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节目仪式化新闻媒体传播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5847 论文编号:sb2019050612175826075 日期:2019-05-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点对《朗读者》节目进行解析,从节目的题材内容,结构形态,传播意义等几方面对节目的仪式化传播作出分析,将文化、情感、认同等结合到分析中,归纳出节目所蕴含的仪式特点及意义,从解读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对今后节目的实践提供借鉴。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文化,是人类历经亿万年发展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对世界、国家、民族及个人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文化的力量积累于无形,深植于个人品格及民族风气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随着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公民文化素质及审美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涌现出来,成为大力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据相关数据显示,承担着文化宣传教育功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在数量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人文风格与文化气质。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感官娱乐和审美体验,此外,还向大众提供着人文地理等多方面信息,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陶冶人们的文化情操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因为《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央视将 2017 定格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央视一套以自身的优势和特征,大打文化类综艺牌并一举成功。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同时段四大卫视强势综艺节目的夹击下,除《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平均收视弱于浙江卫视“跑男”外,《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和《朗读者》均斩获收视冠军。另外,广电总局新政中明确提出对各大卫视开始实行“限星令”,转而鼓励艺术家、文化学者参与节目,鼓励黄金时段播放文化类节目。此外,广电总局发布的 2017 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其中 8 档电视类节目中有四挡文化类节目,包括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和《朗读者》、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见字如面》、北京广播电视台《非凡匠心》。刚刚过去的上海电视节,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斩获最佳电视季播节目。此外,《朗读者》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高达 9.2 分,体现着在观众中的良好口碑。
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嘉宾的个人成长、情感体验为背景故事,将其与文学名作相结合,用最真实的人生,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全国政协委员、知名作家冯骥才在政协记者会上指出:“传统文化不能只靠节目炒作。《朗读者》等节目是一个开始,一个尝试,可以激起人们对诗词的兴趣。文化影响人,还是影响人的心灵、人的气质,这才是真正的影响。”但是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往往被认为过于“高冷”,在大众的接受程度上还存在困难,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的内涵广泛而深刻,折射出来的社会风貌也是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朗读者》节目是应具有全社会的教化功能以及精神引领价值的。同时,
尽管数量上飞速提升,但这些文化类节目中尚未出现真正的爆款,同质化现象严重依然是现如今国内综艺市场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单是朗读类节目就有《朗读者》《见字如面》《阅读·阅美》,如何避免该类节目出现类似问题,深入探究《朗读者》节目明显的仪式化传播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出版专著是关于对《朗读者》节目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国内关于文化类综艺的研究还集中于学术论文、期刊杂志和报纸。当笔者在 CNKI 知网数据库以“《朗读者》节目”为关键词检索,共搜集出相关论著 245 篇,其中 121 篇是学术期刊论文,14 篇发表于报纸。这些学术论文的主要论述方面集中于《朗读者》节目的创新研究、《朗读者》节目的成功论、《朗读者》的特点及价值分析、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研究、《朗读者》背后的我国社会文化研究。
一是探讨《朗读者》节目的创新研究。王颖,张娟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创新与发展策略——以<朗读者>为例》中指出《朗读者》的成功得益于节目的创新模式,并在引领社会文化的同时满足受众的审美心理,达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促使中国文化类节目的良性发展。刘娅蒙在《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朗读者>为例》运用个案分析法探究其成功策略,为我国文化综艺的发展创新提供参考。刘振华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探究——以<朗读者>为例》中基于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分别从节目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品牌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之路,并对此类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
二是探析《朗读者》节目的成功论。刘小蕊在《电视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之道》从它的节目定位、节目形式、内容创作等方面来探究《朗读者》成功原因。张幼彬在《文化情感类栏目<朗读者>成功的原因探究》中分析《朗读者》节目成功的原因,并就《朗读者》节目为综艺节目提供的新思路展开分析。孟月婷在《高而不冷才能雅俗共赏——探究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之道》中指出综艺娱乐节目霸占荧屏,文化快餐、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呼唤文化类节目的回归,让自己的情怀有处安放,于是筹备了一年多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应运而生。
............................

