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之探索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72
论文字数:35900 论文编号:sb201302221054496696 日期:2013-02-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导论


1.1 选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在传统上重视的是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比重过大,综合性训练缺乏,实践环节形同虚设,这种状况导致工科大学生的毕业设计缺乏实践支持,只能闭门造车,没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只能依附于理论课程和局限于验证原理,严重的阻碍了工科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匮乏,进而阻滞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钱学森为此专门替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而教育部为了顺应时发表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顺应各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学环节,是一个贯穿四年大学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成果,是对本科生初步研究能力的一个检验,因此在引入研究性教学方面有着更加便利的基础和条件。本文在分析影响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参加某知名大学工科学院对引入研究性教学的毕业设计体系改革的全过程,探索出基于研究性教学视角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途径,并对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模式。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上文已提过,对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虽多,却不够系统深入,研究多出现在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或内含于已有相关文献的章节里面,选取在研究性教学视角下通过具体实践来进行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探索更是凤毛麟角,而这正是本研究要关注的研究主题所在,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丰富研究性教学理论研究。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本文通过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从研究性教学的问题载体方式,探究方式,和活动形态方式三个方面对研究性教学作出了较为科学的内涵解读;通过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在实践中丰富了研究性教学理论。
(2)本文基于研究性教学视角,对本科毕业设计的本质属性做了较为科学的探讨,并对研究性教学、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以及创新能力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在本研究中研究性教学是毕业设计进行的理论支撑,毕业设计是研究性教学的渗透。通过对这三者关系的厘清为研究性教学视角下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理论研究方法途径。


1.2.2 实践意义


(1)针对目前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下滑的状况,在对文献阅读和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参与相关研究,探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和对策。
(2)本文通过参与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探索了在以科研任务为依托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通过渗透研究性教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科学理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前后测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大学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了一条可供参考的实践研究模式。


2 研究性教学视角下的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本质属性


2.1 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特征
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在这个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中,教师以相关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全面了解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此来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性的发现问题,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以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它试图通过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建立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主要有一下几个内涵特征:
(1) 以探究为方式。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标虽然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是非要得出具体的研究结果。而是希望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分析、验证等途径来培养其科学素养,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因此研究过程的实质实际上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研究性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由教师领着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学生也不是任由教师控制着自己的活动和思维,传统的机械学习方法被摈弃,自主学习被广发推荐开来。学习的内容也不是由教师指定,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在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进行教学,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将教学和研究有效的统一,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2) 以实践活动为形态。研究性教学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去体现。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有实践环节进行支撑,脱离的实践环节的研究性教学是缺少灵魂的。研究性教学在强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但是它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内化为个体经验。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 20-25
    3.1 毕业设计的本质内涵.................. 20-21
    3.2 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内涵 ..................21-22
    3.3 毕业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22-25
4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5-30
    4.1 基于学生的视角.................. 25-26
    4.2 基于教师的视角.................. 26-27
    4.3 现状分析.................. 27-30
5 基于研究性教学视角的毕业设计.................. 30-47
    5.1 确立问题阶段..................30-32
    5.2 实践体验阶段..................32-38
5.3 评价激励阶段.................. 38-47


结论


本文是对基于研究性教学理念而实施的毕业设计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文章通过对创新能力和毕业设计内涵的对比解析,系统的得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为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提供了支撑点,并通过笔者的深入参与和细致研究,对某知名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的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实践进行案例的翔实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以毕业设计为主线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探索出了这一模式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参考模式。但是我们看到研究型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针对不同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应用模式。我们应该在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科学把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进行灵活运用,发挥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更大的作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中,使学生回归到毕业设计的主体地位中的思想应落在实处,学校、院系和教师应相互结合并充分发挥在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中的不同作用,进一步改善和完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形成本科教学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欧阳振中. 怎样做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M]. 湖南: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 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0.
[4]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 教育学考试大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程凤春.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怀海特. 教育目的[M]. 上海: 三联书店, 2002.
[7] 申继亮. 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 沈 红. 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10] 德里克•博克著, 徐小洲译.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