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春电影新闻媒体传播的审美维度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0255 论文编号:sb2019061412581626788 日期:2019-07-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艺术美学”和“传播学”两大领域的知识体系为理论指导,以“艺术”和“传播”角度为主、其他多个角度为辅,着重研究了当下青春电影的审美维度和传播效果。行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交叉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对青春电影的主题价值、审美创作、美学表达以及影视美育效果进行深度梳理探析.

第一章 审美维度:青春影像的审美之义

第一节 青春电影的界定
一、青春影像的源头——终将逝去的青春故事
一段人生就是一段故事,故事里总有那么一个特殊的阶段:主人公做什么都快乐,他身边的人说什么都真诚,他们整天嬉笑怒骂、笑料百出,他们时而荒唐透顶、身心俱疲,他们也有时侥幸成功、忘乎所以……故事的主题叫做“青春”,它是一段时光,也是一种意境,是每个人成长中最为特殊且难忘的符号。
青春是一段时光,既是历史、也是当下、更是将来。在那个“懵懂”的年龄,青春描绘了一幅灿烂的未来蓝图,个人在青春年华莽撞地完成了自我审视,梦想终冲出了现实的迷雾,每个人对未来都有了大胆的期许并毫无顾忌去追寻最向往的图景,那是最真实的“青春美好的向往”;在那个“混账”的年龄,青春也在当下书写了一本不可名状的叛逆史书,无论是成长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割裂,还是对初恋爱情的盲目执着与妥协,青春留下的似乎总是激情后始料未及的挫败愤怒和冲动下不可愈合的疼痛惩罚,那是“青春残酷的物语”。青春亦是一种意境,每个人都单独拥有,在意境中“活得无所顾忌、爱得轰轰烈烈、伤得措手不及,但每个人都不曾惧怕,也没有人想过放弃”①,哪怕时光的飞逝带来了老去的容颜,到那个时候,相信每个人依然会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犹如老酒,愈来愈浓,历久弥香。
对于青春故事,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人之常情和喜怒哀乐,进进出出的人,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正如那首歌词所唱:“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里的事终将逝去,根本来不及供任何一人记录和感悟,还好,多愁善感的人们找到了一种光与影、声与象的媒介,在那里可以记录下每个人青春生命中独特的时光和意境,这种媒介叫青春电影,它来源于青春的故事,也是青春故事最擅长的讲述者。
二、青春题材电影的涵义
作为青春故事的影像表达,什么是“青春电影”的准确界定呢?从电影的内容上看,我们可以约定俗成地把青春电影理解为“青春的”电影,但这样的界定显然不能准确地把握青春的涵义,“青春”是一个更加广泛且丰富的概念,它代表着青年个体或青年群体在特定年龄阶段内关于身体、精神、心理层面的多重涵义象征。因此,对于青春电影的界定,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看法,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定义。厉震林教授认为青春电影是:“以年龄在十二至三十岁左右的青少年及青年为代表对象,以反映其特有的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和精神世界为主的影片”①;黄献文教授在《东亚电影导论》中将青春电影定义为“表现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充满青春气息的影片类型”②;阎景翰教授在《写作艺术大辞典》中把青春电影描述为:“细腻地描绘青少年生活,用带有抒情和浪漫的色彩表现主人公的未成年生活,展示少男少女的理想、活力和青春期的心理”③。
..........................

第二节 青春电影的审美维度
一、光影艺术的青春审美维度
“电影是一门艺术,它同时满足了为人们传达信息、讲述故事、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等多种需要,一方面,创作者通过蒙太奇的艺术拼接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认知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观影设备或走进影院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光影使创作故事的人和欣赏故事的人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和审美感受力,不仅在体验中获得了精神满足和审美愉悦,且在思考中进一步达到了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境界的深入体会”②。这充分体现:“电影不仅能作用于人的理知,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情感,这种不同于其他艺术媒介的特殊作用即为美感作用,或叫审美作用”③,电影的审美作用在主体的审美实践中搭起了与客体联系的桥梁,有效完成了两者审美关系的稳定维系。作为审美客体,电影一直被审美主体不断发现、感知和认识,其美感透过现实生活不断被创作者和欣赏者深度挖掘,不管是它崇高的美,滑稽的美还是丑恶的美,均被一并融入了光影系列的审美范畴。
光影艺术对于青春的表达以及观众对于青春的鉴赏自然凝聚和物化了双方对青春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青春电影的创作者把对现实青春的理解融入了光影中,并通过艺术手段着力打造了一个正确反映现实和直击观众内心的规律世界。从早期的意识形态说教到当下的互联网思维商业运作,从对青春涵义的边缘化书写到对青春意境的消费解构,青春电影代表了不同时代背景经历下几代导演对青春审美的精英意识解读。当现成的青春影像通过荧幕投递给观众,欣赏者自然会对“创作者的青春解读”进行二次解构,进而形成具有独到见解的的主观审美体验,对于欣赏者来说,最好的审美效果不仅在于观众能够透过青春影像满足视觉听觉的精神需求快感,还在于其对青春符号进行正确解读后,能够自发寻求生命的本真、激发上进的生活态度以及寻求走出现实困境的勇气。
正如钟惦棐老先生所说:“电影美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既要从银幕上去寻求,更要从银幕下受其感染的观众中去寻求”①。这说明,一方面,青春电影的创作者不但要从审美心理出发通过视觉冲击满足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象需求,还要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通过光影青春的艺术更好地教育和引导观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青春电影的欣赏者在鉴赏光影作品时,也应充分认知和领悟电影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在超拔世俗的审美需求中接受光影中正能量的指引,以完成对人生境界的升华。上述两方面是对青春电影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的最根本的认知。
................................

