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周刊》“新冠”疫情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266 论文编号:sb2021110611144839503 日期:2021-12-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新闻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利用文本分析法,具体分析了《财新周刊》杂志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关于“新冠”疫情的 114 篇新闻报道,分析其报道议题、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层面的叙事技巧,总结其叙事价值,进而总结新闻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叙事策略,以期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为新闻叙事学研究提供经验。

第一章 《财新周刊》关于“新冠”疫情报道的整体分析

一、“新冠”疫情新闻报道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我国的事实被绝大多数人知晓,一件重大卫生公共事件从被“掩盖”到全民防控,新闻媒体既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2019 年 12月低,《财新周刊》记者就“SARS 谣言”展开调查,并在 1 月 20 日发表《不明原因肺炎忽现》,与此同时优先派出 7 名不同线口的记者奔赴武汉,“举全财新之力,用特辑的形式对疫情做了全方位的新闻描述。”财新传媒系列杂志《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张进在《新冠刻度》中回忆道。
1 月 17 日,《三联时代周刊》记者吴琪坐高铁回武汉的家,本是为了庆祝爸妈70 岁生日,经历过非典的他虽然还不知道武汉肺炎的严重程度,但第一时间召集同事为可能发生的大事做足准备,1 月 21 日他们住进金银潭医院的一家酒店,进行初步了解。1 月 22 日在武汉即将“封城”前,吴琪决定返回北京,不拘泥于特定稿件,调动全编辑室的力量,做好疫情报道的总指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三联时代周刊》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连续多天发布当下最急需的新闻报道“我们作为媒体,不仅在记录客观事实,也是试图集中大众的力量,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推进。”南方周末、红星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界面新闻……数家媒体第一时间逆向而行奔赴湖北,新闻就是战场,只是“在场”显然不够,还需要新闻媒体具有过硬的调查技能和敏锐的洞察,对现有素材进行持续精准地追问。
另外,在《新冠刻度》中不仅收录了财新传媒新冠疫情图文报道精选,还针对反思新冠疫情开设专题,采访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包括《以深化改革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严峻挑战》《疫情信息公开,地方政府可以做什么?》《让基层成为疫情防治主体》……一篇篇报道都是关于社会不同层面对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深刻思考,全社会在不断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变得更好,新闻报道也同样如此,在敬佩这些勇敢、敬业、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的同时,我们理应用严谨、科学的目光研读文稿,以示尊重,不负理想。
..............................

二、《财新周刊》杂志“新冠”疫情报道议题
《财新周刊》杂志固定专题有封面报道、特别报道、社论、编辑絮语、时事、民生、金融、经济、商业,副刊等。作为一家以财经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杂志,《财新周刊》杂志总是在紧跟民生的同时,生产优质的财经新闻。在 2019 年 12月,“新冠”肺炎还在以“谣言”的形式出现时,财新记者就立刻展开调查,财新传媒“举全财新之力”,不断更进报道,据笔者统计,《财新周刊》杂志在 2020 年1 月 20 日至 12 月 14 日共发布 114 篇有关“新冠”疫情的新闻报道。
(一)议题分布
《财经》杂志凭借《银广夏陷阱》、《基金黑幕》、《谁在操纵亿安科技》等优秀调查性新闻报道广受精英人士,尤其是金融业精英人士重视,被称为“中国金融证券市场上最有力的揭黑者。”①《财新周刊》杂志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点,始终不断产出优质财经新闻。财经新闻广义是指经济相关领域的报道,侠义指针对“资本市场对公司运作、资源配置方面以及投资领域的影响”②本文援引莫林虎据财经新闻广义概念,进行分类类别:1.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报道 2.区域经济报道3.行业报道 4.金融市场报道 5.公司报道③对 2020 年《财新周刊》杂志 2020 年 1月 20 日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中的 114 篇“新冠”疫情报道进行统计分析。
(图 1.1:《财新周刊》杂志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新冠”疫情报道议题比例图)
(图 1.1:《财新周刊》杂志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新冠”疫情报道议题比例图)
..........................

