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观视角下的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5855 论文编号:sb2022022716353144296 日期:2022-03-0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首先对庙会文化、传播的仪式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也对这些概念所涉及到的相应文献进行了分析,紧接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其次,对武功河滩会文化的背景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传说、发展变迁过程进行详细介绍,为后文对仪式结构、仪式意义等的研究展开铺垫,紧接着探讨了武功河滩会发展到今天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1.1  研究背景
武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这里,炎黄子孙的圣母姜嫄、状元康海、苏蕙、苏武、李世民等历史名人均在此地出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历史名胜,如龙王庙、清凉寺、尚国寺、居士林、姜嫄古墓、关帝庙、教稼台、报本寺塔、城隍庙等。正是有了这些历史的足迹,百姓们才能在此安居乐业。
在北方,很多农村、集镇都有过会的传统习俗,每年在固定的时间都会举行相应的古会或庙会。武功县内每个月都会有规模不一的古会、庙会与集会。每到集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会从各地赶来,即使路程遥远也会前来逛会。全国各地的古会、庙会基本都有,但关中平原一带尤其较多。位于关中平原的武功县武功镇,每到农闲时节,这里就会召开人们盼望一年的盛会,即武功镇东河滩物资交流大会,俗称“武功河滩会”。河滩会起源于先周时期,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最初是人们为纪念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而举办,有邰的后人们为感谢后稷教民稼穑的丰功伟业,纷纷在每年冬季农闲之时,聚集在教稼台下的漆水河边,用自己的谷物换取他人的物品,并在这里进行农技的交流,同时也可以与亲朋好友在这里相聚,进行情感交流。后来,这种活动的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今天集上万人于此的武功河滩会。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市集即发端于此。以前,河滩古会上的牲口与木材交易十分出名,常常吸引着新疆、甘肃、宁夏、内蒙等外地的客商。武功河滩会开展期间,全国各地的客商均会带着商品齐聚于此,这里的商品远销到全国各地。河滩古会的规模极其盛大,直到今天,仍是当地乃至方圆数十里耳熟能详的事。每到河滩古会召开的时候,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事,从各个地方赶到这里逛会,品尝当地美食、欣赏手工艺品,或在戏台下看秦腔表演等等。人们在这里不但能进行农副产品的交易,同时也能与亲友相聚于此,进行信息交流等活动。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从传播学仪式观的角度,研究武功河滩会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打破了以往研究的固定模式,为今后对武功河滩会文化的研究提供新思路。理解传播,首先理解作为文化的传播,这种传播使人们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下一同参与神圣典礼,从而达到集体身份认同。本文引用詹姆斯·凯瑞对传播仪式股的论述,以传播的仪式观为切入点来分析武功河滩会的文化传播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为武功河滩会的研究提供了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武功河滩会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关于传播仪式观的现有研究。
1.2.2  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武功河滩会的知名度。武功河滩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即便是当地最出名的贸易交流会,但仍有大部分人对其不了解,通过本研究,笔者想让更多人了解到武功河滩会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第二,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进行研究,可以探究出传统民俗文化对一个群体所产生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较少从这一视角展开探讨,本研究可以分析武功河滩会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怎样实现武功人民的集体身份认同,并实现时间与空间、文化与信仰的共享,从而探究出传统民俗文化对参与武功河滩会的民众所带来的影响。
1.2.2  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武功河滩会的知名度。武功河滩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即便是当地最出名的贸易交流会,但仍有大部分人对其不了解,通过本研究,笔者想让更多人了解到武功河滩会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第二,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进行研究,可以探究出传统民俗文化对一个群体所产生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较少从这一视角展开探讨,本研究可以分析武功河滩会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怎样实现武功人民的集体身份认同,并实现时间与空间、文化与信仰的共享,从而探究出传统民俗文化对参与武功河滩会的民众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为今后关于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一个研究角度。目前关于武功河滩会的研究还较少,将武功河滩会看作一个仪式典礼,对其中的文化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武功河滩会更好的发展。
.....................................

