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一)选题原因
一百三十年前,那时国际关系理论早已产生,而关于心理学的系统与详尽的研究,还要追溯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则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才正式出现的。那时二者还是完全独立的两门学科,没有任何的交融与互补。而随着宏观的政治开始越发引得上至大国政治家、军事家,下至寻常百姓广泛关注之时,国际关系与心理学学科的交汇也越发明显和增多。两门学科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给出大家探寻问题时所寻求的答案,所以当二者产生联系时,一定会引得巨大的冲击与碰撞,而心理学的视角也越发出现于国际关系的学科体系之中。
从理论上去解释国家间的关系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孔孟、商鞅的历史著作当中。在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想文化遗产当中也有很多与国际关系学科本身有关的有力叙述。当然,在国际关系学科当中,《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逃离不了被引用和叙述的,甚至可以说对于不管是之后什么时期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来说,都能从这本巨著当中获得无限的收获与启发。就国际关系学科本身而言,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其中不同的理论流派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以冲突为例,现实主义认为,冲突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可以用“利益冲突论”进行解释,即国家间因为对利益的无限追逐而产生矛盾交锋点,进而发生国际冲突;自由主义则倾向于坚持自己的“制度缺乏论”,他们认为是因为在国际体系中缺乏制度进行管理与约束,才导致国际冲突的产生;而建构主义的“身份认同论”则从一个全新的文化认同与建构角度解释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尽管建构主义突破了其他众多学派对“客观现实”的关注,相较之前的主流学派而言,已是一大改变,但是仍然没有逃离以宏观层面去解释国际冲突产生的原因。但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在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开始出现更多的学者寻求使用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冲突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部分
从心理层面分析国际关系问题的角度来看,在国内较早进行系统关注与研究的当属秦亚青教授。他完整地翻译了罗伯特·杰维斯的(Robert Jervis)《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并将杰维斯引入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关于国际冲突研究中的心理认知、人际认同等概念完整地介绍到了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当中,并详细的介绍了错误知觉的几种生成机制,包括认知相符现象(cognitive consistency)、诱发定势(evoked set)、历史包袱(historical burden)等几个方面,从而翻开了国内关于国际冲突微观层面研究的崭新一页。
朱永新、袁振国也在他们的合著《政治心理学》中论述了微观层面对国家间合作与战争的影响,尤其是非常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层面的巨大影响力,并把这种影响力视为更具深层性,将政治与心理学做到了比较好的融合。
章亚航也在《国际冲突的心理学理论》文中引入了“镜式映像”的概念,认为长期敌视和对抗的两国人民之间会产生一种所谓的歪曲印象,其内容有点类似于镜子的反映形象,并以此作为解释国际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尹继武在《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步及其问题》一文中对认知心理学于外交决策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也说明了认知心理学目前还欠缺的解释力不足等问题。而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途径》一文中更为系统性地进行了论述,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途径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最后指出了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存在的内在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发展所存在的意义。
当然,国内的许多其他学者也对国际冲突的原因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并以传统的“三大主义”模式予以分析。而近些年来方兴未艾的国际关系心理学显然提供了一个更新的切入点,并对更多的国际关系现象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二. 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分析
(一)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结合的方式
在具体去阐述二者结合方式之前,我们有必要说明二者为什么要选择结合,为什么不可以单从两个不同学科本身出发去寻求讨论与研究?
行为主义化这个概念可以很好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一般的,在心理学当中,我们知道,行为主义是强调行为本身,而不去过多关注意识,是关注经验成分,而不是关注思考的内容。用行为主义最基本的分析公式,即为刺激→反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行为者所做出的任何表现都只是机体自身所做出的反应而已,是一种对外界环境所做出的应答,不需要任何深加工的过程。于是,环境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性了,因而会认为有何种刺激就会产生何种反应。这样的结论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尤其如果以现有的国际关系当中的案例进行判断,更是可以得出相悖的结论。以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为例,当时的美国认为这是苏联对自己极大的挑衅和威胁,而在苏联自己看来,也许只是因为古巴本身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自己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间团结友好的一种外在象征。因而可以说,对于同样的刺激源,不同的行为个体所作出的反应和判断是决然不同的,所以简单地把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起横向的单线条联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准确的。所以,将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放到国际关系当中进行探讨时,我们有必要称之为“行为主义化”讨论。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国际关系当中各种各样行为本身;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讨论如何去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因而在做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分析时,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心理学分析,如果借鉴层次分析法本身来说,是可以对国际层面、国家层面以及个人层面这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二)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1、对于国际关系与心理学之间的双向互动效应将更加得到研究的重视。对于国际关系学科和心理学学科的交叉性而言,仍将是未来几十年中国际关系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心理学当中的信念、动机、知觉、价值观等内容会影响到政治精英们的政治行为,并且文化和组织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现象。通过比照国内和国外的国际关系学科研究动态可以发现,国内的国际关系学科对心理因素的研究与关注比较少,且已有的研究内容多是对国外既有内容的转述,缺少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与内容。虽然国外的国际关系理论当中较多关注行为体的心理因素作用,但是对于组织机构如何反过来影响行为体个人的心理因素仍然是在研究上出现了研究不足的表现。所以说,我们对于两个学科的双向互动研究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2、对于国际关系当中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会进一步得到加强。由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得到提升,作为国家行为体当中的实在表现者个人所受的关注度也相应提高。现在已有理论化、系统化水平最高的罗伯特·杰维斯的错误知觉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当然也可以是民族心理)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关系,进一步来细化行为体个人的心理特征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这种研究与关注的意义也许不只是解释某一个具体的国际关系问题,更是为我们体系化构建国际关系学科体系起到很大的帮助与推动作用。
