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高校志愿服务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问题与现状
志愿服务是人类社会利他精神的体现,是一项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它在弥补公共服务力所不能及之处、促进社会团结稳定、加强青年社会化以及塑造公民文化、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型赛事展览活动在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广东亚运会等等。随着这些活动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大量的志愿者投身于这种志愿服务中,其中高校学生成为志愿服务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表现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井且校内基本上大多数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到各种展览赛事的志愿服务中。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和高度认可,更加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影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更加体现了与时俱进和青春气息,使大学生更加愿意接受。从而,高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所得到的锻炼与教育,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讨和研究的新内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方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也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对教育对象发挥作用。志愿服务行为自身的特点使它成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型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实践让高校大学生在服务实践中了解责任、团结与协作的内涵,这些对成功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大学生们提升了自身价值观,培养了自身思想品质;这些都对大学生将来走进社会之后尽快地融入社会大有裨益。因此,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期望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实效性。本文以此为实践和理论背景,探讨高校志愿服务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
1. 1高校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的现状
志愿者,volunteer,这个称谓在一百多年前起源于西方国家,日前在大陆称为志愿者,我国香港地区成为义工,即义务工作的人;我国台湾地区成为志工,即提供志愿性工作的人。它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出现了一些志愿服务。相对西方国家,我国正式的志愿者称谓出现得较晚,其中非正式的居多,而正式注册的志愿者较少。而且,至今为止,我们国家的民政系统也没有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社区志愿者组织。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才开始有。
当前,专门探讨高校志愿服务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文章还不多见,只是散见于各篇对志愿服务研究的综合性论述。可见,学术界日前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德育教育的长效性方面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相关研究就更为缺乏了。具体来说可以从制度保障的欠缺和专业性针对性不足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 2高校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问题
当前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研究不足、定位存在偏差、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相应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尚且没有形成品牌力量、志愿服务还处于临时化、突击性阶段,缺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实践阵地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等等。具体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
1.2.1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定位研究存在偏差
传统观念对志愿服务的定位研究是奉献精神,而很少考虑志愿者的参与日的和需求。当然,志愿服务不等同于牺牲与奉献,利己也不等同于完全不利他。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对社会志愿活动充满了热情,井且精力充沛,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自然可以很好的服务于服务对象;然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首先能够丰富自身阅历,增长才干,使其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能力,自觉将在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社会规范,井将这些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使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和培养出团队精神、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中,培养了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扩大了社会交往范围和生活空间。总之,大学生志愿者既是服务利他者,也是受益利己者;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利他与收益的有机结合。
1.2.2高校志愿服务缺少相应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不是单纯的付出,任何一种利他行为都有利他者的心理预期在其中;同时,利他服务如果受到人们的不理解,极易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淡化继续服务的意愿。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主要包括帮助他人与锻炼自己两个方面,分别代表着“利己”和“利他”行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志愿行为得以延续的动因之一。
对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激励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奉献”成为志愿精神的首选,它代表了志愿精神中不计回报,努力付出的精神;因此,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也成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激励方式。但是,我国的志愿服务日前过于强调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价值,而忽视了激励和评价不当而造成的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损耗。比如,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中,志愿者需要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这时就应该考虑从政策的角度来进行一定的补贴,比如交通费等。
激励日前主要还是来自政府机关。日前我国从事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活动的主要还是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当然政府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常的激励还是由志愿组织来组织的,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包括政府组织的评价和支持在内,都不够广泛。缺少社会普遍的认可和支持,我国民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信任明显不足;社会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困难。社会组织的认可和评价不足,造成志愿者激励作用不够,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从民政部日前的统计数字来看,志愿者数量仅占城市总人口的11%,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志愿激励活动还有许多方面函待改盖
激励要体现在志愿服务的全过程。首先是经费支持,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生命、健康、财产是应该受到保障的,一旦受到损害应该获得必要补偿或赔偿,达到切实保障志愿者各项权益的日的。
1.2.3高校志愿服务缺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实践阵地的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
志愿服务不是仅有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志愿者必须有技术专长,还要有组织、有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因此,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是必要和必须的。组织者通过邀请专家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可以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更加有效地完成志愿服务任务。
在志愿服务中,建立团队能够将一群富有热情的个人集中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统一行动。各级志愿者团队有组织、有日的有计划地开展志愿服务是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可以成为全面推进和提升志愿服务行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团队本身就能够打造志愿服务的品牌,从而有利于提高对资金项日以及人才的吸引能力。
志愿服务离不开规范管理。高校志愿服务尤其需要加强组织内部的协调管理,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规范志愿者行动,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这样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关于高校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促进的实践和研究中,针对日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形式单一,吸引力不明显的现实,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形式吸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他们看到社会中对他们帮助的需要,而且促进大学生了解现实社会,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是受到大学生广泛欢迎的良好形式。
第2章 高校志愿服务对增强................................... 18-30
2.1 对志愿服务的定................................. 18-21
2.1.1 传统观念对志愿服................... 18
2.1.2 志愿服务的利.................................. 18-20
2.1.3 志愿服务激励不当产......................... 20-21
2.2 高校志愿服务的团体组织........................ 21-23
2.2.1 高校志愿者的.............................. 21-22
2.2.2 高校志愿服务的团...............................22-23
2.2.3 高校志愿服务的.................................. 23
2.3 高校志愿服务对大学...................................... 23-30
2.3.1 高校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 23-24
2.3.2 高校学生群体的道德................................... 24-26
2.3.3 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 26-30
第3章 高校志愿服务对增强大学生思....................... 30-36
3.1 奥运志愿服务与上海世博会志..................... 30-32
3.1.1 奥运志愿服务特...........................30-31
3.1.2 上海世博会志愿....................... 31-32
3.2 志愿服务访谈与...............................32-36
3.2.1 志愿服务个.........................32-33
3.2.2 志愿者志........................ 33-36
..................................................................
结论
总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动机有很多,也很复杂。我们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动机,采取更为丰富多样的心理激励活动,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有着更强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让我们的志愿服务能够接收到来自更为强烈服务动机的服务者的更好的志愿服务。只有准确的掌握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心理动机,才能使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实效、产生长效。
参考文献
[1] 唐玉梅.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行为动机探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
[2] 薛洁. 互惠利他:和谐交往的公民态度[J]. 政治学研究. 2011(01)
[3] 霍圣录,王艳,陈怡,黄嬛. 世博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因素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1(01)
[4] 陶倩,曾琰,裔仕佳. 志愿精神与世博会——大学生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10(09)
[5] 陈琨.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研究[J]. 湖南农机. 2010(07)
[6] 陶倩. 志愿动机的层次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0(11)
[7] 李媛媛. 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 商业经济. 2010(03)
[8] 王冰,张静. 试论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内涵[J]. 学理论. 2009(31)
[9] 廖菲,陈杰.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总体建设的探讨[J]. 当代青年研究. 2009(08)
[10] 韩芸.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04)
探究高校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j881024
点击次数: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