第二章  武功河滩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2.1  出生土壤:武功河滩会的生存环境
2.1.1  武功县的地理情况
武功县具有深厚的农业历史文化,距今已有2369年的历史,于秦孝公十二年建成。现今,武功县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兴平市在其东边,杨凌市在其西边,南边与周至市相邻,北边与乾县相邻。东边的咸阳市、西安市距离武功县分别有50千米和87千米,西边宝鸡市距离武功县100千米。全县总面积39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772公顷。县城交通优势明显,县城贯穿了多条重要的铁路、公路,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县城内气候适宜,属于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为农作物与庄稼的丰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武功县在建成初期,武功镇一直是原始的县城,后来慢慢发展后成立了新的县城。在这样的土地上,流传着农业始祖后稷的传说。武功县的老百姓们为了感谢后稷教会人们如何种植农作物,便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农闲时节,纷纷从各个地方赶来,带上自己的特产来到漆水河前的教稼台,在这里祭奠农神后稷、庆祝农业丰收、学习交流农耕经验、以及物资交换。
2.1.2  武功县的历史人文
武功县因何得名?传说中因为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立西周之后,为了感谢泰伯禅让的恩惠,于是将秦岭的最高峰明以泰伯之名命名,即今天的“太白(泰伯)山  ”,又将太白山的次峰命名“武功山”,将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这样,武功县名就因此而来。周代开始的历朝历代都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在历史的冲刷下,武功县曾经诞生了多少历史上出名的人物,同时在这里,也出有较多的历史古迹,还有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石、骨和陶器等。县内的漆水河两岸发现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历史遗迹。在这样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历史人物。这里有炎黄子孙的圣母姜嫄与农业始祖后稷,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与状元康海,一代明君李世民,也有汉代留居匈奴誓死不降的牧羊人苏武等等。此外,武功这座历史古城中有许多历史名胜古迹,如教稼台、报本寺塔、苏武墓、城隍庙、康海祠堂、隋炀帝陵、唐太宗晒书处、姜嫄墓、后稷祠、杨虎城守城等。除了历史古迹之外,武功的美食也是别具一格、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气的算是普集烧鸡,还有武功旗花面、倪家锅盔、北韩麻花、长宁香醋、孔尹挂面等等。每年教稼台前的河滩会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都会一一亮相。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才使得前来参加河滩会的人们一年比一年多。这些良好的资源也为武功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前提保障。
...............................

2.2  成长足迹:武功河滩会的历史与演变
农业,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后稷的功劳。为感谢后稷教民稼穑,武功河滩会从此诞生。
2.2.1  神话传说:后稷诞生
正是因为神话的存在,让人们一直具有着崇拜与虔诚之心,河滩古会才能一直延续下去。仪式,最早起源于宗教、神话以及巫术[28]。姜嫄母仪育农圣,后稷教稼兴农耕。我国古代对农耕文化作出最大贡献的就是人们世代敬仰,尤其为武功人民所敬仰的农业始祖神农后稷。在距今四千多年前,陕西武功县(古时被称为有邰)有一位女子嫁给了黄帝族部落的首领帝喾,她就是炎帝部族中有邰氏的女儿,即现今的圣母姜嫄。姜嫄在看到黄帝部族的人们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却在种植农耕的技术上比不上炎帝部族,于是她希望通过劝说帝喾并教族人们学习有邰氏种植的技术,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但结果却不那么理想,几次劝说喾屡都无果后,心情烦闷的姜嫄就来到河滩上散步。一天,她突然发现河滩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一脚踩了上去,也正是踩了这个脚印导致她怀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农神后稷。
由于帝喾不认后稷,有邰氏不养,这个孩子在几经抛弃后都安然无恙,猛兽无法袭击他,寒冷的天气无法冻坏他,好像总有神灵在保护他一样,人们渐渐感到这可能是个神孩。后来,姜嫄将这个“三弃不死”的孩子悉心养护,孩子也因此得名“弃”。弃从小就喜欢与稼禾为伴,聪明好学的他在母亲姜嫄的教诲下逐渐掌握了农业知识。在神话传说中后稷是天神,天帝降他来人间帮助百姓们农业发展的,后来腾云去天庭,从而找到了解决百姓生活的方法,用百谷种子来教百姓们耕种,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从而出现了农耕文化。弃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农业的发展,付出了难以形容的巨大艰辛,最后成为周民族历史上多有建树、功不可没的始祖后稷。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第三章  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的仪式结构 ................................... 25
3.1  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中的仪式元素 ................................. 25
3.1.1  仪式下的美食元素 ...................................... 26
3.1.2  仪式下的戏剧元素 .............................................. 27
第四章  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的仪式意义及其社会功能 ................................ 39
4.1  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的仪式意义 ......................................... 39
