顺畅地接收,因此,这种框架则是这一叙事类型的文本语境,当这种语境被固定,读者则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想象与预期代入其中。但是,这类文学叙事是不真实的,正是因为不真实所以读者不会自觉地将故事与现实对应起来,所以即使脱离现实语境,其文本语境也还是会被接受。但是新闻叙事则不同,基于真实性的新闻其文本语境与现实的关系密切,新闻要真实、客观地展现事实,因此,它的叙事要准确,不容许受众有想象的余地,也不能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在传统的新闻叙事中体现为单一的叙事主体与叙事视角、三度重复的叙事结构、体现精确性的话语修辞,在特定的报道对象与题材中大量的原型运用以符合接受者的的期待,这都体现了新闻文本叙事的确定性。但是在网络新闻叙事中,开放式的新闻模式使得网络新闻的语境呈现开放性,这一开放式体现在新闻叙事主体的开放以及文本的开放,“使用者创造内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概念难以区分,“生产性消费”让记者与接受者共生:文本呈现出非线性的结构以及碎片化叙事、区块叙事的特征,让原本事实的呈现不再那么具有确定性,虽然网络新闻文本更加直观,但是复杂的结构与海量的信息造成的话语的模糊性,对接受者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挑战。
..............................

第二节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
文本的语境决定了新闻文本所独有的特性及其变化,那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下复杂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共同决定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叙事异同。客观的社会文化氛围与媒介环境影响着大众表达意见的方式与媒介吸收、利用意见的方式,二者间的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不同的形态,而在客观技术变革的第三重因素影响下,进一步改变着叙事主体的叙事方式、叙事文本形态。客观因素往往起催化作用,人们自身的心理与需求变化则是导致所有接受行为变化的起点,人是语境的一部分,受语境的制约,同时也产生反作用,人的改变作用于语境又间接影垧叙事。
一、话语权从集中走向分散的媒介环境
中国媒体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积极履行其宣传功能做党的喉舌,传者本位的思想贯穿其中,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甚至不遵守客观性、真实性原则,这与当时党管媒体的体制分不开,党性原则高于新闻的本质,在这种原则下,传播者处于绝对的权威,传播的内容还有方式手段都由他们决定,受众在他们眼里是无差别的,受众的体验不被重视。在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媒体进行改革开始走自负盈亏的道路,话语权开始分散,而此时大的民主政治氛围也影响了媒介环境,传播者与受众间的“商议民主”使得媒体与受众的距离逐渐缩短,二者在地位上逐渐走向平等,传者本位观式微,受众本位观占据主流地位,各大媒体纷纷开启“市场模式”进行竞争,在坚持舆论导向的同时,重视受众的心理与需求,但是,传统的一元解码方式,也就是单向传播,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依旧是主流。但随着自媒体的出现,人人都可以发声,因此传统的官方媒体不再牢牢掌握话语权,话语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这种媒介环境更贴近密尔的“意见市场”,实现了各种意见在同一平台的展现,舆论主导的话语方式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不再强势。
........................

第二章叙事主体与视角的异同

第一节叙事主体的运用
由于新闻学的理论支-之一是叙事学,因此在谈到叙事主体时,必须从叙述学的视野中了解叙事主体。早期经典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使得作者与叙事者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但又有明确的界限。“在叙事理论中,叙事者和真实作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前者是叙述主体,而后者则是写作者;前者只具有语言主体的性质,后者则是一个或多个具有真实身份的个人,两者不能混淆。”可见,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写作时将文字作品中的“自己”也就是叙事主体与真实的自己区分的很明确。“叙述者并不是在作品中利用语言表达自身的个体,而是一种功能指向。叙述者的功能在故事层面体现的是叙述的功能,在情节层面体现的是组织功能,在产生的过程层面体现的是评价功能,而在接受者层面体现的是交流功能。”作者将自己的人格与真实感情隐藏在作品背后并将自己融入所塑造的角色中,用角色的视角来描述所看所想,这是一种有意识地架构,架构起故事与情感的起承转合,同时表达在场者的主观评价。理论上作者与叙述主体是分开的,事实上,作品是作者的投影,作者极力保持客观和人格的退场,但是他的文字依旧潜藏、暗含他的思想,了解作者能更好地了解其作品。
一、传统媒体以新闻来源为中心的单一叙事主体
新闻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基于真实客观等原则,这些原则使得新闻成为新闻。因此,新闻叙述者与作者保持完全的统一,叙事者所看所想都基于真实,是自己人格与叙事主体的统一。“众所周知,新闻报道表面上都以报台的名义刊发或播报,而在报道背后既有记者,也有采访对象和采访记者的陈述,还有编辑以及报台负责人,换句话说,新闻文本的隐含作者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是真正的新闻叙事人。”在报纸新闻的报道中它的作者与叙述者都是记者,记者是唯一的叙事主体,此后又经过编辑的把关,一个新闻作品的产生要经过把关人的层层筛选。由此可以看出,记者的叙述不是基于个人的表达,他代表了新闻组织以及更广阔的意识形态,记者保持作为专业主义的客观真实,同时也不能改变决定新闻的潜规则,这种个人被组织“裹挟”下进行的话语输出,体现了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霸权: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媒体机构掌握话语权,协助国家机器维持意识形态的统治。这种特征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当灾难发生后,权威媒体往往在客观的报道中体现国家意志。
..............................