第二章 审美价值:多元青春母题的传播倾向

第一节 青春母题传播的价值呈现
一、怀旧情结的精神内涵
(一)个人怀旧隐喻下的精神世界
青春电影喜欢用现在的视角返魅过去青春的记忆,执着于用幻想的心境追溯过往的青春岁月,个人理想主义的怀旧情结是当下青春电影传播中普遍具备的母题。从创作的审美角度来看,“怀旧并不是对现实客体原封不动、机械地复制或者反映,怀旧艺术所具有的‘挽歌’式的美感和抒情品质也不都是来自怀旧对象本身,而是取决于它的观照者和阐释者对怀旧对象的想象方式和表达样式”①。基于此,“怀旧”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大多被电影的创作者赋予了一层象征性的隐喻。一方面,青春怀旧母题大多都是伤感的:有个人面对现实处境无能为力后的逃脱幻想,有尝试突破困境时一脚踏空的举手无措,有多次尝试改变却徒劳无获后的强烈怨念……而这种伤感其本身内涵大多僭越了纯粹的事实性本身,而仅仅是影片的创作者用夸张的审美方式将“怀旧”置于批判的美学中,以此用来加深影片“刻苦铭心”的审美效果;另一方面,青春怀旧母题在伤感的整体基调中又穿插着诸多细小的“甜蜜”元素,即:“过去领域中真正的美好和被想象成美好的那一部分”②,这种审美认知表面上是对不同时空过往情愫的向往,实则是对现实时空精神世界的探讨,由此引领的审美理想可以理解为:“影片的目的并非要让观众在怀旧中执迷于过去,在精神退行之后固执于青春幻想,而是一次短暂回瞻伊甸园之后的重返现实,一次精神故园的再度重塑”③。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港囧》、《夏洛特烦恼》、《万物生长》等影片先后掀起了流行的怀旧风潮。有的青春影像完成了对“青春无悔”的终极记录,即使现实的风吹雨打再残酷,也依然割舍不下对“青春美好”的释怀。就像《匆匆那年》里的方茴,当现实的感伤已经充斥甚至填满受伤的心灵时,却依然留下了“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的青春觉悟;也如陈寻依然对校园时光的种种细节记忆犹新:那个决定篮球比赛胜负的投篮和高考时为了心爱的人而放弃的那道 13 分考题。他们在同质的现实生活中试图寻找妥协后的激情,却依然在“我们曾经拥有,如今无法复得”的伤感中无法自拔。与之相比的是,有的青春影像在现实的伤感中逐渐找到了“青春自我”,开启了未来人生新的征程。正如《港囧》里的徐来,与初恋女友杨伊的未完成之吻一直是这个才华横溢、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的青春遗憾,当这个承载太多意义和期望的承诺之吻终究无法实现时,徐来冷静地完成了对理想逝去和现实平庸的重新审视,治愈了心底的焦虑和创伤,最终兑现了和现任妻子蔡菠同生共死的承诺。
...........................

