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视角下蜻蜓FM广播剧频道的内容运营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1636 论文编号:sb2020081113143932813 日期:2020-08-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通过对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的内容进行观察统计,以内容运营的四个环节为基础,从内容的采集创造、管理呈现及扩散传播三方面对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的内容运营做了相对系统的分析与论述。在内容生产上:题材呈现分众化,虽然仍是以古风言情题材为主,但为实现广播剧的“破圈”对悬疑恐怖题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内容来源丰富多样,除了原创及网络小说外,出版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也开始得到关照。生产主体多元,大力开发精品 PGC 内容,PUGC 布局基本完善,同时也呈现出向年轻用户倾斜的特征。声音设计也得到了生产者的注意,尽力达成戏剧性和真实性的结合。

第一章   蜻蜓 FM 及广播剧的发展概述

1.1   中国商业音频平台广播剧发展概述
1.1.1   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1924 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煤矿之下》(也译为《危险》)开创了广播剧这一独特的新剧种。我国能查到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广播剧为 1933 年的《恐怖的回忆》,比世界最早的广播剧至多晚了不到十年。可以说,广播剧是戏剧史上非常年轻的剧种,但在过去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却历经了复杂、坎坷的发展过程。王雪梅教授在《广播剧史论》中将中国广播剧历程分为了三个阶段,但因其发表于 2011 年,所以未将距今这近十年时间的发展考虑在内。然而这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十年,传播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审美水平的提高都对广播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参考书中的分析,结合近十年的发展现状,将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初期阶段:1933 年—1952 年。初期阶段的广播剧是直播的,受到技术和观念的制约,当时的广播剧局限性较大。这一时期,初期广播剧形态经历了由舞台剧向广播剧转变的过程。逐渐开始大胆的运用解说、巧妙利用声音要素、突破舞台的时空限制。也是这一时期许多专业的作家参与到了广播剧剧本的创作之中,为广播剧的成熟兴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走向成熟阶段:1952 年—1966 年。现代录制技术的出现帮助广播剧摆脱了直播状态,进而走向成熟阶段。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突破戏剧结构规律的抒情性作品。由于电视事业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广播剧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
三、繁荣兴盛阶段:1976 年—2000 年。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广播剧的黄金时期,因为不论是在艺术、事业还是理论上,中国广播剧都有了深度的发展。同时这也是艰难竞争时期,电视剧产业迅速兴起,观众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
四、没落小众阶段:2000 年—2015 年。传统广播媒体制作的优秀电台广播剧越来越少,非专业制作的网络广播剧开始兴起。可查到我国最早的网络广播剧出现于 2000年。2005 年之后,网络广播剧社团迅速成长壮大,大量的优秀网络广播剧出现。广播剧开始朝着小众的方向发展,言情、同性、穿越、古风等类型的网络广播剧势头正盛。
五、复兴阶段:2015 年至今。部分拥有大量粉丝的广播剧社团开始向商业化模式进行转型。而除非专业社团外,光合积木配音工作室、瞬心文化、冠声文化等专业配音公司进军广播剧领域也不断推动着广播剧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广播剧或许可以迎来第二个“黄金时期”。
.........................

1.2   蜻蜓 FM 及其广播剧的发展概述
1.2.1   蜻蜓 FM 的发展概述
所有的产品从产生到消亡都会经历六个阶段:孕育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消亡期。在网络音频平台的产品及市场都已进入成熟期的现在,竞争愈发激烈,然而人口红利却在逐渐消失,竞争空间越来越小。在这样的环境下,蜻蜓 FM 仍然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且低调地建立着自己的“声音王国”。
(一)孕育、初创期
中国的移动网络音频平台按照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综合音频平台、垂直音频平台以及直播音频平台。其中综合类以蜻蜓 FM 及其竞品喜马拉雅、荔枝 FM 为代表,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头部音频平台。2010 年豆瓣推出音乐流媒体平台豆瓣 FM 后,蜻蜓 FM的三位创始人迅速发现了声音市场的空白。2011 年中国市场迎来了智能手机的爆发年,智能手机得到迅速普及。同年 9 月,蜻蜓 FM 抓住时机在苹果 AppStore 上率先推出,当年便评获 AppStore 最佳收听广播电台的工具。次年 3 月安卓版上线,用户量迅速突破千万。彼时蜻蜓 FM 也只是传统广播电台的网络聚合平台。
(二)成长期
2015 年蜻蜓 FM 完成 C 轮融资,虽未公布具体金额,但据披露是同行业中最大的。并在行业内首度提出 PUGC 战略,开出高额“声酬”启动主播竞技大赛,这年其用户突破 2 亿,日活跃用户也突破千万,蜻蜓 FM 进入快速成长期。2016 年各大平台推出知识付费产品,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2017 年,知识付费迎来第一个大年,蜻蜓 FM 也着手布局付费音频,联合高晓松、梁宏达、张召忠等名人推出独家节目,其中高晓松的付费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上线首月,付费订阅用户便突破了 10 万。得益于知识付费的爆发,移动音频迎来发展风口,大量的用户涌入了移动音频平台。相应而生的是市场需求的饱和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蜻蜓 FM 无法依赖这一形式实现持续的高位增长。
.........................