第二章 《财新周刊》“新冠”疫情报道的叙事者

一、叙事者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理论家们将叙事者分为不同类别。热奈特根据叙事者对时间的参与程度不同分为:异叙者、同叙者和自叙者。③谭君强认为可以分为故事外叙述者和故事内叙事者,或外显的叙事者和内隐的叙事者。④胡亚敏从叙事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将叙事者分为公开的叙事者、隐藏的叙事者和缺席的叙事者。⑤本论文引用胡亚敏的分类标准,对《财新周刊》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2 月14 日有关“新冠”疫情的新闻报道进行叙事者研究。
(一)公开的叙事者:对疫情的公开讨论与碰撞
“公开的叙述者是指读者能在报道中明显感觉到叙事者的存在,有些报道中叙事者甚至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出现在台前,用第一人称‘我’‘我们’或‘记者’等字眼出现,观察记录并叙述自己目击和经历的一切。”①公开的叙事者往往可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仅能陈述自己“看”到的,还能就事件发表感受与看法。具体到新闻作品中,公开的叙事者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记者就已有信息发表自己对事件的认识,二是梳理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等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人对某事件发表看法,三是当事人独立发声。通览《财新周刊》关于“新冠”疫情新闻报道,《财新周刊》记者更多采用梳理他人言论的方式。例如:
(图 2.1:2020 年 2 月 3 日《财新周刊》杂志《解读篇:溯源新冠病毒》)
(图 2.1:2020 年 2 月 3 日《财新周刊》杂志《解读篇:溯源新冠病毒》)

...........................

二、叙事者的意义
(一)宏观:疫情如“战场”,合理选择“叙事者”就如“排兵布阵”
提升新闻编辑策划意识和和能力有助于保持鲜明的新闻报道主题②,本文认为,合理选择叙事者是一家媒体专业性和策划能力的体现。李普曼认为,媒体为公众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人们通过接受到的信息为依据,做出判断,改变决策行为。因此,媒体有义务面对构建瞬息万变的现实,引导公众获知有什么是值得关注的,在所有需要关注的事务中,哪些是人们最应该重视的。本文将从《财新周刊》杂志关于“新冠”疫情新闻报道的叙事者选择的特点与动机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财新周刊》杂志在叙事者选择上具有广又全的特点。“广”主要体现在眼界广,当国内还普遍把不明原因肺炎当作一场“武汉重现 SARS”的传谣辟谣事件时,财新记者没有被表面的事实麻痹,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结合武汉卫健委发布的通报和解读科普,采访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援引 SARS 追溯过程,谨慎求证,拉响警报,引起公众重视。“全”主要体现在渠道全,在整个“新冠”疫情报道中,财新记者不仅亲自走访一线抗“疫”人员,还查阅历史资料、国内外最新动态,充分发挥财经媒体的专业优势,刊登最新最全的经济、金融、证券等领域的数据分析。
另一方面,《财新周刊》杂志在叙事者选择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动机。2020 年 1月 20 日《财新周刊》的《不明原因肺炎忽现》综合大量专家、学者的言论试图揭开“新冠”病毒的神秘面纱。随后,财新记者将叙事者主要集中在一线医护人员,构建牵动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新冠”疫情主战场。当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逐渐稳住局势、逐步攻坚克难时,《财新周刊》杂志不再将目光聚焦与我国抗“疫”一线,而是通过走访企业、银行、政府,关心人们普遍关心的复工复产、民间抗“疫”、国外境况等话题。不仅如此,《财新周刊》杂志还充分发挥财经类媒体优势,持续输出多篇对各行各业具有参考价值的行业报告、分析。另外,财新传媒还首次免费开放付费内容,不计报酬,尽可能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外界最新境况。
.....................

