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意义空间—一种隐喻视觉的考察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honglian 点击次数:176
论文字数:39850 论文编号:sb201309300911528595 日期:2015-04-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导言

 
1.1  解题:心理学的意义空间 
 
近十几年来在心理学中,“话语”和“话语分析”成为心理学理论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关注心理学理论建构中,隐含的或彰显的研究立场、话语霸权和哲学基础等基本理论前设。话语分析既被视为研究立场,也被用以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话语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研究立场,主要是借助于语言哲学的相关研究,来重新界定对人的理解,重新审视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重新理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界限和关联。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而言,如果从研究立场的角度分析,话语分析的作用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悬置“心理”、“人格”等传统心理学构念2;⑵解构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原则;⑶调整心理学的学科研究目标。3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话语分析不仅仅可以用以分析特定理论体系包含的语言学问题及其他哲学前设问题,还可以被视为研究方法,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研究中新兴的特定操作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心理学家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形成了特定的影响。总之,对于话语可以做如下界定:指蕴含特定取向的语言文本和言语行为。不管是语言文本分析还是言语行为分析都涉及语言功能、语言建构和语言变异性的考察和分析。功能分析需要分析语境,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把握表达和意义的关系。而各种语言功能总是在建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终表现为语言的变异性。7实证方法所蕴含的一个基本语言假设就是语言陈述是前后一致的,操作定义是这种一致性的完美体现。
 
 
1.2  选题依据:心理学与隐喻分析
 
长期以来,隐喻被视为理性的对应物。随着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建构本身的思考日益深入。隐喻在科学建构中的角色和意义日益得到承认和重视。当代学术界使用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为工具考察人类知识的特性和机制,被称为 20 世纪人类思想运动中的“三大转向”。这三大转向的汇流,构成了当代科学知识生长的语境或场所。隐喻在这个语境中综合的表达了这种转向的特点。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人们在建构心理结构图景时,往往运用类比、隐喻等认识模式和实物参照系,把心灵比作“蜡块”、“白板”、“电报机”、“电脑”等。应该承认,这种模式在特定的条件下,均以其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特征解除了人们在理解和说明心灵时所存在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言不尽意”的缺憾。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心理语言隐喻、象征的本质长期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其类比、隐喻性的框架已经形成便不仅发挥着描述、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僭越自己的权限,具有一种再生力、创造力;无意识地帮助使用它的人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关于心理世界的结构图景。8也可以说,隐喻可以创造新的实在。前面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心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从灵魂概念到心理概念逐步演化的隐喻过程。这里则试图阐明这种研究对象变更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每一种心理学理论,或者说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在不同的隐喻基础上,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形态才得以建立并相互区别。在心理学历史上,存在着机械隐喻、生物隐喻、计算机隐喻等几种主要的隐喻观念。这些隐喻观念本身蕴含着心理学的科学观变化。这种变化表明,人类总是使用既有的手段和技术来平衡自身与宇宙的关系。一直以来,意识总是用来与新近的每一代科技改革相比较。最早的时候,心理或意识是空气,或者是火,或者是以太——不管这种物质多么微小、稀薄,在心理学那里都变成非物质的东西。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神经网络的意识隐喻也已初显端倪。
 
2. 心理学的措辞
 
围绕着心理现象问题,心理学家阐述的文本存在着显著不同的措辞,即使针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不同心理学家也有着不同的陈述。这种措辞的差异、文风的迥异和陈述的不同是否仅仅是文字表面含义的差异?针对同一个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的不同文本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比较和沟通?心理学研究中学派林立和数据冗杂的状况久为诟病,厘清措辞差异背后的真实蕴涵能够帮助解决上述问题?针对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本部分主要阐述心理学研究中措辞差异的主要表现,并尝试挖掘其背后的根源。
 
2.1  关于心理现象的几种经典论述
 
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冯特在《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中的论述:“由于今天的思想在各个方面都受制于过去哲学(这种哲学的历史是以数千年计算的)的影响,也由于概念和一般观念(尚未分化的哲学在这些概念和一般观念之下安排心理生活的各种事实)已经成为普遍的教育意识的一部分,并总是妨碍到对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思考,因此我们应尽的责任是为我们打算采纳的观点提供特征,并证明其正确。”1“但是,如果感觉、情感、观念和意志首先导致心灵的假设,那么,心理学研究的唯一的自然方法将是以研究这些事实为开端的方法。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经验性质,继而对它们进行思考。因为正是经验和思考构成了每一门科学。经验首先产生,它为我们提供砖头;而思考犹如灰浆,它将砖头粘合在一起。如果我们没有这两样东西的话,我们便无法进行建筑。脱离经验的思考和没有思考的经验同样是无力的。因此,经验领域的扩大,新的思考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于科学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2)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F.C.Bartlett)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段论述:“词语通常被看作是对意义(meanings)的直接表述,然而,意象却由于某种尚未弄清的原因不知怎么地也出现在那里了,而且只有当人们从意象中发掘出特定的意义时,词语才能流畅。这一陈述看来有些含糊其辞,但是,实际上,它们确实是我在本书中报告的每一系列实验中许多观察者所说的话。而且对于我来说,他们似乎包含了许多心理学的意义。

