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媒体中的女博士媒介形象建构探讨范文(2010-201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5966 论文编号:sb2021071706393036385 日期:2021-08-0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报纸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党报、都市报和对象报媒体近10 年来关于女博士的相关新闻报道的量化及质化分析,笔者发现近 10 年报纸媒体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报道总体建构出了女博士作为婚育中的弱势群体、不幸遇难的受害者和违规犯错的越轨者三种负面形象;以及突破奉献的科研者、敬业奉献的劳模和开拓引领的创业者三种正面形象。

第一章 报纸媒体女博士新闻报道的量化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类目建构
一、研究设计
(一)目标媒体的选定
本研究利用惠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Wisesearch6.0),选取中国大陆地区所有报纸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章媒体作为样本的分析载体。惠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收录了 1998 年以来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网站等各版面资讯,其中报纸媒体共计 607 份。根据惠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显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最具影响力综合性报章媒体包括不同性质的报纸媒体如党委机关报、综合性报纸媒体、专业性报纸媒体等 60 多份报纸媒体。
为科学有效的对比不同性质的报纸媒体在报道女博士相关议题中的差异,综合考虑报纸媒体的发行量和影响力,最终选择中国大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党报媒体、都市报媒体及对象报媒体中关于女博士报道数量靠前的六家报纸媒体,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六家报纸媒体作为代表,有利于对比分析不同性质或类型的报纸媒体关于女博士报道的框架特征及形象演变。
目标媒体的选择考虑到了数据采集的便捷性和媒体的代表性。虽然在媒介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各种形式的网络媒体层出不穷,自媒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很多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权,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无法有效保证、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呈现碎片化。而纸媒具有专业的内容生产团队,强调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报道有一定的深度和连续性,且优势在于信息容量大,深度解读新闻,评论事实,涉及面广,尤其是综合性报纸,集纳长长短短的新闻和名目繁多的专题、专栏。在日益商业化、娱乐化的媒体发展现状中,平面媒体在数据的保存上有很大的便利,而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则相对较弱。因而,本研究选择传统的报纸媒体作为目标媒体。
.......................

第二节 报纸媒体女博士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报道规模:总体数量变化具有话题集中性特征
按照类目编码的最终统计结果,得到六家报纸媒体从 2010 年至 2019 年间有关女博士报道样本数量总计 416 篇,年度上量化数据如下(见图 2-2):
图 2-2(2010-2019 年)报纸媒体女博士报道的数据统计
图 2-2(2010-2019 年)报纸媒体女博士报道的数据统计
从图 2-2 中可以看出,2010 年至 2019 年期间,党报媒体对于女博士的报道数量总体较为平稳且数量占比较少,报道数量共计 77 篇。而都市报媒体和对象报媒体则呈现出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都市报媒体在这 10 年中对于女博士的报道共计 127 篇,报道数量在总体上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对象报媒体对于女博士的报道数量共计 212 篇,关于女博士的报道数量除 2019 外在波动起伏中呈现上升的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对象报报媒体对于女博士的报道数量接近总体数量的一半,表明不同性质媒体关于女博士的报道议题存在显著差异,对象报媒体报相比于党报、都市报媒体更为关注女博士这一群体的相关信息。
.........................

第二章 报纸媒体女博士媒介形象建构及其特征

第一节 报纸媒体中的女博士媒介形象建构
结合前文数据分析可知,六家报纸媒体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报道主题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婚恋情感、遇害遭遇、违规犯错及工作、科研和创业等六个主要方面。其中关于女博士的“婚恋情感”以及其他生活方面主题的报道共计 195 篇,占报道总量的 46.9%;此外,“工作求职”和“科研创业”报道主题共 199 篇,占报道总量的 47.8%(见表 3-1):
表 3-1 各类主题报道占比
表 3-1 各类主题报道占比

下面,笔者将主要从女博士报道主题的“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这两个大方面对六家报纸媒体构建的女博士媒介形象进行分析。借助框架理论中加姆森的“诠释话语包”理论工具,从框架装置及推理装置两方面,对六家报纸媒体关于女博士报道主题类别中的代表性话语包进行提炼并识别其中隐含的框架元素,将报道的不同主题视为形象的不同类别,共总结出六个相关形象,分别为婚育中的弱势群体、不幸遇难的受害者、违规犯错的越轨者、突破奉献的科研者、敬业奉献的劳模、开拓引领的创业者。
........................

