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如何运用于图形设计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18
论文字数:46000 论文编号:sb201307111909577178 日期:2013-07-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图形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门类,自进入 20 世纪以来,对其的研究与应用蓬勃发展并日益完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图形设计艺术已成为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法丰富的成熟的视觉艺术体系。当然,图形设计还在向前发展,它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当今时代,图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逐渐呈现出一种强势。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就富有预见性地宣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图像的世界。图形设计师作为图像的发掘、创造和传播者,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建立清晰、有趣又强有力的信息体;如何使受众最大化、自然而正确地接受信息;如何科学地认识图形的认知、创造规律成了图形设计师的重要课题。设计师越来越不能随心所欲地创意,而必须充分考虑设计中的“人因素”,并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作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设计事件、人物、产品甚至历史,其研究获得的各种理论成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最终对象——人的重要。设计心理学并非什么高深玄妙的东西,它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和规则一旦被真实运用于设计中,就能帮助设计师更充分地考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合理、有效、适宜的解决方案。
本文所提出的课题,就是帮助设计师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人与图形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增进图形设计的有效性,更好地迎接跨文化、多样性市场需要的挑战,并且拓宽思维,增强设计思维能力;对受众来说,加深对图形设计的评价、理解和鉴赏的能力,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理解每件设计作品的含义。因此,无论从指导设计实践还是构建设计理论来说,本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将“设计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使用,并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即使是在欧美国家,也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如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 20 世纪 80 年代所著的《设计心理学》以及 2004年出版的《情感化设计》,其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中。.............................
.........................

第二章 设计心理学与图形设计

将“设计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使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其主要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中。但是,作为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美学、人机工程学等却由来已久。工业心理学及人机工程学与广告心理学及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都源自1879年诞生的科学心理学,伴随着现代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两者都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属性,其研究目的都是将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并且这两条线索无论从产生的源头、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取向,所应用的心理学原理都一直相互影响,相互交错。

2.1 设计心理学

2.1.1 设计心理学的定义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学科,以往学者对它所做的界定不多。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关于日用品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另一位认知心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在《人为事物的科学》中指出,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技科学的心理学”,其对设计的论述多围绕设计思维,将设计当作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
近年来,国内几位学者也对它从不同角度给予了界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柳沙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阐释的,即“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这一定义中的“相关因素”意在强调对设计艺术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设计心理学将环境、情境的影响作为考察主体心理现象和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重视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承认主体的行为同样受到情绪、情感等感性因素影响和驱动。

2.1.2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围绕与设计活动相关的主体行为来进行。设计艺术活动中的主体类型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可分为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用户或消费者)两类,由于其心理和行为特性,又可以将这两者视为不能直接窥视的“黑箱”(黑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直接观察到其内部状态的系统。),即消费者(用户)黑箱以及设计师黑箱(如图2.2),它们是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研究的重点。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包括了用户选择、购买、持有、使用甚至鉴赏这一系列消费过程中的全部心理行为;从设计主体的角度来看,则是以“创造”为核心的一系列设计行为。..................
.....................

第二章:设计心理学与图形设计.....................4
2.1设计心理学......................................................4
2.2 图形设计...........................................................8
2.3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设计........................11
第三章:图形设计的心理学知识.......................12
3.1 感觉与知觉.......................................................12
3.2 记忆与学习....................................................23
3.3 情感与情绪.........................................................26
第四章:可用性设计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28
4.1 可用性设计...........................................................28
4.2 图形的可用性.......................................................29
4.3 图形的可用性设计的法则.................................31
4.4 图形的可用性设计的基本步骤........................33
第五章:情感设计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35
5.1 情感设计.............................................................35
5.2 图形的情感.........................................................37
5.3 图形的情感设计的法则.....................................45

结 论
在信息多元化,各种电子媒介已慢慢渗透到图形设计的今天,图形设计的任务已不只是简单地聚焦在如何通过强烈的视觉画面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渐渐将目光转向用诚实的态度来研究受众的需要,从而使设计真正成为“为人的需要的设计”。因此,图形设计除了继续发扬其创意性和独特的形式语言外,更加需要面对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范畴的新课题,使其在科学的设计心理学的指导下,将感性的概念理性化,为图形加上心理的路标。只有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既注重艺术性又注重功能性,才能使图形设计不断焕发出生命力,不至于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海洋之中。
设计心理学的引入可以为图形设计的信息传递和内在结构提供新的思考,一幅优秀的图形设计作品应顺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有效地传递信息,让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设计心理学亦为图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任何设计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受到不断地挑战,更在不断的挑战中实现更新与完善,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设计心理学之于图形设计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帮助设计师更充分地考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合理、有效、适宜的解决方案。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图形的可用性设计和情感化设计两大理论,将有助于引导设计者从感觉与知觉、记忆与学习、情感与情绪等的心理学角度,全新看待图形设计;通过设计心理学中“可用性设计”、“情感化设计”概念的引入,加深设计者对于图形设计的理解;同时,将系统化的可视性、可理解性、逻辑性、全局性的可用性设计的法则及感官刺激、合理化和效率、人格化、幽默感、符号与象征、叙事性、自我实现的情感化设计的法则应用贯穿到图形设计应用体系的每一步骤,以增强创作者的设计能力,增加图形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第 1 版,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年,P10;
[2][美] 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杨砾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P64-65;
[3]柳沙 编著:《设计艺术心理学》,第 1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P2;
[4]柳沙 编著:《设计艺术心理学》,第 1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P16-18;
[5]刘境奇 编著:《图形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年,P1;
[6]《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 3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P1275;
[7]江明 著:《创意图形》,第 1 版,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年,P7;
[8]转引自唐丽春 主编:《图形设计》,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24;
[9]赵江洪 编著:《设计心理学》,第 1 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P1;
[10]赵江洪 编著:《设计心理学》,第 1 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P1;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