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暖心”特稿叙事特点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5969 论文编号:sb2022041211473446175 日期:2022-04-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研究发现,“暖心”特稿的叙述者多隐匿其叙述的踪迹以达到一种故事自动讲述的客观直呈效果,其偶尔的出场不一定干预介入,而是为了证明其叙述的真实性和独家性,而其公开出场的评论干预也极为有限,表达比较含蓄隐晦,程度弱化,而这种非干预、非介入为主的叙述姿态赋予人物以多方呈现的机会,彰显了叙述者与人物、读者通过平等对话共建共享意义建构的积极态度,这较以往的典型报道正面宣传由叙述者公开出场完成单一叙述和垄断意义建构的做法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进步。

第一章 绪论

1.1“暖心”特稿研究背景“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主席曾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对内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究其内涵具体应该包括“讲什么样的故事”和“怎么讲好故事”两个维面。将这一重大命题贯彻落实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中,就要求新闻媒体在讲什么样的新闻故事和怎样讲好新闻故事上下足功夫有所突破。而由凤凰网于 2015 年 4 月 10 日创建的“暖新闻”栏目,聚焦普通人生活中的高贵人性和爱①,专注于社会中的正能量、光明面,每天搜集推送 1-3 条发生于国内外的真实感人故事,创办仅两月栏目访客就超 1 亿人次,获得了客户冠名赞助,并受到国家网信办的高度关注和评价②。其“暖新闻”的创想和成功示范无疑切中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命题,为中国新闻媒体在讲什么样的新闻故事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受凤凰网“暖新闻”创意所带来的巨大流量效应、广泛社会赞誉和经济效益潜力的强烈影响,从报纸、电台、网站的传统媒体到各类新媒体的新闻业界同行纷纷跟进创立“暖新闻”专题、专栏、专版、专刊,一时间中国媒体界掀起了一股“暖新闻”业务合作与竞争的热潮。经过 4 年多的探索,业界在新闻理念、采访报道、制作传播、栏目运营、公益策划等几乎涉及新闻实践领域的所有方面进行了操作尝试,并逐步构建起一整套的操作体系,使“暖新闻”这一新闻类别已经成为现有新闻体系的常备组成部分和新闻实践中的常见形态③。然而,由于各级各类媒体对这一新闻类别认识理解上的差异性、自身实践条件的限制和职业道德觉悟的高下不等,特别是在互联网浪潮和市场化逐利的浮躁喧哗大背景下,中国业界的“暖新闻”实践还明显存在偏重形式轻视内容,报道浅显流于表面,夸大煽情刻意拔高,同质化鸡汤化苦情化,不注重深挖事实背后的故事等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诟病和广泛批评。如若长此以往,受众必然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降低对这一新闻类别的期待和关注。
因此,如何讲好“暖新闻”这样的故事,如何打造优质深度内容,奉献有思想、有温度、让人心动的作品,拒绝其短暂易碎生命,从而使温暖感人的力量发挥持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成为当前摆在业界尤其是学界面前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已有学者指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新闻文本:“新闻文本传达到受众的效果如何,受众是否会对记者的新闻文本产生共鸣是新闻价值的主要体现。”①所以,在当下考察业界实践中深度文本内容创作的成功范例,总结其讲述故事的特点和技巧,就显得尤为迫切。
...........................

