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呈现——基于滇西北香格里拉村庄色勒克那的田野考察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65255 论文编号:sb2021080719204836785 日期:2021-08-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网络社交媒介主要的作用是人与人的交流,在使用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时候,大家的使用习惯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总体来说,大家更喜欢使用语音功能,视频聊天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体验,选择视频聊天也是很日常的联系方式,再加上网速快,能够支持视频聊天。事实证明,只要技术到位,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是很强的,新媒体虽然进入村民生活的时间不是很久,但一两年的时间,大家已经完全习惯使用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介去呈现自我,去展现自己的风采。

第一章  色勒克那村落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色勒克那”是藏语,是这个自然村落的名称,它还有一个名字,“小街子”。“色勒”的意思是高山小杜鹃花,由于这个村落所在的地方有很多杜鹃花,由此得名。  “小街子”是最常用的汉名,也是官方的地理标识。该村属于电工藏族自治州建塘镇解放村委会,“噶丹松赞林寺”就坐落在这里,同属于解放村的村子还有邻村从古龙38(小街子的邻村,村落大小和小街子差不多,人口、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和小街子一样),两个村落从东西两边依靠着松赞林寺(如图 1.2所示)。
小街子位于香格里拉城区西北边,四周都是山,村子在山下,山地地区,平地很少,这也是无法形成规模农业的原因。在进入村子之前,松赞林寺前面有个湖泊,这个湖泊是在景区建成之后引入了旁边的奶子河水,在这之前,这个区域更像是一片湿地,这是因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填成了农田,而后形成湿地。在建成景区之后,该湖的名称是“拉姆央措”,但其本来有一个名字“玛旁央措”,但官方的版本里面,记录的都是拉姆央措,另一个名字是村里的老人说的。
图 1.1 小街子区位图
图 1.1 小街子区位图
......................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民族文化
小街子的主要村民是藏族,是香格里拉的建塘藏族,小街子的村民形成以藏族为主要的群体,有极少数其他民族的村落。根据村里的口头传播信息,小街子在历史上只有十五户人家,在之后不断有逃荒而来、投奔亲戚等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如今的一百多户人家。村里除了主要的藏族之外,由于族际通婚进入到村里的还有纳西族、汉族、白族,这样的人家数量少,加起来不到 10 家,但已经长期居住在这个地方,导致语言、习俗都已经成为藏族人的这些人家,由于时代久远,早已不记得原来的语言以及习惯,身份证上标注也是藏族,但还是有迹可循的,很多人家里依旧保持着至今最初的习惯,虽然他们说藏语、穿藏装、住藏房,信仰藏传佛教,但他们依旧保持着上山扫坟墓的习惯。而藏族没有扫墓的习俗。因此,这些人家的祖辈就不是当地藏族,而是拥有不同习俗的民族,如今,已经和当地藏民无任何区别。
当地人民主要信仰藏传佛教,松赞林寺的辐射历史悠久,自清朝时期建成以来,就在该村所在地,村民进行朝拜就更加方便,直至今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信仰活动成了很重要的内容。这在藏区是很常见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进行煟桑,就是烧松叶,松叶产生的独特的白烟,独特的香味,但光产生白烟还远远不够,在烧松叶的时候撒上由青稞面(即糌粑)以及其他谷物组成的混合物,在撒上牛奶,才是礼成。这是对新的一天的迎接,也是对太阳的迎接。接下来,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活动还没有完。在藏区,家家户户都有佛龛,供奉佛像,早上起来要先礼佛,供上七盏清水,烧香,烧的香在如今很多人家都用方便的、工业制的香,但传统的方式的是在香炉里装入炭火,在炭火上撒上崖柏树的碎屑,这个方式比较传统,也能凸显地方特色。老年人喜欢早上就去转经,围绕寺庙外圈走,圈数尽可能多,同时手持念珠,这是在藏区常见的景象。
.......................