第二节叙事视角的运用
叙事文本的存在以叙事主体与叙事视角为基础,且叙事主体的所思所想需要通过叙事视角来“发声”,即不同的观看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画面,不同的视角剖析的是不同人物的内心,在全景展现故事时不同视角的转变带来的是不同侧面的真相,给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观感。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因为“事件的描述,总是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的。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方式、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历史史实,还是虚构事件。”在叙事学中,对于叙事视角概念的界定往往将其与“叙事声音”、“叙事聚焦”相区别。叙事声音代表的是叙事主体,由谁说,是确定谁是叙事主体的关键;叙事聚焦不同于叙事视角的地方在于:叙事聚焦是“看什么”,就是叙事作品重点关注什么、叙事重点是什么,不是看的不同角度。将叙事角度与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区分开来对于理解其概念是有必要的。而在新闻叙事中,新闻人对于不同视角的运用也体现为一种叙事技巧,在过去的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的全知全能的视角被人所垢病,因为其阐述不符合客观实际且违背了新闻的客观真实原则,千篇一律的“上帝视角”既没有客观地展现事实的全貌,也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而不同视角的运用也是意识形态输出的手段,叙述者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代表的是他不同的立场以及他的价值取向,如何将自己的意见隐藏于文字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认知,客观中立地表达事实引导舆论,这些在选择叙事视角时都是必须考量的因素。
在新闻叙事中,各种视角的运用存在使得新闻生动与否的差异,在分类时,按新闻话语来说,所采用的叙事视角有以下几种:①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②中性的全知叙事视角;③“戏剧方式”叙事视角;第一人称见证人叙事视角;⑤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⑥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⑦不定式当事人的叙事视角;⑧多重式当事人的叙事视角。黎明洁将这几类视角重新分成了四个大类并讨论其权力限定,分别是:全知全能、人物限知、纯客观与复合视角,@全知全能视角与人物限知视角偏向主观评价、心理分析、言语行为场景的描绘,二者中一个站在“上帝视角”全知全能,一个站在个人视角有限叙事,而纯客观视角则冷眼旁观,复合视角根据需求随时切换。新闻叙事视角的分类在传统新闻与网络新闻中都适用,且没有高低之分。
............................
第三章叙事文本故事的异同.............................33
第一节新闻故事的叙事空间.............................33
一、传统媒体文字与定格画面互文的故事空间.............................33
二、网络媒体流动、虚拟的故事空间.............................33
第四章叙事文本话语的异同.................................43
第一节新闻话语的数字修辞.................................43
一、传统媒体数字融于内容的精确报道.................................43
二、网络媒体数字与H5结合的可视化报道.................................43

第四章叙事文本话语的异同

第一节新闻话语的数字修辞
新闻作为话语,无疑具备话语的特质。话语可以说是人们在固定的场景与语境中表达的真实想法与意图,或者实现其劝服的功效,说服别人。从深层次的成因来看,话语代表着意识形态和权力意志,话语的输出代表的是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话语的新闻在其产生过程中就带有劝服的功效,它企图采用各种修辞方法劝服受众接受自己灌输的理念,采用隐形的手法将要表达却没有表达的话说出。托伊恩.A.梵.迪克认为“从方法论来说,我们认为,新闻修辞不仅仅包涵常用的修辞手法,它还包括一些策略性手段,以此来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在传统新闻与网络新闻中,为表达新闻的客观、真实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旁观者客观视角,像摄像机般冷眼旁观客观记录现场情况;在体现事件的真实性时,用具体的数字来表达时间、距离、数量等信息,给人一种精确感。
数字修辞在话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东方之星”事件的报道中,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均大量的对数据进行了精确的报道,不同于以往灾难报道中对于数据的隐瞒与忽视,这种对数据的重视,加强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感,通过一系列数据让受众清晰的了解救灾详情,与其说是一种报道观念的革新,不如说是对这一叙事修辞手法的再认知,传统报纸新闻将数字融合于内容中,网络媒体更加直白的将数字体现在标题上,特别是在滚动新闻中,新闻标题的更新也是数字的更新,能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最有效的信息,更不用说将数据作为叙事语言的数据新闻,“通过数据可视化,将数据以更清晰的逻辑和更好的阅读体验呈现给用户。”
..........................

结论

一、保持传统新闻叙事体系前提下的微变革:同与异并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