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情境理论视角下的“慢直播”解读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202 论文编号:sb2022053113352948040 日期:2022-06-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认为对慢直播的研究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媒介的传播形式与影响,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进行传播。在本文的研究中,参考文献较少,文章具有创新性,但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欠缺。慢直播为互联网传统直播提供了新的思路,摒弃了精心制作与安排,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发现意义产生的踪迹,为未来的传播形式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借鉴。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慢直播现象在 2013 年就已出现在中国,但是一直未引起大众的关注,直至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央视频与中国电信联合推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慢直播”才引起了现象级关注,让慢直播这一形式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慢直播爆火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下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疫情期间,公众因为防疫需要只能呆在家里,而“慢直播”可以以一种最真实的方式将武汉当时的状况展现在大众面前,央视频在疫情期间开设的直播栏目《疫情二十四小时》,其中包括对武汉多角度的慢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此后“慢直播”这种非常真实的对现实的记录形式也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慢直播这样一种看似很无聊的直播形式为何会引起大众的兴趣与关注?为何看似静止不动的画面会引发网友们热烈的讨论,这让我产生了疑惑也引发了我的兴趣。笔者通过资料查阅发现,在 2009 年挪威国家电视台就出现了与慢直播相似的形式——慢电视,并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慢直播、慢电视作为慢文化的一种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知网文章进行搜索,发现对慢直播的研究较少,大多集中在疫情后对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的传播学角度分析,对慢直播整体分析的很少。
多数的慢直播是在向大众传递一种情景,让我们通过慢直播进入到这种情景中,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让我联想到梅罗维茨的情景理论,媒介通过展示不同的社会“场景”来影响受众角色的认知以及受众的行为,同时慢直播也突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关系中的地位。在一个将“高速”奉为圭臬的当代社会,传播也更加追求速度,慢直播作为与今天快节奏生活相对立的一种直播形式,是对传统直播理念的颠覆与创新,让受众在平淡的生活画面中看到了活力。慢直播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更好地发展慢直播,这值得我们探究与深思。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一种较新的直播形式,慢直播如何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赢得受众认可,是本文要集中探讨的问题。梅罗维茨的情境理论主要探究的是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该理论也为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方向。本文从媒介情境理论的角度分析慢直播这种新型的报道方式,探究慢直播如何对新情境进行建构?在新情境中受众对自我身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并对其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慢直播如何构建新型传受关系,此种新型传受关系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传播者与接受者又有何影响?
目前我国对于慢直播的研究较少,还没有对慢直播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本文从媒介对受众的行为影响的视角切入,利用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为框架对慢直播进行研究。梅罗维茨的情境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电视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但其中的分析角度与分析框架可以运用到对现代电子媒介的分析上,这是用传统理论对现实的传播方式的剖析。
慢直播能够在如今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吸引住大众的目光,具体满足了受众的哪些需求?文章最后回归现实生活,对慢直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为慢直播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慢直播概况
2.1 媒介情境理论起源
媒介情境理论属于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理论,根据年代划分,梅罗维茨属于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哈罗德·英尼斯在 1950 年出版《帝国与传播》1951 年出版《传播与偏向》,将研究的目光从传统的内容研究与效果研究聚焦在媒介自身。同时期的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1964 年发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官或者感觉的延伸,1969 年发表《媒介即讯息》他认为人们收发信息的媒介比信息内容本身更重要,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麦克卢汉在网络刚刚出现时提出的“地球村”理论,非常具有前瞻性,预测了电子媒介在未来会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连接起来,而如今互联网络的发展应用正验证了“地球村”的理论。
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开创媒介环境学派,他对媒介环境学的定义是“把媒介当作环境”。1971 年波兹曼在纽约大学设立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在奎因斯大学读博士的梅罗维茨在 1975 年至 1978 年参加了波兹曼设立的研学班,波兹曼推崇麦克卢汉的理论,但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持乐观的态度,波兹曼对媒介持消极态度,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在研发使用新媒介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媒介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在此研讨班上梅罗维茨受到了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巨大影响,为其之后的媒介环境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媒介情境理论是在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与戈夫曼的“剧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传播媒介的变革带来了人们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的一次次进步,由原始社会到“地球村”的出现,主要归功于媒介及其技术的发展。麦克卢汉的理论不断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被验证,麦克卢汉对未来社会描述预测如此准确,他对于社会范围内的普遍变化归因于电子媒介的普遍使用,但是麦克卢汉并未说明媒介变化带来社会行为变化的具体理由,而社会学家戈夫曼理论恰好为理解社会行为提供了新视角,将两个学科的理论结合,引发了梅罗维茨对此的关注。
.........................
