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荣格心理学与黑塞
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其独树一帜的心理学理论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为他赢得了普遍赞誉,这使他成为一名一世界级心理学大师。黑塞的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体现了荣格的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以及原型理论。作为举世公认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黑塞曾经是荣格心理分析的病人,深受荣格思想的影响。因此,他把自己在荣格及其学生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第一节 荣格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弗洛伊德同属精神分析学派,但两者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弗洛伊德和荣格都重视无意识,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组成。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生活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行为背后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活跃的内驱力,而荣格把无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把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潜意识概念看作为个人无意识,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他认为个人无意识是曾经一度在意识里出现过,但由于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的意识。集体无意识指的是世世代代积淀遗传下来的种族记忆,是一种原始的、祖先的经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作原型,它是人类心灵中一些先天的倾向或可能性,这些倾向或可能性一旦被触发就能够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和意义表达出来。原型有多种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人格面具处于人格的表层,是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展现的人格特征,表现人对社会顺从的一面。阴影位于人格的深层,是和社会的价值观所抵触的或未开化的、不发达的动物性的一面;是心灵中最阴暗、最深入、最隐秘的内容;是人身上所有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阿妮玛和阿妮姆斯是人格的内部形象。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原型,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原型。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一个核心的原型,它是心灵发展的起点与终点,它把所有别的原型都吸引到周围,并加以调和,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最终实现人格的统一。荣格认为人的意志发展过程就是自性化的过程。自性化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或意识到“自我”,因此我们所说的实现自我的过程就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化。
论文第二章将结合作品,对以上提到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原型进行心理学解读。
第二节 黑塞的成长经历
黑塞是二十世纪德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诗人,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卡尔夫市的一个牧师家庭。祖父是医生,外祖父是传教士、是研究印度的专家。父亲也曾一度在印度当过传教士,母亲年轻时在印度住过几年,从事传教工作,因此黑塞自幼就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2岁那年黑塞不堪忍受僵化的经院式教育,中途辍学。他先后当过工厂学徒、书店店员。在此期间他虽发表了一些诗集和作品,但都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904年他才凭借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一举成功。1906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爱;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之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由于他向大规模的鼓动和暴力发表了抗议的言论,黑塞遭到来自德国的攻击。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当局对他仇恨达到了顶点。黑塞在《我的传略》中说:“我再度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盾。一切似乎又沦于失败,我又变得孤独和痛苦,我所讲的和写的一切又被别人满怀敌意地误解了。在现实和我认为是希望、理性和善良的事物之间,我又看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2〕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一度陷入困境。1916年他的父亲去世,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也急剧恶化。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内外交困使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于是,黑塞找到荣格,在荣格和他的学生朗昂的帮助下,开始了心理分析的治疗。
1921年前后,生活危机和痛苦的内心冲突使黑塞再次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困难。1923年他与妻子离婚。由于受疾病的折磨和抑郁、自杀情绪的影响,1925年黑塞重新开始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对黑塞非常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自此,黑塞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玻璃球游戏》(1943)等,他将自己在治愈中的体验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心理分析的内涵。
黑塞一生著述丰硕。他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在人物塑造上有内倾和外倾两种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描述;有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有内在心灵意象阿尼玛原型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自性化经历。这些在黑塞的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都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二章《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主人公的心理学分析.........................................8
第一节青少年时期潜意识的显现...........................................................8
1.人格面具.............................................................................8
2.本我与自我的较量................................................12
第二节成年时期的心理整合.........................................................13
1.阴影...........................................................13
2.救赎主题.............................................14
3.阿尼玛.........................................................17
第三节老年阶段的内省...........................................20
1.自性化的实现情况.......................................20
2.对生死问题的态度..........................................22
第三章((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的作品效应.............................................23
第一节作家的创作动机............................................23
第二节读者的心理效应....................................27
1.对终极问题的思考...............................................28
2.对人生价值的思考................................................29
结语
黑塞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对个体人性心灵的关照和个性自由的追寻与探索。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再一次展现了一个执著地追求自身理想、顽强地走自己道路的主人公形象。在主人公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身上彼此存在着既联系又对立的两极,他们分别代表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在这部作品中黑塞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追求无限高远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运用分析心理学进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视角。荣格关于阴影、人格面具、原型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有助于解读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学的影响,解析作品中使用的心理学手法和作品中关于人类生死爱欲等的心理内涵。
基于黑塞研究在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且有诸多工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现状,论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心理学理论对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既有对西方文学思潮特别是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关注,也有对分析心理学和现代阐释学理论的运用。论文首先从外围入手,介绍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等为核心的理论要点,同时涉及黑塞接受荣格心理治疗的经历和他受到的影响,为后续的作品分析奠定了基础。然后从文本出发,对小说主人公从少年到老年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变化特点和自性化历程进行了论述,进一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个人无意识显现和集体无意识的内涵,并对文本中体现的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等原型意象以及救赎和自性化进行了研究,最后从作家的创作动机、读者的心理反应方面对作品的效应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使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诚然,文学研究应该结合实际,结合不同民族的社会语境。本文限于篇幅,在宗教救赎、母亲原型方面只是进行了简要解读,未涉及更深层面的东西方神话和宗教思维等角度的对比研究。同时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民族对人生终极意义和个体价值等诸多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审美,也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andace
点击次数:81
Tag:
相关其它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