第二节 创作和传播倾向的价值偏失
一、苦涩与奇观的情感表达
青春的“苦涩”源于青年人荷尔蒙宣泄下的成长之伤,以及在记忆中不断返魅的爱情之憾,苦涩的青春一直都在,但它不属于全部个体,甚至仅仅属于少数个体的特别经历。但部分青春电影却把“青春之丧、青春之伤”的主题反复搬上银幕,把电影推向同质化的同时也掩盖了青春的本真。纵观当下青春影片的主要情感表达和传播,“青春影像作为一个控诉情感匮乏、表达伤痕共同体的组织,正用一种奇观的方式,弥合着一种情感伤口——强烈的忧伤与莫名的爱”①。
对于青春成长的“苦涩”,部分青春影像在创作之始就没有赋予它更深层的涵义,而是在一系列的叙事堆砌中使其成为加重故事情节异于常理的砝码,这样的审美意识除了无限放大青年人成长的压迫感和失落感外,似乎并无其他任何表达效果。更糟糕的是,为了渲染这种苦涩的气氛,部分电影甚至在故事叙述的关键之处,未迎高潮却早早开启了收工模式,直接表现在:当故事里的青少年在寂寞愤懑、痛苦历练后即将迎来冲破云霄、展翅高飞时,镜头却一带而过,竖起了“几几年后”的时间标记,结局里的人有的成为了白领阶层的职场达人,有的成为了市井阶层的失意者……遗憾的是,象征青春成长真正内涵的“在时间标记里发生的故事”却被忽略了。“如果说真正的成长意味着青年人在青春岁月中历经失败、磨炼、挣扎或妥协后,褪去了青春期的叛逆与稚气,最终在蜕变中收获了一份成熟,那么,破茧之痛之中和之后的成人内涵却在大多数影像的传播中缺席了”①。
如果说对青春成长的“苦涩”表达只是电影为营造伤感气氛的一种手段,那么,对青春爱情的“苦涩”的呈现则彻底将青年人的情感认知导向了一种偏执的审美奇观。“所以,在青春系列电影中,观众看到了一种‘情感偏执狂’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沉浸在爱情的狂想之中,再也没有能力想象自己的未来和困境”②,他们执著于活在自己圈定的情感栅栏中,自私和冲动成为了他们寻爱和为爱付出的唯一方式,他们故事结束的方式或者是荒唐或者是猝不及防,最终留下的自然是爱情的遗憾和感伤。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影片对于爱情结局收拢的表达无疑是紊乱的,这难免给与了欣赏它的人“破镜难重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错觉;另一方面,影片对于爱情真谛挖掘的缺失,也使得观众在多数空洞的凭吊中逐渐失去了关于情感价值的审美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青春影像为观众描绘的这种莫名的爱,除了凭借“苦涩”一跃成为兜售情怀的“神器”,便再无其他审美效果了。
................................
第三章 审美效果:青春价值的传播效果................................29
第一节 “培养理论”下青春影像传播的正负效应............................... 29
一、“培养理论”与“象征性青春”............................. 29
二、“培养理论”与“正负效应”........................... 30
第四章 审美默契:理想之于需求的观照...........................36
第一节 当下青春电影的“证候”与“良剂”................................... 36
一、证候:会诊青春影像症状的“病因”.................................. 36
二、良剂:母题价值的回归与审美理想的观照.......................... 37

第四章 审美默契:理想之于需求的观照

第一节 当下青春电影的“证候”与“良剂”
一、证候:会诊青春影像症状的“病因”
2010 年后,随着青春题材电影的纷纷问世,其创作表达也在“量”的基础上显现出了一定的趋同性和倾向性,其青春母题传播的价值偏失也在这种倾向性中变得尤为明显,具体总结说来:“苦涩与奇观的情感表达”加剧了影像的“奇观化”处理,使“青春”处于一种无病呻吟的姿态;“虚幻与封闭的框架呈现”将“青春”置于绝对的幻想化状态中,割断了光影青春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肤浅与遮蔽的价值反思”忽略了对生命本真和青春精神的探讨,使“青春”失去了其原本的优雅气质而逐渐趋于俗套。上述则为当下青春影像的“症候”所在。
从影片的传播倾向中可以看出,当下青春电影母题的创作表达带有着严重的“否弃美学和道德的主观化倾向,它们的审美理想刻意回避和模糊了对是非好坏的价值判断,以虚幻化、肤浅化和同质化误导了观众自觉的审美需求”①。因此,会诊当下青春电影的症状,
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环,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去寻找证候的“病因”。
电影产业化下的消费主义。当今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将向产业化运作模式靠拢,“消费对象不再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知识、职业、权利、艺术,甚至时间、空间和身体都成了可供消费的对象”②。因此,在产业化的商业浪潮中,随着观众消费主义的时尚、欲望和感官诉求的不断增长,青春影像的“场景大多被布置得奢华绚丽,到处充满了个人享乐主义的小资情调和现代都市文化的流光溢彩,‘青春’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更多地是以一种可供消费的商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③。随着商业性和物质性逐渐成为青春电影创作的标签,以及光影中的青年文化特质逐步被消费主义所取代,影像中的“象征性青春”与真实的青春日趋发生了严重的背离,青春电影也失去了它最初存在的面貌和意义。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