第三章 《财新周刊》“新冠”疫情报道的叙事角度................................ 25
一、叙事角度类型...........................................25
(一)零聚焦:全景式呈现疫情的现状..........................................25
(二)外聚焦:他者对疫情的客观记录........................................27
第四章 《财新周刊》“新冠”疫情报道的叙事时间............................. 35
一、叙事时间类型...........................................35
(一)叙事时序:时刻关注疫情下的个体..........................35
(二)叙事时距:充分把握疫情中的细节.......................................36
第五章 《财新周刊》“新冠”疫情报道的思考..................... 41
一、叙事者:追溯事件背后的声音...................................41
二、叙事角度:挖掘事件隐藏的角落.......................................42

第五章 《财新周刊》“新冠”疫情报道的思考

一、叙事者:追溯事件背后的声音
一方面,新闻媒体应对叙事者保持持续追问的能力。“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陈虻曾对柴静说道。③在第二章中,本文阐述了《财新周刊》杂志在疫情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叙事者,就像在“战场”上“排兵布阵”,不满足于讲述事件本身,采访了大量专家、学者、当事人等,还整理分析大量数据信息。正是因为《财新周刊》杂志有着持续追问的能力,才能不断挖掘关键的叙事者,将知识内化于分析,将社会受到的影响回归于个体,持续输出公众急需的优质新闻内容。
另一方面,尽可能让叙事者被理解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本文在第一章与第二章中分别分析了,《财新周刊》杂志重视不同层面的声音,时刻关注、解读政策调整;收集整理全球各界学者观点;让有所担忧的普通人无所顾虑的发声。正是《财新周刊》杂志对叙事者的尊重与理解,才能使政府、学者、专家、公众在相对自由的理性空间,彼此交流,信息共享,共同攻坚克难,面对这场战“疫”。
综上所述,一场公共卫生事件牵动着全民的生命健康,追溯事件背后的声音,不仅要保持对社会各界的持续追问,还要保证叙事者的声音充分表达并被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像蝴蝶扇动翅膀般,引起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新闻媒体应在叙事者的选择与叙事技巧上充分理解,谨慎表达。正如《市场导报》总编辑崔砺金对调查性新闻的反思总结:“勇于质疑,小心求证,唯真相是从。”
............................

总结


谭君强先生言:“任何叙事作品,都可以用叙事理论来进行分析,并得出与过去的分析绝不雷同的结论。”①笔者希望通过对“新冠”疫情报道进行叙事学的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能贡献一定价值。本文以新闻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利用文本分析法,具体分析了《财新周刊》杂志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关于“新冠”疫情的 114 篇新闻报道,分析其报道议题、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层面的叙事技巧,总结其叙事价值,进而总结新闻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叙事策略,以期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为新闻叙事学研究提供经验。
整体而言,《财新周刊》杂志率先关注“不明原因肺炎”从 2020 年 1 月 20 日起连续刊登 114 篇深度报道。其中有 63%的报道为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疫情下全民防控、治疗的艰难处境,以及科研人员攻克“新冠”病毒的艰难过程。除此以外,《财新周刊》其他 37%篇报道皆为财经新闻,其中既有宏观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报道,区域经济报道,和金融市场报道,也有微观视角下的行业报道和公司新闻。在这其中,《财新周刊》杂志牢牢把握信息的关联性,从个体现象入手,关注政策调整、全球经贸、疫情防控等影响因素,及时发表具有思辨性的财经分析,和对中小企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新闻。
在叙事者方面,首先,《财新周刊》杂志为公开的叙事者提供陈述与讨论的平台,供有想法的专家、学者激烈交锋,碰撞观点;供亲身经历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其次,《财新周刊》杂志通过隐藏叙事者个人信息或部分观点,达到受访者放下顾虑真实表达,和紧扣主题,理清事实的目的。最后,《财新周刊》杂志运用缺席叙事者的叙事技巧,以新闻框架为准,聚焦疫情下特定场景,呈现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总而言之,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如“战场”,选择叙事者就如“排兵布阵”,新闻媒体应保持对社会各界持续追问的能力,以及叙事者声音的充分表达并被理解的叙事能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