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之培养概述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70
论文字数:38500 论文编号:sb201312201726049462 日期:2013-12-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 论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问题缘起
当今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的国际形势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战略东移使得中国与邻国的政治关系也变得紧张复杂。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日趋紧密,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所产生的不利因素、互联网络的不良宣传等都容易误导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赶潮,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致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现象在校园和社会中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国家和高校重点培养的专业人才,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十八大报告中也再次提到了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和高校应通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抵制西方腐朽观念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培养大学生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又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挑战,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2.研究意义
首先,通过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可以找到快速提高大学生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有效方法。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目的就是树立他们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积极正确的认识民族精神中那些自立、自强、爱劳动、爱科学的优秀精神思想,提高个人的思想认知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其次,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找出适合新一代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方式,提升民族精神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等教学模式掌握生活中如何运用民族精神中优秀思想,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使得民族精神能够被全社会所信仰和传承。最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稳步的发展。现阶段中国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又要发扬民族精神中优良的思想精髓。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但有利于国家经济科技等领域更加稳步快速的发展,而且也能够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言行净化社会风气,在文化思想领域引领正确方向,保障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都能够稳步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民族精神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从民族精神的含义、性质,再到民族精神的内容、意义,学术界都有了比较公认的观点;对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问题,国内的学者也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对于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性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认为民族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人遵循的道德品格。例如北京大学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真正的民族精神是指那些正确反映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精粹和优秀文化;荣长海认为民族精神是蕴含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冯秀军提出了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心理特点、传统文化和情感思想的综合体现,是民族成员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第二,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例如蒙培元认为民族精神是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是在民族文化中不断的形成和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卢少华认为古代的民族精神应该指一个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有积极影响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而现代的民族精神则是反映这个民族在当今世界存在和发展中不断体现出来的观念文化。以上观点表明了民族精神是本民族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活力,是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优秀思想,也是这个民族中民族文化的核心,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有利于民族团结。所以民族精神应该是具有积极向上,能够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导向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蕴涵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成为了民族文化中精华部分的结晶。


一、概 述


(一)民族精神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1.民族精神的涵义
民族精神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和品质,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使得这个民族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是这个民族的人民共同的理想和信仰。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正确思想,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力和推动力的一种精神力量。伟大的民族精神反应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精神面貌,引导着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是促进着社会文明发展的前进动力。20 世纪初,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指出:“我所指的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态、性情和操守。”②杜汉生先生在《中国精神》一书中提到的中国精神是:“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独立不殆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赖以发扬光大,绚丽辉煌的民族灵魂,是那种始终支撑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前仆后继,为民族救亡和振兴事业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③中华民族精神从古至今蕴含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内容,包括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抗击强暴、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清正廉明、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道德品格等等。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22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22
1.形成团结统一的互助精神...... 22
2.拥有爱好和平的包容态度...... 23
3.具备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 23
4.养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3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遵循原则......24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24
2.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24
3.主导性与融合性相结合.... 25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26
(一)树立学生正确理想信念......26
1.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引导...... 26
2.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 26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27
(二)重视学校培育工作........27
(三)优化社会整体环境........31
(四)形成多方教育合力........32


结论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让大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促进社会整体进步,最终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本文结合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继续弘扬民族精神为写作背景,以民族精神及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础为起点,结合当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从多个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在遵循培育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了针对当前问题的解决对策。文章从大学生实际现状出发,在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手段,从多个角度丰富和完善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体制机制,在社会范围内引起多方关注,形成教育合力,最终达到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的实际效果,对当今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这一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于个别问题的阐明和论述可能不够透彻,但是希望从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探索出可行之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研究民族精神、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等课题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获得专家、学者的指导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列宁.列宁全集:第 24-5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赵存生主编.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 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新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9]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少数民族散杂地域农村综合型扶贫路线概述
下一篇:完善下级公安执法提升公信力措施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