2.2 实在、语言与经验

2.2.1 从语言与事实的关系

谈起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语言表达对于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感受、见解、目的和愿望,并通过语言形成的文字体系来接受和表征关于它们的诸种知识。人们反思自身的内部过程所形成的基本成果就是心理学的思想和知识。时至今日,心理学已经被视为人类反思自身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反思方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厘清何谓心理现象的问题,也就是要在对世界的思考中分离出一个特定的领域,进而使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述它。所以,当心理学家在建构心理学知识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面对相应的语言和实在的关系问题。然而,语言和事实的关系历来就存在争议。在弗雷格之后,在论及事实与语言关系时,费伊和塞尔分别代表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费伊认为,“事实根植于概念框架之中”。塞尔则认为:“诚然,我们需要一个词汇表来描述或陈述事实。”但是,事实本身 “完全不依赖于语言而独立存在着。语言对于事实的独立存在没有任何的阻碍,它只是反映着事实,使得事实能够进入心理过程,进入人的知识领域。在区分两者对于事实概念的界定时,需要引入经验的概念。事实一般可以区分为主观事实和客观事实,这种区分的重要标准就是经验对外部世界的符合程度。

2.2.2 心理现象的所指与意义
 
关于心理活动的存在,早在人类认识之初就已经有了描述。描述和界定这种内部的精神活动的概念包括“灵魂”、“精神”、“心”、“心灵”、“心理”等等。然而,对于心理现象的界定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思想者那里存在着炯然的差异。尤其是在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自觉努力以来,这种情况变得尤为明显。从西方心理学史的角度来看,1879 年心理学科学建立以来,心理现象在学科内部的分歧非常显著,围绕着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多关于学科本身的思考和争论,例如心理学能否成为统一学科,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理念,以及心理学研究范式是否成立等问题。为什么心理学家们对同一个心理学概念做出各自不同的心理学定义,这种差异背后的动力和机制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考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形成下述基本观点:心理学家们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动作和知觉活动的理解过程中,对同一心理学概念做出各自不同的心理学定义,从而实现了对其当下人们心理活动的描述说明和解释。这个基本的结论性观点是如此普通和容易认同,以至于会被怀疑是否具有展开论述的价值。
 
2.2.3 波普尔的启示在论及这个中介过程时,首先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表达和理解过程本身并不构成语言文本的产出结果。波普尔在分析三个世界的观念时,指出“只要我们谈到第三世界意义上的语言,我认为最好想法避免‘表达’和‘交流’这类术语”;因为‘表达’和‘交流’实质上是心理学术语,而这些术语的主观的或个人的含义在某种场合是危险的,在这种场合极其容易把第三世界的思想内容解释成为第二世界的思想过程。”27在这里,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可以作为分析和反思心理学知识的一个背景。他关于第一和第二世界关系上的阐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波普尔是如此界定世界上存在的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是精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既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的世界。
 
2.  心理学的措辞..............15
2.1  关于心理现象的几种经典论述..............15
2.2  实在、语言与经验..............20
3.隐喻分析技术的引入..............37
3.1 话语分析与隐喻分析..............37
3.2  意义的获得:意向和隐喻..............45
4.  心理学的隐喻研究..............58
4.1  空间隐喻的问题..............58
4.2  表象概念的历史演化..............61
 
结论
 
隐喻分析技术或者说心理学的隐喻研究对心理学研究而言有重要意义。其应用可以构成心理科学内部相互通约的基础。进而,心理科学的发展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以真实的心理实在作为研究对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范式统一和学科发展。首先,构建心理学研究统一的哲学基础;其次,确定衡量心理学研究科学进步的判断标准。或许,就心理学现存的研究状况而言,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统一途径是:在相对主义知识观的指导下,通过研究的多元化,以心理学研究应用性作为判断进步的标准,以实现对人类心理生活的最优理解。 
 
参考文献
 
[1] [德]恩斯特 卡西尔.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北京:三联书店,1988:35-36.
[2] [加拿大]P.萨加德,朱菁译.认知科学导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1-3.
[3] [美]埃利希 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4] [美]埃利希 弗洛姆著.康革尔译.爱的艺术.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 [美]埃利希 弗洛姆著.孟禅森译.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6] [美]B.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2-19.
[7] [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14-16.
[8] [美]霍华德 加德纳著,张锦等译. 心灵的新科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9] [美]John B.Best 著,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6-141,421.
[10] [美]凯利著,郑希付译.个人结构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民办校园图书馆借阅资讯系统方案研究
下一篇:情景模式理念下电力应急演练模拟平台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