3、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应坚持融会贯通。前文已经提到了两个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多相同性,并且也是在互相借鉴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现实的理论研究当中,二者在融合过程中更加应不受现有学科框架体系的约束,更多地吸取其他学科优秀的研究方法放到自身的研究中来,从而促进本学科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国际关系中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还处于萌芽的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多艰巨的任务需要去完成。比如说如何能让该学科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再比如说,如何结合后现代主义、温和建构主义等理论内容行为个体的需要、态度、个性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应始终铭记以上三点基本准则,并且在解决好以上问题的同时,去做到让学科本身系统化、理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三、 罗伯特·杰维斯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17
(一)三种导致错误知觉的重要机制...........18
(二)罗伯特·杰维斯的四种常见错误知觉............21
(三)罗伯特·杰维斯理论的启示...........23
四、 心理建构下的国家间冲突 ............26
(一)关于心理建构............26
(二)心理建构下的国家间冲突..................27
(三)解决国家间冲突的出路.........31
五、 结论 ...........35
四. 心理建构下的国家间冲突
(一)关于心理建构
上文开始提到,心理建构从字面上来说,是一个糅合而成的词语。一方面,它与政治心理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政治心理更多地是去突出心理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心理建构又与国际关系当中的建构理论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又不尽相同。关于政治心理的界定,学术界有多种概括,其中之一认为政治心理主要指人们在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活中,在各种政治信息的刺激、诱导之下,人们以往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就会打上政治的烙印,从而形成一种在特定的政治生活之中所具有的心理。当然,如果不去描述那么具体,可以认为政治心理是将心理学内容运用到政治活动当中,着重去关注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想法、情绪以及行为。
同样,对于建构理论,我们现在已有比较系统的当属温特的温和建构主义,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该理论去寻找答案。温特将国际关系各流派划分到四个框架之中,并把他的建构理论界定为整体主义/理念主义理论。这样的划分体现在方法论层面上就是,呈现明显的社会性质,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这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就是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体现在在世界观层面上,温特则否定了纯粹物质主义,提倡重视观念的作用,承认了物质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但强调客观因素只有通过行为体的共有观念才能够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才能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很明显,通过了解温特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划分,尤其是对于建构主义理论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发现反对纯粹的理性主义和反对纯粹的物质主义在温特的温和建构主义理论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五. 结论
本文提到的在心理建构下的国家间冲突原因在一定层面上而言,具有历史发展针对性,但通过分析近些年来发生在多个国家间的冲突,仍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具有一定普遍性。自从中美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的关系不断得以发展,虽然在这期间两国关系经历了美方误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南海撞击事件等严重影响两国正常邦交的恶性事件,但是两国间的总体发展趋势仍旧是积极向上的。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两国间的互惠互信逐步得到加强,两国之间也在多领域展开种类繁多的合作,甚至在 2009 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中美两国的关系发展到了一种极佳的状态。但是不管两国间在多少领域中进行合作,在中美两国间仍旧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包括政治领域的冲突、经济领域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发生的很重要的背后原因,是源自于中美两国之间可能存在的错误知觉,比如美方会认为中国的高速发展会侵害美国的既有利益,但是美方可能不会认为,中方的高速发展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可以有助于两国间互助合作,取得更大的进步;而美方的一些行为,发表的一些言论,在中方看来则是对中国人民的不尊重,但实际上美方也只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评述某一具体事件。所以说,两国间的错误知觉,已是成为两国间在多领域爆发冲突的重要原因,而政治精英们在政治活动过程当中,能够意识到经常出现的错误知觉,无疑对减少错误知觉出现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所以单就本文的观点而言,国家间的错误知觉,国家反抗自卑心理的作用,以及国家对利益的无限追逐已成为在心理建构下爆发国家间冲突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将一些政治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动力分析的内容纳入到国际政治的研究当中,并且将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进行较多层面的交汇,从而得出对国际关系学科、心理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的结论。也许这些内容与结论在现阶段显得理论化、系统化程度不够完美,但是如果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多年后也可以使得各自学科内容更加饱满,解释国际关系现象更具说服力,而这些也成为了国际关系当中心理学研究分析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内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