第二章  媒介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媒介化社会及表现
一、乡村社会的媒介化进程
要形成高度媒介化的社会,首先需要有技术支持。在 Web3.0 时期,网络互动更注重人与人的互动,在技术发展到中国阶段,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其他社会活动也更多。网络的联通和网速的提高,使得互联网社交更加普及。但在网络接通之前,香格里拉的农村地区更多的是使用“村村通”卫星信号接收器,就是如同一口锅的产品,用这个来接收电视信号。在这之前,还是用过天线、天锅等接收信息的方式,而且还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我的童年印象里,我们经历了看露天电影、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的历程,彩色电视还有从只能接收三个电视台信号的天线到可以接收全国各省级电视的天锅,再到后来政府发放的村村通、户户通,这些经历几乎和我的成长轨迹同步。
在本世纪 80 年代,村里几乎没有电视机,老人们描述当时看电影的场景,全村聚集在一起,看露天的“流动电影”,在香格里拉藏族地区,当时的流动电影成了最有意思的娱乐方式,是所有人农忙完,休闲的方式,也是使用媒介的最初的集体记忆,电影没有翻译成藏语,汉语的电影大家看着也不会有障碍,即便听不懂,也不会影响观看,电影的类型多是战争题材,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老人都愿意看抗战剧,他们年轻时候最喜欢的也是抗战电影。从 90 年代开始,村里陆续出现电视机,从集体看电影到各自在家看电视,从公共空间转移到家庭。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电、从笨重的彩电到液晶电视的转变,如今家家户户都是液晶彩电。
从天线到村村通,信号的接收方式变了,信号的种类变多了。天线接收的信号只有三个。分别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云南电视台综合频道、迪庆电视台的信号,而且,电视信号只有特定的时间才收得到,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晚上六点到夜里十二点。迪庆电视台是当地的电视台,新闻里的内容也是迪庆当地发生的,是大家比较喜欢的节目,但这个情况在之后发生了变化。村村通是政府发下来的,在网络没有覆盖之前,村村通是看电视的最好的信息来源,可以接收五十多个电视台的信号,可以全天播放,各省的电视台信号都能收到,但收不到迪庆电视台的信号,因为这些能收到的电视台都是省级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是无法收到的,因其信号发射方式不同。村民看电视的种类和内容丰富了,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观看。
.........................

第二节  日常生活和无孔不入的媒介
一、传统农业生活与现代农业生活
说到日常生活,那是每个人的基本,日常的生产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在网络媒体没有那么深入之前,自己的生活是不会分享给其她人的。比如农业劳动,比如吃饭喝水,比如穿衣打扮。这些曾经私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只要自己不说,别人不会看到这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当然,农作时间和情况大家都一样,其实新媒体时代就是及时性和具体化,再加上可视化,这样就更快更准确了解别的村什么时候开始种地,什么时候开始收割。

在香格里拉,农作是村里很重要生产活动,由于气候问题,作物是一年一熟,春季种下秋季收获,一般在四月份开始种植。由于地形多山地,耕地面积少,导致无法形成大规模种植业,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记得小时候家里开始种田,日出而作,吃好早饭,全家人就开始各自忙活起来,爸爸和叔叔准备犁田的工具,奶奶姑姑还要妈妈就准备其她农具,还要在早饭前喂耕牛、喂奶牛、喂猪、喂狗等,等到出发前要给牛安上工具,出发。中午回来吃饭休息,下午继续去田间劳作,晚上天黑回家,这就是最充实的一天。但如今的情景却有些不一样。
机械化的到来,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几年前,村里机械化的流程只有翻土、碎土,这两年还有除草和收割。村民群里,大家相互呼唤,问哪些人家需要用机器来处理农活,报上名来,为何如此,因为机械化的来源是外面的人,她们按面积收钱,这样自己收了钱,村民收了庄稼,或者除杂草,比人力不知道节省了多少时间。只要再微信上说好自己家也要机器帮忙,就好,事后算账就完成农活了。2020 年秋季,刚好在家,很多年没有了这个经历,原因在于读书期间回不去家里,家里也没有种地,这次我奶奶不知道想什么,就在春天种下了青稞,于是到收割的时候就要忙活起来,叔叔、妈妈、奶奶我们几个到田里等着机器,轮到我家就可以收割了。旁边的人家是人工的,她们要用最传统的方式,将青稞挂在青稞架上,等到干透了,在将青稞粒打下来。这样的传统方式是为了留住青稞全身的宝藏,青稞杆以及打完青稞后出来的谷壳都是冬天牛羊最好的食物,这是高原上很传统很独特的现象,也是物尽其用的表现。
............................