4.1.1  文化与信仰的共享 ............................................. 39
4.1.2  时间与空间的共享 ....................................... 41
第五章  仪式观下的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困境及其突破 ...................................... 51
5.1  仪式观下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的困境 .......................................... 51
5.1.1  传播环境的变迁冲击仪式目的 ......................................... 51
5.1.2  仪式价值逐渐被年轻人忽视 ...................................... 53

第五章  仪式观下的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困境及其突破

5.1  仪式观下武功河滩会文化传播的困境
5.1.1  传播环境的变迁冲击仪式目的
武功自古盛产小麦,百姓们以小麦为食。这里风调雨顺,让百姓们每到丰收季节都能有个好收成,保证来年家里不会出现粮食短缺问题。人们相信只要心诚,老老实实种庄稼就能在丰收的季节有个好收成。后稷在这里教百姓们种植作物,每当小麦丰收的季节,百姓们用自家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蒸成花式各异的馒头,在教稼台前举行赛花馒头的活动。四方百姓也会在这个时候将自家的农产品拿到教稼台前,以表示他们对神农后稷的感谢。而这样的一种感恩所演化而来的仪式就是今天的武功河滩会。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觉得是否可以在教稼台前进行货物的交换,于是货物贸易交易就从这里开始了。人们在这里进行货物贸易交流,从感恩后稷的伟大而演化为经济交流活动。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百姓们不再只靠种地为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社会时代的变迁影响着武功河滩会文化的发展,政府将武功河滩会以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主,使得原本的仪式目的产生变化,祭祀环节的缺失让后稷文化的传播失去光泽。
现如今的后稷文化节也与关中地区的不少庙会相似,其农产品所进行的贸易交易的部分要多于对神灵祭祀的部分。由于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农事交流便占据主导。后稷文化节上,政府部门首先对场地进行重新划分,同时按照农产品的种类对其进行了十三个区域划分(分别是:咸阳特色展馆区、武功电商产品区、农业机械区、特色美食区、风味小吃区、商品百货区、服装鞋帽区、文化娱乐区、非遗展示区、花卉苗木区、木料板材区、书画艺术区、盆景工艺区),这让往日杂乱无章的古会现场变得井然有序起来,人们可以一眼就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区域。而在内容上,每届后稷文化节的开幕式上,会对全县的先进户、孝子、优秀创业户进行颁奖。为了便于更多的游客尽情享受后稷文化节的节日气氛,又将会期从原本的十天改为二十天(而受疫情影响,今年仅开展了七天)。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而庙会因为根植于特定地域,因此具备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在传统民俗文化的依托下,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活化石”。而逛庙会成为许多人的回忆,也是共属于“他们”群体的文化记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开端于此,同样也为这里的百姓带来福祉,人们感恩于后稷,因此武功河滩会就此产生。
笔者因为从小参与这样的庙会活动,对研究对象较为熟悉,在看到它发展到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改变,其本身的意义被改变,不经有些失落。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河滩古会今后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以期改变它的传播现状,从而将其打造成为一张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名片,让更多人了解到武功河滩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因此,本文将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武功河滩会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的仪式观这一理论出发,利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武功河滩会的文化传播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武功河滩会在仪式内容、仪式形式、仪式目的等方面的变化,探究这些变化在文化传播中产生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武功河滩会在今后的文化传播中更好地发展下去。
本文首先对庙会文化、传播的仪式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也对这些概念所涉及到的相应文献进行了分析,紧接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其次,对武功河滩会文化的背景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传说、发展变迁过程进行详细介绍,为后文对仪式结构、仪式意义等的研究展开铺垫,紧接着探讨了武功河滩会发展到今天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第三,笔者对传播过程中的仪式主体、仪式场所、仪式元素、仪式规则和仪式过程进行研究,探究这些仪式符号背后所展现出的深层次文化共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第四,笔者从仪式观理论出发来研究武功河滩会的仪式意义及其社会功能,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武功河滩会作为仪式展演过程中文化与信仰、时间与空间的共享进行分析,同时对这一过程中的符号进行解码,分析仪式展演过程中的共同体与集体身份认同问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