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经济利益、价值恰当与单位参与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03
论文字数:38900 论文编号:sb201308271344067902 日期:2013-08-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导 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研究
由问题开始,问题的提出是整个研究的起点,研究的终点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著名学者梁启超指出:能够发现问题,是做学问的起点;若凡事不成问题,那便无学问可言了。……所有发明创造,皆由发生问题得来。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1问题的提出一般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以及研究什么问题。本部分主要解决这个两个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需要产学合作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关键在创新人才。21 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国家之间对创新人才的竞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21.8%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完全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国家技术发展需要;52.4%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高校培养的工程专业学生质量一般。2002 年度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国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项上,排在 49 个国家的末尾。2其关键问题就是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据麦肯锡季刊载文统计,中国现有的 160 万工程师中,大约只有 16 万适合在外企工作。该文还指出,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 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印度是 25%,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比利时)这一数字在 75%以上。1因此,创新人才及其培养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与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关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产学合作。理论和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从最原初的意义上来看,创新是一种首创或重新组织旧要素而产生有价值的事物的社会实践过程。2创新的最本真意义是实践。根据共相理论,作为实践过程的创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以培养。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实践。3为了给学生提供主动实践的机会,大学必须积极与产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做中学”。


(2)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短缺困境需要产学合作
200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足 80%,2008 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 70%,意味着全国每年有超过 100 万的高校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4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截至 3 月底,2009 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 33%(《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 年 3 月 21 日)。2009 年 4 月 23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一季度在校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大体是 20% ~30%,低于 2008 年同期水平。5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造成高层次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文献研究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找到研究的努力方向。由于产学合作动力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动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因此,根据文献阅读情况与本研究的目的,将产学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文献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宏观或整体视角,第二类是微观利益视角,第三类是微观社会责任视角。


2.1.1 宏观/整体视角宏观或整体视角主要探讨
宏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背景对企业参与动力的影响。宏观/整体视角又可以大致分为积极影响说与消极影响说两类,并且消极影响说比积极影响说更早出现。消极影响说的主要观点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或过渡时期,由于企业成为独立法人,政府行政干预能力削弱、盈亏压力、认识落后等导致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有所下降。如有研究1认为,处于转轨过渡时期的经济运行机制牵制了产学合作教育,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承包行为、国有企业亏损困境、政府行政干预能力的削弱等对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产生了不利影响。而近年来形成的积极影响说则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产学合作来培养人才,并且也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有研究者2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机制配置人才,有利于企业根据本单位的要求自主选择学生;市场经济竞争也使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更为强烈,导致与高校合作的意愿更为迫切,给产学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双方自主权的扩大也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产学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自主进行合作,无须受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这些都有利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实施与发展。
消极影响说与积极影响说表面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实际上它们背后的逻辑却是共同的,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与制度已难于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因为没有深入探索外部宏观社会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导致消极说只看到外部环境影响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消极面,而积极说则天真地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会有利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实际上,外部宏观环境要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产生影响,还需要透过中观层面的制度与政策这个中介机制才能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对土耳其高校工程系系主任与大学生实习委员会的主任进行半结构访谈的基础上,Adiguzel,O.C.发现,影响土耳其工程教育企业实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就是企业实习法律制度的不完善。1由于没有关注或研究中观制度与政策方面的影响机制,这种宏大视角的解释力有限。如这种视角不能解释,在同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与接受学生实习的动力为什么存在差异。但这种视角重视和关注外部环境对产学合作动力的影响,一方面启示我们,外部社会环境会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产生影响,而为了适应这种影响有必要对现行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与制度进行改革。同时,这种视角其实也启示我们,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的决策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与收益越来越成为企业等经济组织决策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某种程度上启发人们要关注微观利益机制在理解产学或校企合作动力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微观经济利益分析逐渐成为分析产学合作动力问题的第二个和最重要的视角。


3 制度描述:我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 66-109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学合作........ 66-81
    3.2 改革开放初期的产学合作........ 81-91
    3.3 市场经济时期的产学合作........ 91-102
    3.4 我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的历史演变........102-109
4 制度评估:我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 109-151
    4.1 行动者的偏好:我国企业参........ 109-128
    4.2 行动者的行为模式与制度绩效........ 128-142
    4.3 企业行为的制度分析 ........142-151
5 制度创新:产学合作政策的国际经验........ 151-203
    5.1 我国产学合作政策变革困境与国家介入........ 151-158
    5.2 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 158-185
5.3 我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制度的再设计........185-203


结论


我国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经过 60 多年的演变,目前我国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缺乏结构良好界定的、全国统一的基本行动框架和有效的或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并且政策工具不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环境。


(1) 缺乏结构良好界定、全国统一的基本行动框架
目前我国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行动框架主要有实习、产学合作教育、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产学合作的模式或行动框架多种多样,非常丰富。其中,实习是我国产学合作中占主导地位的行动框架,并且主要由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全国性教学文件界定。但是,由于全国性教学文件只对实习的时间、次数、类型等进行简单的界定,实际执行时标准并不统一。并且,教学文件一般只能对高校及其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与指导,而企业行为并不是其规范与指导的范围。因此,在实践中,企业的行为更加缺乏统一的基本要求。合作教育是从北美引进的结构良好界定的合作框架。但由于合作教育缺乏全国性政策文件的支持,导致合作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民间自发行动的状态。至于其他类型的产学合作模式,属于民间创新,结构更加灵活多样,标准更不统一。总之,我国目前缺乏结构良好界定的、全国统一的产学合作框架。


(2) 缺乏适切性的政策工具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组合性政策工具即同时采用规制命令、经济激励和思想教育来推进产学合作培养人才,并且效果良好。但经过 60 多年的演变,规制命令和思想教育工具仍然得以保留,而经济激励工具却逐渐弱化甚至一度被完全抛弃。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与企业同属国家机构,代表或追求的都是公共或集体利益,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化程度低,整合与协调利益的功能可以很容易通过规制命令和思想教育来实现。但是在市场经济时期,公益与私益日益分化,高校与企业都具有各自独立的利益,特别是企业日益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经济目标日益成为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因此,整合与协调利益的功能再也不能行政规制和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我国现行政策工具不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环境。


(3) 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
首先,现行政策缺乏有效的领导管理体制。由于产学合作被认为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因此,产学合作的管理领导主要由各高校负责,甚至被下移到由院系负责。分散化的领导管理体制,导致跨部门间缺乏协调,企业行为处于管理真空状态、高校推卸责任盛行等。其次,缺乏考评奖惩机制。在合作由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背景下,我国政策却没有规定如何对企业的参与行为进行考评奖惩,导致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盛行。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 外国高等敎育史[M].北京:人民敎育出版社,2006
[6] 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 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敎育史(上、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 王旭祥著.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理论与中国经验[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9] 唐绍欣著.非正式制度经济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10] 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上一篇:电力论文发表范文:电力载波传输理念下路灯管控及线路防盗科技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侦查讯问逼供定量定性法律分析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