1.2“暖心”特稿简介
“暖心”特稿指从 2016 年 1 月 15 日起每周五刊载于纸质版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封面的“暖心”栏目中的文字特稿,特稿自创刊起的每一期都致力于向读者讲述温暖人心的故事,专注呈现和还原普通人不平凡的日常以及如何应对困难挑战,并把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精神面貌传递出去以影响更多的人②。
作为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融合探索实践中继续发扬该报特稿深度写作优势和坚持“内容创新”③的具体体现,“暖心”特稿坚持精心写作,打造精品内容。具体稿件虽多由年轻记者采写,但由报社资深特稿记者蒋韡薇担任稿件的文字编辑,确定每一期的选题,安排记者采访,并全程参与指导稿件的素材收集、写作和修改工作,严把稿件质量关。一些稿件经过三到四次修改是常事,最多的一篇稿件甚至修改过 6 次,换了 4 个开头④。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保证了“暖心”特稿的高品质,仅 2016 年全年刊发的 38期稿件中就有 31 期获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坤的表扬,其中 27 期获评报社一类好稿,多篇报道在微博上有超过 300 万点击,多期内容还获得网信办全网转载。
“暖心”特稿以对“暖”的独特理解和恒定的新闻价值观确保了自身持续输出的高水准,认为“暖”既可以是体现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可以有时代特点,在选题上寻找最佳切入角度,力求契合读者的阅读品味和心理期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报道实践也证明那些既有时代特点又比较轻松的故事获得了读者更多的欢迎①。另外,每期的“暖心”特稿除在自家的报纸端、PC 端和移动端推送外,还积极对接腾讯、新浪、凤凰、澎湃等众多媒体的“暖新闻”栏目或频道进行推广,扩大了“暖心”特稿优质原创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目前,在栏目同人的努力下,“暖心”特稿已成为中国青年报的精品内容,正在被打造成为新的栏目品牌。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暖心”特稿的叙述者特点

2.1 叙述者以隐匿为主,营造客观展示效果
叙述者隐匿自身就是指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暴露自我意识和身份,不干预评价叙述对象,只是“无我”的客观叙述。热奈特把这种叙述者尽可能叙述更多的内容又尽量不露出叙述痕迹的叙述方式称之为“展示”①。而笔者考察发现“暖心”特稿的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第三人称转述、即时叙述、直接的场景描写三种方式来隐匿其踪迹,以达到客观展示的效果。
2.1.1 通过第三人称转述来隐匿
通常所说的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相对于第一人称的“我”、第二人称的“你”的第三人称“他”以及以某一具体的人名“XXX”作句子主语的叙述,此时的“他”或“XXX”是一个外在于他本人的人叙述出来的,即被叙对象“他”或“XXX”的存在以叙述者“我”的不存在为前提,叙述者因使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他”或“XXX”这一具体人名作主语引导整个叙述,从而使自己获得了隐匿,如:
“她甚至在 6 岁就看完了《西游记》的原著,三年级就开始发表作文,在网络文学风行的年代,她的电子书登上了‘榕树下’网站的首页。”
上述的这个例子出自于《挑战沟通魔咒的聋人教授》中的第 17 段,是最常见的第三人称叙述样式,叙述者以一个不露面的外在说话者报告了“她”即听力障碍者郑璇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此时虽然还能感受到一股叙述意味,但叙述者也即作者以第三人称代词“她”做引导进行叙述,替代了作者的第一人称“我”的出现,也就是“(隐藏的‘我(作者)’)+‘他/她’+HOW”的形式。这样,叙述的是别人而用第三人称的“他”作句子主语进行引导,就使作者自己免于直接被觉察到,从而达到隐藏作者的目的。再比如《种下梦想,静待花开》一文的第 35 段,“他忽而注意到,这个小男孩的眼光,是他……、是连他自己都……”①,在这一段的叙述中叙述者同样以第三人称代词“他”作句子主语引导叙述,但叙述者即作者在这里只是客观地叙述了“他”即天津大学吉他社社长李忠祺对藏族男孩曲赤里对音乐的热爱,眼睛里充满希望的看法,也就是“(隐藏的‘我(作者)’)+‘他/她’+‘XXX’+HOW”的形式,也就是作者叙述的是人物“他”关于“XXX”的叙述。所以在整个的叙述中人物发挥了比叙述者更大的作用,也就获得了叙述的主体地位,而叙述者则借人物的叙述进行叙述,从而达到了隐藏自己以使叙述更为客观的目的。
.........................