第 2 章 传播仪式观理论概述

2.1 仪式的内涵与意义
“仪式”,是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人类学家 Victor  Turner 曾用“liminality”一词解释过仪式,这个词有“门槛”、“阀限”的意思,Turner 认为仪式意味着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中介状态,过渡阶段。Conrad Phillip Kottak 在《文化人类学》也曾提出,一场“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往往意味着改变,例如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等。所有的通过仪式包括三个阶段:隔离、中介、融合,
而中介状态是最重要的,当人们离开一种阶段,一种身份,转变向另一种状态时,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社会位置,此时的“通过仪式”大多具有集体性,当集体处于中介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紧密的社会联系,以及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平等和同舟共济的感觉。在宗教中,人们用仪式对神明进行献祭,从而达到祈福祈愿的目的。所以,仪式是通过某些特殊安排的过程,在特定的时间把人们引向特定的情境,从而使人们达到情绪上的释放,心灵上的共鸣,以及价值观的认同。
仪式是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文化的具体表达形式。比如世界各国的成人仪式,在德国,宗教和传统习俗中,年满 14 周岁即为成人,所以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有关部门就会组织 14 岁的青少年会见各界人士,参观名胜古迹,浏览山水,直到正式成人礼那天组织他们参加典礼及舞会。在日本,每年 1 月 15 日为成人节,届时全国放假一天,凡满 20 岁的男女青年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到公会堂或区民会馆等处参加各级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和庆祝活动。在秘鲁,少男们的成年仪式是古老的“跳崖礼”,从约 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而胆怯者就永远不能成为“大人”。爱斯基摩族的少女,以驯一头鹿独自跨越冰原来向族人宣告:“我已不再是小孩,我要独立闯荡冰原了”。
仪式能够帮助人们完成身份的确认,以划时代的作用使人们完成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变的目的。特定的仪式赋予了一个群体独特的属性,群体成员会对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集体向心力会让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仪式能够引导人们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纾解情绪,释放压力,成为人们集体表达共同情感的渠道和出口。此外,仪式还能赋予事件权威性和正义感,根据“自我觉知理论”,人们会通过外在的行为来确认自己内心的态度,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仪式感所带来的正式和肃穆,会使人们内心对此事件充满信服,甚至虔诚。《圣经》学者曾告诫过牧师,不要要求信徒先有信仰再去祈祷,而是引导他们在祈祷中构建信仰,这就说明通过参与具有浓厚象征意味的仪式,人们接受了仪式的洗礼,能够在心中重塑自己的认知,将仪式所倡导的信仰强化为自身的精神支柱。
...............................

2.2 传播仪式观的内涵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认为传播“是一种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凯瑞的关注点不在于信息在空间领域内的传递与接收,而是强调在同一时间,集体成员在传播仪式过程中的共同参与、分享、交流,传播符号的建构以及意义共享的过程。凯瑞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和意义交织成的系统,而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过程。”①这种过程便是仪式,此时传播与仪式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是一致的,传播的功能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在于人在这场传播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于人们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的转变。凯瑞以“仪式”为基点,赋予了传播更为深刻的内涵。他认为“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参与传播的人们建构和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②凯瑞的观点涉及到了新闻传播活动对于社会规范及整合的作用,在新闻传播的引领下,人们自觉接受仪式化的规程、标准,践行普世的价值观,仿佛走进了一场盛大有序的仪式一般,一切行为符合仪式的流程及规范,最终呈现出与构建的仪式共荣共生的和谐场面。
另外,凯瑞将文化研究引入传播研究,“当文化观念进入到传播学研究时,它是作为维护某种有机体系统的环境或是施加在研究对象上的一种力量而出现的”,凯瑞认为“传播即是文化”。传播是建立在对符号的处理上的,传播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文字、语言、动作、介质恰巧也是文化组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传播过程所带来的信息的共享,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确认,也正是形成某种特定文化所需要日积月累沉淀的基础。传播开启了人们对于世界的感官认知,认知形成知识与观念,当知识被大众学习并掌握,观念被社会认同并接受,文化便应运而生并绵延发展。总之,“传播仪式观”是建立在仪式的基础上,传播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建立有秩序,有意义的世界。
..................................
第 3 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概述················ 12
3.1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涵 ······················ 12
3.1.1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 ······················ 12
3.1.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 ······················· 12
第 4 章  《朗读者》仪式化传播的呈现··························· 18
4.1  仪式感与仪式化行为 ···························· 18
4.1.1  传播仪式的符号化设置·························· 18
4.1.2  文化与意义的传达··························· 19
第 5 章  《朗读者》仪式化传播的意义及展望··························· 30
5.1  《朗读者》仪式化传播的意义 ························· 30
5.1.1  利用仪式的庄严性,塑造综艺节目的态度与深度····················· 30
5.1.2  利用仪式的文化性,重拾国民的文化信仰与追崇······················ 31

第 5 章《朗读者》仪式化传播的意义及展望

5.1  《朗读者》仪式化传播的意义
5.1.1 利用仪式的庄严性,塑造综艺节目的态度与深度
近几年,《奔跑吧,兄弟》、《挑战极限》、《花儿与少年》等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因其节目话题性强、受众参与度高、明星向粉丝宣传便捷、内容无用但不费脑,加之在市场的作用下,真人秀节目大火特火。在真人秀扎堆,综艺快餐化的当下,《朗读者》的出现宛如一股清流,让整个嘈杂而又纷繁的综艺市场净下来、慢下来。社会的文化产品、精神生活需要多样性的生态与品种。现在人均读书的时间太少,而用于娱乐的时间太多。但是人类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一直存在,人类文化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会在特定时期起作用.
在仪式中,庄严、肃穆是其显而易见的属性,在这种氛围下,参与者很容易产生由衷的信服和虔诚,对仪式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朗读者》诚意满满地努力做一档有关于“文化”本身的节目,它在引领观众树立“慢一点,感受美好”的生活观念,它在向大家传达一种“拾起阅读习惯”的文化理念。《朗读者》虽然与其他娱乐化综艺节目相比而言,娱乐化的程度大大降低,但是它所带来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是其他娱乐化综艺节目不可比拟的。观众可以从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著名作者的作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深层次来说,可以实现精神层次的提高,从而实现“人”的卓越发展。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①以《朗读者》为代表的综艺节目,是一次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它通过开拓节目的人文视野、扩大节目的思想容量,创新节目的模式套路,将电视节目模式、文化传播和情感交流需求相结合,依托文字载体将长期潜伏在社会大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彻底激活。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