第三章  媒介化的社会交往与自我呈现..................20
第一节  媒介使用习惯对自我的反映...................20
第二节  自我媒介形象建构....................20
第四章  媒介与乡村公共空间................33
第一节  乡村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33
一、村集体及公共空间.................33
二、乡村生活以及乡村公共事件...................33
结语.................40

第四章  媒介与乡村公共空间

第一节  乡村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一、村集体及公共空间
乡村,是一个集传统社会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存在,集体一词对于村落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从传统的自然村落到后来中国的大公社时期,再到后来改革开放,乡村对于集体的传统和习惯虽然形式不同,但观念和意识还是有所保留。如今,国家注重乡村振兴,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建设最美乡村,以村落为单位更是加强了集体的存在感。2020 年 4 月开始,村里就开始进行村容村貌整改,整个香格里拉的农村和城市社区都在为此事忙碌,相关部门更是隔三岔五的进行检查,以村委单位检查和管理,层层检查,村民对于村集体的认知,就不知不觉加强了。
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如果只是从村子的公共道路、集体所有的土地等来说,是物质层面的公共空间,是依托于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不是谁家独有,而是共同拥有,比如草地,比如乡村道路,比如山林,比如人居环境的建设等。但加入人的乡村公共空间是随时变化的,动态的,只要有着三四个人以上的聚集,就可以形成公关空间,而要形成公共领域,还需要是公开的,是要交换意见的,因此,狭义的看,只要是有公共空间的形成,就会有公共领域。
村民聚在一起,常常是因为要开村民会议,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因为自我记事以来,我就记得,村里的开会是家常便饭,当然,这件事情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但凡是要通知乡镇部门的信息,就需要集合开会,不管谁当村长这件事情,就是他的主要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会议还在继续,只要是村民,就需要参与。
村子里是熟人社会,大家彼此都很熟悉,因此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公共的话题空间,聊天就是免不了的,信息交换是必定会存在的,公共领域就会出现,但不同于哈贝马斯的定义,虽然这个领域是为了解决村子的事务,但结合实际看,并不会有他所说的与公权力的对抗,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
图 4.1  村民在村活动场所开会
图 4.1  村民在村活动场所开会
......................

结语

一、日常生活媒介化是必然结果
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媒介无处不在,吃饭、休闲、朝拜,这些活动,大家都自己主动的分享到网上,不在现场的人看到这些,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场。当所有人都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就会形成属于这个群体的网络独有的线上生活圈,网络空间里的人生活会被人看到,大家也会去关注别人的生活,有时候觉得这样就没有了隐私。但事实是,大家都很享受被人关注的感觉,喜欢被人关注。当一个群体的日常都分享到网上,就会形成属于这个群体的特征,民族文化也会随即被分享到网上,这也是给了他人一个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从以前的被书写、被描述、被拍摄,到如今的主动拍摄、主动讲述、主动诉说,角色的身份没有换,但角度换了。
很多外地人喜欢去拍摄藏地的人文风情、山川原野,如今村民们主动讲给不了解这里的人,主动将美景拍给大家看,人们的生活也主动展示给大家。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从网上获取关注,甚至可能成为流量网红。这是属于普通人的分享,不是网红运营、表演,是真实的记录生活,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由于拥有需要被关注、分享自己生活的欲望,因此媒介的出现恰好给了一个舞台,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成本低,制作简单,目不识丁也可孰能生巧,没有媒介素养也可运用自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了日常生活媒介化的必然性,最终在网络上形成自己的使用风格、呈现风格。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拍摄视频以及后续发布的时候,大家很喜欢使用藏族歌曲和音乐,就这样的细节,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新媒体更是便捷,可以更自由的满足自己的喜好和偏好。媒介改变了生活的表现形式,但人们丰富的生活才是媒介的灵魂,是媒介越来越受欢迎的本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