2.2 叙述者公开出场比较少见,弱化干预性
叙述者的公开出场就是指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显露自我或标出自身存在,“以超出在叙述本文中以最低限度的居间操纵来表现情景和事件”③,主要包括以第一人称代词或职业身份名词标出自身存在和明确发表对事件的意见看法三种形式。从功能上来讲这三种形式中的前两者更多的是非干预式的,后者是干预介入式的。表 2-1 已经表明“暖心”特稿中有叙述者公开的稿件仅有 9 篇,以标出记者职业身份和直接的公开的评论干预形式出场,并且在相关稿件中这种公开出场的叙述无论是干预式的还是非干预式的,又仅仅只占整个文本叙述的极小一部分。所以就整个“暖心”特稿而言,叙述者的公开出场比较少见,从整体的使用数量上叙述者的干预性是弱化的。而从实际使用的作用来看,以标出记者职业身份的形式出场,只是为故事、事件的真实性、独家性背书,记者同样是非干预性的;以直接的公开的评论干预出场的形式,其对故事、事件干预、评论的程度又表现出了弱化、软化的特点,服务于记者隐性含蓄的表达认同评价和价值引导。
2.2.1 标出记者职业身份的出场,不干预叙事
黎明洁指出只要在新闻文本中出现记者的身影,就可以称为是叙述者在场的新闻,并进一步分析了记者在场的三种角色形式:讲述不是自己故事的“见证者”以及在见证基础上发表记者个人意见评论的“观察思考者”和以讲述自己参与、经历的故事的“亲历者”①。而就介入故事的深浅程度来说,无疑见证者是最浅的一种角色形式,因为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涉入故事的,他的出场往往只是为证明他的在场,仅仅是为证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有效性和强调采访报道的独家性。由表 2-1 的统计可以看出,这种出场形式在全部“暖心”特稿样本中仅有 2 例,如下:
①“不久前,记者在恭城县莲花中学第一次见到读高二的李居香时,她穿着红灰色的校服,梳着高高的马尾辫。”
②“正在把黏土捏成天安门的二年级女孩张浩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自己最不喜欢放假,‘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在例①中“不久前,记者在……第一次见到……”是想通过记者出场表明这是叙述者亲眼所见的,叙述者亲眼见到了曾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岩洞中但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主人公李居香,是叙述者想证明自身叙述的真实性的附带标出,但这种标出出场并未对叙事产生实质的干预性,记者只是作为见证者见证了人物,展示了事件,并未对事件的意义和解释进行干预。而在例②中叙述者以“张浩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的形式出场描述了自己的叙述状况,以人物告诉自己证明了自己的在场,证明了这一非事件新闻是记者靠真实采访得来的,而非杜撰,强调记者亲自见证了天津大学支教实践队为乡下留守孩子建立美术梦想教室给孩子们带来的精神面貌上的积极变化。这一出场形式甚至是叙述者被动出场的,是人物导致了叙述者的出场,同样是非干预性质的,甚至是自然嵌于叙述中的。
...........................

第三章“暖心”特稿的叙述视角特点...................................... 23
3.1 主导行文的非聚焦视角.......................... 25
3.1.1 立足外位性的观察引介........................................... 25
3.1.2 模仿展示人物意识、思想和情绪................................... 27
第四章“暖心”特稿的叙述时间特点....................... 37
4.1 时序灵活运用,契合故事表达......................... 37
4.1.1 单一时序下的倒叙为主........................................... 38
4.1.2 多维时序下的分叙和交叉叙......................................... 41
第五章“暖心”特稿的叙述结构特点.................................. 56
5.1 多种多样的表层语言组织结构.................................. 57
5.1.1“钻石”型结构........................................... 58
5.1.2“沙漏”型结构.......................................... 60