2.2 媒介情境理论主要观点
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阐述了媒介情境理论的主要观点。梅罗维茨认为媒介对于社会而言,它的作用超越了它具体传播的内容,不同的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巨大,媒介不仅仅是两个或者多个环境之间传递信息的渠道,而它本身也是一种环境。场景的概念不仅包括物理场景,还包括“信息场景”。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的使用,会使得现实中的场景出现融合与分裂,媒介促使新的情境产生,从而影响受众的认知与行为变化。媒介情境理论主要观点包括:
2.2.1 超越地域:作为信息系统的情境
戈夫曼将行为区域解释为“任何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屏障限制的地方”①,戈夫曼等社会学家认为不同的场景会导致人的不同行为,他们将场景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地点。若将“屏障限制”这个词拿出来仔细研究,会发现有时候导致人的行为发生不同变化的“屏障限制”不仅仅指具体的物理环境,还有其他因素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戈夫曼举例侍者在餐厅(前区)与在厨房(后区)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但若餐厅没人时,前区便成为放松的后区。物理场景其实只是人们感知的场景的一个子类别。所以对人交往性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理场景本身,而是信息的流动模式。①此处的信息更多的是指一种社会经验,包括语音语调、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等。将场景作为信息系统,可以表明媒介“场所”与物理场所同属于场景的一部分,而不是割裂开的两部分,为后面解释媒介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联系。
...........................
第三章 融合与重构:慢直播创造新情境与新受众........................20
3.1 慢直播与现实情境融合产生新的情境....................... 20
3.1.1 客观真实:完全真实的直播场景.............................20
3.1.2 自我阐释:受众对场景的新的解读与建构.............................22
第四章 慢直播情境下的受众“云”行为和新型传受关系........................29
4.1 慢直播情境催生了受众“云”行为......................................29
4.1.1 “云参与”:重大事件的参与感.....................................29
4.1.2 “云监工”:情感投射的符码......................................30
第五章 新型传受关系下慢直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38
5.1 新型传授关系下慢直播发展中的问题......................... 38
5.1.1 受众监督焦点的转移..........................................38
5.1.2 互信关系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39
第五章 新型传受关系下慢直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5.1 新型传授关系下慢直播发展中的问题
慢直播创造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可以即时、真实的展现现场情况,但是慢直播引发的受众行为的变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无主持人引导、无后期加工可能会导致受众关注焦点转移,长时间的无人干预的直播可能造成镜头内路人隐私泄露,陪伴式媒介增加了对受众的陪伴但也无法替代现实生活中的陪伴。
5.1.1 受众监督焦点的转移
慢直播构建的新型传受关系使得受众有了更多的权力,进行监督、生产意义。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慢直播中,各位网友通过对画面的编码解码创造了更有趣更易理解的文本,网民给慢直播画面中的机器、设备、树起名字,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对慢直播画面的创新解读,更有利于大众理解与传播。受众把注意力放在了“叉酱”、“小黄”、“呕泥酱”身上,大家纷纷为自己支持的机器打 call。当时官方媒体央视频也发现了这一热点,甚至在疫情二十四小时直播间下开设了助力榜一栏,网友纷纷前来为自己支持的“偶像”打榜,引发大众质疑。官媒作为风向标,这场慢直播制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武汉医院建设现场的真实状况,打榜栏的设立更加剧了受众关注点的偏离,成为了央视频吸引流量娱乐受众的一种方式。
当观众们疯狂的刷起“我看到叉酱啦!”“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叉酱”“快来为叉酱打榜”等等带有饭圈特点的话语时,大家似乎忘记了画面的原本内容,聚焦于一场虚无的狂欢中。当评论区出现“蓝忘机不如叉酱”、“小小黄在偷懒”这样不加思考的非理性指责,符号的解读逐渐偏离文本,导致舆论失焦 。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慢直播的火爆,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慢直播这种较新的传播媒介,本文通过媒介情景理论的视角对慢直播及其构建的新型传受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了慢直播这种媒介形式对受众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新型传受关系的建构。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解释了新媒介的产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虽然该理论产生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但是该理论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以及普适性。该理论从电子媒介对人行为的影响出发,探究了“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这一影响路径,理论主要基于电视的使用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但我们仍可以将其运用在对互联网以及任何新媒介的研究上。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场景与物理场景的融合更加明显,每个人的身份变得更多重,身份之间的区隔不再明显,更加验证了梅罗维茨的理论。慢直播作为一个强调情境传播的媒介,很好地符合了理论中媒介促使新的信息环境构建,使新的情境产生这一说法,受众在媒介制造的新的情境中也产生了新的社会行为。受众在慢直播中“云参与”了国家重大事件、做起了“云监工”,这些新的身份与新的行为也相应产生。
慢直播借助于自身真实客观的优点,赢得受众的信任。在慢直播中,受众成为意义生产的主体,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转变,受众成为传受关系的核心。通过慢直播,受众的监督权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感不断增强。慢直播具有了陪伴式媒介的身份,受众在其陪伴中缓解焦虑与孤独感。慢直播导致受众行为转变也让我们反思关于慢直播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长时间无人控制的直播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的问题,受众为中心导致受众忽略了所关注的事件本身而聚焦于无意义的狂欢,媒介的陪伴缓解孤独却始终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陪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