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中介空间塑造模式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j881024 点击次数:197
论文字数:43000 论文编号:sb201301291636106324 日期:2013-01-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 1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已经被提到了战略性地位,近年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膨胀,高等教育的总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校园建设根本跟不上招生的步伐。校内教学设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再局限于教学空间的数量,它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而成为生硬的摆设、教学空间利用系数低、利用不均衡、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不能形成资源共享、重复建造、空间塑造与学生的实际使用情况脱节而不能形成互动、学习气氛不浓厚、生活空间与学习空间缺乏对接等,则是教学空间塑造面临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校园内中介空间的设计上,如中庭设计、廊道设计、建筑架空层设计、教学楼前广场设计等。“这种良好的交往空间,无疑会给师生创造出较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各种信息、情报、知识相互交流、传递、碰撞,达到智慧的升华,更有利于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楼空间塑造对校园氛围培养提供了基础,校园氛围的要求又对教学楼空问塑造起着引导作用,寻求二者的深层次联系。
    以系统化,连续性的观点研究教学楼空间塑造与学习气氛形成,并且将其置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大背景之中,把握其所受到的影响及将要发生的相应变化。
    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
    通过实际情况调研,采用观察,拍照,调查问卷,座谈访问设计师等方法。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总结出教学楼空间塑造的方法。
    结合国内外建筑设计实例,进行理论研究。
   
1.2有关概念界定

    1. 2. 1中介空间的概念
    说到“中介空间”我们就得提到阿尔多·范·艾克,荷兰解构主义建筑大师,1918年生于荷兰的德里贝亨,其主要代表作主要有阿姆斯特丹孤儿院(荷兰阿姆斯特丹1955-1960)、审计大楼(荷兰海牙1992-1997)、天主教堂(荷兰海牙1963-1969)ESTEC中心(荷兰诺德韦克,1984-1989)、胡贝图斯公寓(荷兰阿姆斯特丹,1973-1978), I隋时雕塑展亭(荷兰松赛比克,1965-1966)等。他的建筑作品不是很多,首先是他很多作品没有被实际建造,然而这些一旦落成的作品基本上都成为了精品,甚至是二战后建筑界的里程碑。
    他认为“建筑应是能兼顾内部空间的创造……我们可把中介空间介于极端的两者之间,一方面对两者赋予同样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缓冲彼此的对立性。”它体现在建筑空间上是一种中间的,既不属于内,也不属于外的空间形态,即“亦内亦外”的空间属性,中介空间不仅仅表现为模糊性,而且还挟多重而复杂的功能涵义它可以是人流的缓冲带,可以是室内到室外的过渡,可以是公共交流的平台……
      “‘塑造’一词原意解释为:一用石膏或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二用文字描写人物形象。;z空间塑造是借用一种类似雕塑或者文字描写手法来表现空间的特性。