第七章 “暖心”特稿叙事对今后“暖新闻”写作的启示

7.1“暖心”特稿叙事特点总结
行文至此,笔者已经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完成了对业界有代表性的“暖新闻”叙事作品——中国青年报“暖心”特稿的叙事特点技巧的考察分析,考察发现:
⑴“暖心”特稿的叙述者以隐匿为主,主要通过第三人称转述、即时叙述、直接的场景描写来完成隐匿,隐匿隐藏了叙述者的声音,凸显了人物的声音,营造了一种故事自动呈现客观展示的直呈效果,情感态度冷静客观。叙述者的公开 比较少见,公开出场不一定干预介入,而是作为见证者见证人物及其事迹,证明叙事的真实性、独家性。而即使是公开的评论干预介入也是极其有限的,是比较含蓄隐晦地来实现的,干预程度弱化软化,服务于间接表达叙述者的认同评价和价值引导。
⑵“暖心”特稿中非聚焦视角的使用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处于支配地位,主导行文,通过外位性的上帝式的眼光来观察、审视人物,完成对人物种种事迹、经历的介绍式叙述,客观冷静地展现人物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挑战时的情绪、想法和应对,排除刻意安排痕迹,服务于自然客观地表现人物积极主动的精神品质;通过对人物思想、意识和心理的客观化模仿展示,模拟进入人物的观察视野,去听去看去想,潜移默化地提示读者以人物的思想意识来看待一切,理解一切,促进读者对于人物的认同理解,从而潜在服务于文本的召唤认同;通过夹杂不属于人物视野的评价性词汇以及对相关人物、事件隐匿发话主体指向的直接评价等自由评价方式间接表达对观察到的一切的倾向看法。 内聚焦视角使用比较有限,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其中又是以不定内聚焦视角使用为主导的,主要是从第三方表达对人物的评价认识、让人物表达自己的内心认同、借人物之口反映关于人物不为人知的宝贵品质,配合了非聚焦视角叙述的主要作用功能,起一种补充证实交流的作用,以及使用受限制以增强稿件本身的故事性。 外聚焦视角使用比较少见,主要是为了起到悬念的效果,激起读者好奇心。 视角切换比较节制并不频繁,服务于叙述者借助非聚焦视角的主导地位从外位性的观察引介讲述故事,有利于文本建立起比较统一连贯的叙述和意义表达。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结语


本文借用文艺叙事的相关理论学说,从文本本身产生意义和情感的立场角度出发,立足文本,发掘文本,解析文本,并以“叙述有什么样的特点技巧,起到了什么样的功用效果”这一问题为研究的基本导向和抓手,对中国青年报“暖心”特稿这一“暖新闻”优质深度内容创作实践的具体代表,从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和叙述语言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研究发现,“暖心”特稿的叙述者多隐匿其叙述的踪迹以达到一种故事自动讲述的客观直呈效果,其偶尔的出场不一定干预介入,而是为了证明其叙述的真实性和独家性,而其公开出场的评论干预也极为有限,表达比较含蓄隐晦,程度弱化,而这种非干预、非介入为主的叙述姿态赋予人物以多方呈现的机会,彰显了叙述者与人物、读者通过平等对话共建共享意义建构的积极态度,这较以往的典型报道正面宣传由叙述者公开出场完成单一叙述和垄断意义建构的做法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进步。
就“暖心”特稿的叙述视角而言,非聚焦视角使用占据绝对优势,主导行文,以达成从外位性的上帝式的眼光来观察审视人物,完成对人物种种事迹经历的客观冷静的呈现,并建立起整体表意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内聚焦视角使用比较有限,主要是从第三方表达对人物的认同赞美评价,起补充证实交流的作用,外聚焦视角比较少见,视角切换并不频繁。
就“暖心”特稿的叙述时间特点而言,作者在时序安排上青睐于使用契合故事性讲述本质特点的倒叙,回溯追忆过去,展现故事背后的故事和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在时长安排上力图通过种种行文手段拉长、还原、以至放大时长,制造一种持续正在讲述的错觉,服务于营造一种比较悠慢舒缓的叙述节奏,这对于纾解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广大读者受众的焦虑感、危机感极有助益;而在叙述频率上也比较灵活,服务于故事性和情感渲染表达。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