第二节 报纸媒体中的女博士报道框架
在本节中,笔者将遵循建构主义分析范式,通过对上文六家报纸媒体关于女博士的报道主题量化与质化的分析,探寻报纸媒体关于女博士报道的议题诠释框架。具体而言,即揭示报纸媒体在呈现女博士负面的媒介形象时使用了何种特定的框架再现这一群体,及其作用框架形成的话语权力是否有助于女博士媒介形象的意义生产。分析发现,报纸媒体对女博士的新闻报道存在以下几种主导的作用框架:
一、女博士受难的常态化框架
女博士受难的常态化框架主要体现在女博士日常“生活”类别报道主题中,即女博士婚恋难、就业难、生育难。通过对报道主题的梳理,笔者发现从 2010 年开始,关于女博士的生育、就业以及婚恋问题就成了媒体的关注对象,此后一直到 2018 年,这类相关议题框架一直是报纸媒体关于女博士报道的重点话题,其中都市报和对象报媒体关注较多。从新闻报道来看,从 2010 至 2018 年女博士的三难问题似乎并未真正被解决过。
此类报道框架中,对于女博士“婚恋难”的问题,媒体有着不同的因果关系建构。一方面将女博士婚恋难的原因归咎于传统的“男高女低”婚姻求偶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校男女生性别比的反向失调。在女博士“就业难”的报道中,媒体常常展现女博士难以协调好家庭与工作关系的一面。尤其是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关于生育问题及生育的保障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此时,女博士因为大龄而陷入婚恋困境的境遇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报道甚至直接援引女博士自述“女博士的竞争力不如某些名校男本科生”92来凸显女性工作者在就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就业歧视。
.........................

第三章 报纸媒体女博士形象建构的成因分析 ..........................41
第一节 环境层面:高知女性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 ...................41
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女性社会身份的转变 .....................41
二、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42
第四章 批判性反思:媒介形象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51
第一节 矛盾的媒介形象与话语斗争的场域 .........................51
第二节 性别歧视与性别平等 .......................52
结语 .....................55

第四章 批判性反思:媒介形象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第一节 矛盾的媒介形象与话语斗争的场域
综上所述,这 10 年间,女博士总体上被建构成一个“弱势的”“受害的”“越轨的”与“奉献的”“智慧的”“创新的”的身份与形象,与此同时,女博士又在媒介报道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两者之间凸显出一个矛盾。这种话语建构的矛盾本身形成了一种新的意义:女博士媒介话语在建构意义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一种各种话语斗争的场域。
在研究微观权力的过程中,福柯认为“话语可以理解为行动中的语言,这些话语或曰话语解释造就了我们对自我理解,和我们赖以判断价值、真假和正误的能力”118。话语具有生产性的力量,建构着社会事物与社会关系。在这种建构的过程中,话语始终与权力保持着互相生产关系。权力的运作必须“进入特定的话语并且受特定的话语控制才能发挥其力量,没有话语,权力就缺少运行的重要载体”119。因此,话语在这个意义上,也成为微观权力运作的策略和方式。而“女博士”话语的生产过程,实质上也成为各种场域力量斗争过程。女博士常常被安置于类型化的叙事之中,这种类型化的女博士形象及其叙事实际上是在模式化与反模式化变奏中被生产出来的。如都市报媒体关于女博士“婚嫁难”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常态,这种对女博士弱势地位的建构,使得社会公众把女博士的弱势认作理所当然;也使得人们普遍接受女博士天生弱势的观念,并将这种认识合理化与自然化,而忽略了其弱势的根本原因。而党报和对象性报纸更倾向于将女博士供奉为一种“玻璃人”,认为女博士只需要安心科研,而不需要关注某些社会学经验,将女博士受挫被骗等原因归结为社会的错,实在是过于理想化和片面化。任何群体或个人都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可以去控诉社会的弊端,但无须将某些个别的错误或事件简单推到整个社会上。因为这种区分反而会将女博士这类群体异化出来,将其与社会形成一种隔阂。
.........................

结语


随着媒介社会化与社会媒介化程度的加深,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大众媒介作为我国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中的某一类特定群体的形象再现以及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本文主要聚焦报纸媒体对女博士的媒介形象建构问题。由于受到性别、学历和社交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女博士这一高知文化群体成为了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人群,也逐渐成为大众传媒视域里备具话题和价值的特殊群体和审视对象,被媒体建构与消费,而媒体所建构的女博士形象,又间接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该群体的认知与评价。随着世界各国女性运动的崛起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对于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偏差化的高知女性形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报纸媒介上的女博士形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改善和纠正该群体的媒介形象,缓解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间的交往偏见和障碍,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报纸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党报、都市报和对象报媒体近10 年来关于女博士的相关新闻报道的量化及质化分析,笔者发现近 10 年报纸媒体关于女博士的新闻报道总体建构出了女博士作为婚育中的弱势群体、不幸遇难的受害者和违规犯错的越轨者三种负面形象;以及突破奉献的科研者、敬业奉献的劳模和开拓引领的创业者三种正面形象。此外,报纸媒体再现女博士形象时使用了女博士受难的常态化框架、女博士报道的反差化框架以及女博士报道的问题化框架三种特定的作用框架。这种作用框架形成的话语权力使得女博士的媒介形象呈现出标签化的符号表征、刻板化的形象再现两种特征。笔者认为,媒体实际上是借助于报道女博士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作为其切入点,进而使之成为了报道整个女性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的一个例征。“生育难”“婚恋难”等本来就是女性所面临的一种社会问题,而经过传统媒体的转喻,这种社会问题映射成为女博士的专属问题,女博士成为很多社会问题经历人的一种代表者。媒介式的传播文化在不断塑造女博士形象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上各方女性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女博士的媒介形象是在社会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和文化话语相互之间进行了利益博弈和相互共谋之后,再经过传统媒体的传播“转喻”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女博士在媒介中的刻板形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