    1.2.2中介空间与灰空间、过渡空间、公共交流空间
    灰空间是一个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它是二者的一个过渡,侧重的是一种空间方位关系。
    过渡空间侧重的是边界限定的模糊性,这种限定模糊性有空间形态方面的,比如室内与室外有过渡空间;也有空间功能方面的,比如公共空问与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
    公共交流空间应该理解为提供公共交流的场所,侧重的是空间公共交流功能。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教学楼的教室也属于公共交流空间的范畴。
    中介空间具有四重含义,一是空间形态的模糊性,表现为亦内亦外的空间属性,这点和我们所说的灰空间想吻合;二是过渡特性与过渡空间相吻合;三是功能复杂性,“公共空间可以解释为存在于建筑内部为教师、学生所使用和感知,而不产生直接教学活动的公共性活动空间。”3四是中介空间侧重的是一种手法,比如把室外空间室内化,把内空间室外化,用民居的庭院式来组织学校教学楼空间,办公楼的一些元素设计居民楼等。本文所说的教学楼的公共交流空间不包括教室这种有严格竖向限制的“房间型”的公共交流空间,但是包含了室内外过渡空间,休息平台,广场空间,亲水空间等。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1. 3研究背景
    随着国内很多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以及校区的扩大,我国迎来了一股大学校园建设高潮。高等学校教学建筑的设计研究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建筑界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建筑规划模式和设计理论的同时,也展开了对国内教学建筑的规划设计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刘华杰的《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楼中介空间》突出了作者对中介空间的理解,强调了人性化的公共交流空间;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李捍无的《现代高校教学楼设计理论研究》总结了我国传统高校在教学楼使用上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高校建筑设计的思路;新建筑邓晓红的《教育建筑综合体一新世纪高校教学楼建筑发展趋势》主要介绍了教学楼建筑高密度规划和建筑空间有效利用方面的理论;西北农林大学学报《校园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号教学楼设计解析》主要论述了历史精神的延续和时代精神在新建筑中的体现;林业科技情报杨光强《高校教学楼设计探讨》从整体布局,平面功能布置,室内空间处理方面探讨教学楼空间的合理性;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石磊《高校教学楼设计与校园整体教学环境的营造》以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新教学楼设计为例,从“环境”、“功能”、“形体”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学楼建筑的设计理念.高峰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大连理工大学中心教学楼设计》认为大学建筑的设计应当以塑造人性化空间为出发点;郭钦恩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大学集群式公共教学楼的设计模式》阐述了功能复合性、空间整合性、资源共享性、体形巨构性、流线复杂性等特点;张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当代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形态设计初探》突出了除教学空间外的灰空间的重要性。宋佳颖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论文《带中庭的大学教学楼》对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高校教学楼中庭空间进行分析评价,探讨高校教学楼内以中庭为中心的空间和行为的关系;李端端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研究》以研究国内外教学楼建筑发展中形成的观念为指导,以对教学楼建筑的空间形态构成与师生的行为及心理需求的结合为出发点,进行现代教学楼建筑设计的研究,总结出现代高校教学楼建筑的设计模式及发展趋势;陈健浙江大学硕士论文《国内教学楼组群两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用“差异”和“完善”两个层面对“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教学楼群组模式进行分析,为更好的进行教学楼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方法。
      “评价一个校园的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目前对高校教学楼空间的研究分析,在空间布置的合理性,提高利用率,节能和环保有着相对完善的理论,但是没有强调建筑空间在学习氛围的形成上承担的责任,本文将从这方面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高校建筑设计的方法。
      “学校通常被学生们看成是第二个家,就是戳为谴翻在这攀可以立即找到自己,一切熟悉的景物都给他们以安慰,使他们摆脱束缚,得到足够的认同与鼓励,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方面达到自燕。”5在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中不能把中介空间简单地处理为校园建筑功能布置后的遗留部分,单纯的用树木、假山、花草填充于建筑之间充当中介空间。校园的中介空间塑造从服务于人的基础上来分析,充分体现了建筑对人活动的影响,着重体现建筑中人的能动性;从建筑设计上来说,它又在空间艺术和实体艺术的塑造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某种程度上说,单纯的作为景观因素,它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使校园形象和空间形体富有变化;作为校园氛围的组成因素,中介空间有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第2章 教学楼建............................ 15-22
2.1 学生在内部中介................. 15
2.1.1 行走 ..............................15
2.1.2 驻足交流 ...............................15
2.2 高层教学楼建筑空...............................15-16
2.2.1 目的性较强............................. 15
2.2.2 自发性行为活动............................ 15
2.2.3 群集性行为活动........................... 15-16
2.2.4 私密性行为活动 ......................16
2.3 大学生交流模.................... 16-17
2.3.1 交流的迫切性........................... 16
2.3.2 交流内容的复....................... 16
2.3.3 交流模式的.................... 16
2.3.4 交流系统的开...................... 16-17
2.3.5 交流的私密性......................... 17
2.3.6 交往的层次性................................ 17
2.3.7 交往对象............................. 17
2.4 行为建筑学 ...........................17-18
2.4.1 行为建筑学.............................. 17-18
2.4.2 行为建筑学在中介.......................... 18
2.5 开放式中介....................... 18-20
2.5.1 校园开放式 ..........................18-19
2.5.2 教学楼建筑开...............................19-20
2.6 空间的内与外...............................20-22
第3章 高校中介空......................... 22-37
3.1 中庭 ........................22-23
3.1.1 中庭的概念........................ 22
3.1.2 中庭的分类...................................... 22-23
3.2 边庭................................. 23-24
3.2.1 边庭的概念................................ 23-24
3.2.2 边庭的实例......................... 24
3.3 廊道.......................... 24-26
3.3.1 徘徊空间............................. 24-26
3.3.2 廊道空间...................... 26
3.4 广场空间 ..........................26-30
3.4.1 广场分类 .........................26-27
3.4.2 广场设计......................... 27-30
3.5 教学区中的近.................. 30-32
3.5.1 空间属性........................... 30-31
3.5.2 近水空间形........................... 31
3.5.3 近水空间设计................... 31-32
3.6 建筑入口空间 ......................32-34
3.6.1 入口空间..................... 32-33
3.6.2 入口空间............... 33-34
3.7 楼梯空间 ...................34
3.8 屋顶空间 ....................34-35
3.9 架空层空间 .................................35-37
第4章 高校中介空间........................... 37-46
..........................................................................

结论
    二战时期,英国的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人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作用人自觉地、有目的的作于他周围的环境,同时又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人的行为与环境仍然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今,高校校园的师生生活质量与高校中介空间环境质量息息相关,中介空间承载着人们的公共生活,也塑造着人们的良好行为方式。论文在对高校教学楼中介空间的塑造上得出了以下成果:
    首先,论文分析了高校教学楼中介空间的背景和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中介空间与公共交流空间、过渡空间、灰空间的区别及联系。将教学楼中介空间分成具体的几个部分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关于校园中介空间现状的问题。
    其次,论文将哲学上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引申到校园中介空问与行为塑造的关系中分析两者的联系,从建筑入口、中庭、近水空间等部分入手,着重以长江大学教学楼为例提出切实的方案,并阐述了公共开放空间、设计者、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出一种新的设计思想与原则。并对如何在校园中介空间与设计者之间、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中介空间与中介空间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得出一个适用于“有一定历史沉淀并且快速发展”的高校的教学空间塑造模式。对提高教学空间利用系数,节省基础设施成本,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氛围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然,由于受时间、作者本身能力与经历及其他种种客观条件所限,难以对当前高校教学楼中介空间的塑造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精确的把握,尚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行文之中难免对诸多问题的认识不足和表述遗漏,错误之处,在此向各位师长与同学以及阅读此文的关心之久表示歉意,并敬请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刘晋川. 城市中介空间设计研究[D]. 重庆大学 2002
[2] 吴学俊. 面向城市的商业中介空间研究[D]. 湖南大学 2001
[3] 陈冬苗. 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研究[D]. 东南大学 2006
[4] 李咏瑜.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整体式公共教学楼(群)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5] 于志渊. 从现代角度看中国传统建筑手法[D]. 天津大学 2004
[6] 宋佳颖. 带中庭的大学教学楼[D]. 同济大学 2008
[7] 王涛. 城市居住小区中介空间设计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8] 王旭. 商业中介步行空间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05
[9] 丛宁.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义性设计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0] 冯维民. 现代城市广场开发与设计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