第二章   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的生产机制分析

2.1   内容选材分众化,竭力覆盖最广泛人群
陈崇山在《受众本位论》提到受众本位是指“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应当以维护受众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信息需要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①在目前的大众传播中,受众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面对众多的媒介及其提供的海量信息,受众才是拥有选择权的主体。因此,现在的平台都习惯于将其客户称为“用户”(User)和“会员”(Member)。传统的大众传媒擅长的是一对多的传播,但它创造出来的大众流行文化实质上却只是基于大众传播统治下的羊群效应。而点对点的传播则是互联网的专长,用最低的成本触达目标用户。
2.1.1   古风言情占比大,网络化特征仍显著
自电视媒体在普通家庭普及带来了电视连续剧的火爆后,传统广播剧就被逼到了悬崖边缘。随着广播媒体的式微,广播剧也逐渐淡出大众生活。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却给广播剧带来新的机遇,网络广播剧的制作突破地缘与时间的限制,使全国各地的生产者达成合作,并且实现了便捷地传播。但不同于传统电台广播剧的稳定质量,网络广播剧参与人员多为爱好者,出于兴趣和情怀制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不过其内容受限小,传播渠道丰富多样。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广播剧初期的影响有限,处于一种“创作者即受众”的状态中,传播范围相当狭小。创作者是彼此的受众,除去这些参与其中的爱好者,网络广播剧基本没有任何影响力。然而网络广播剧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具有二次元媒介和产品的特点。②它一方面是二次元的传播媒介,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二次元文化产品,因此也吸引了更多二次元趣缘群体的参与和关注。再者,网络广播剧突破了传统电台广播剧死板内容和固定时段的限制,宽泛的内容、多元的渠道、自由的收听让这一艺术形式获得了二次生命。逐步二次元化为它带了一批较为可观的受众群体,并且使其成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广播剧虽然不及当年黄金时期的普及度,但是却拥有着一群忠实度和参与度都极高的年轻受众群体。
图 2-2   内容题材统计图
...........................
 
2.2   内容来源丰富,推出多元结合的内容供应链
传统电台广播剧以原创剧本为主,优质原创剧本的减少是广播剧走向衰落的一大原因。但在网络化的影响之下,广播剧的内容来源被大大拓宽了,基本上各类文化作品都能被直接制作成广播剧,而且比影视剧更易得到原作粉丝的认可。通过对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进行抽样统计可以发现,原创内容还是占比最重的,除了传统电台广播剧外,一些广播剧社团也设置了编剧部门,尝试独立编写剧本。不过这些原创剧本很大一部分是同人作品,即由小说、动漫、游戏等作品中的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甚至现实生活存在的人物为蓝本衍生出的作品。此类作品来源虽被归类于原创,但其原创度并不高。整体来看,原创剧本的创新性和品质层次都无法得到保障,但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图 2-3   内容来源统计图
..............................
 
第三章   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的管理呈现分析 ................................. 28
3.1   多元组织呈现,满足用户需求............................... 28
3.1.1   分类细致全面,关照不同用户群 ............................ 28
3.2.2   剧目时长缩短,填充用户碎片时间 ....................... 29
第四章   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的扩散传播分析 .................................. 33
4.1   多渠道延伸,打造传播矩阵.................................. 33
4.1.1   联合社交平台,拓宽广播剧的传播渠道 .......................... 33
4.1.2    全场景生态布局,实现多终端落地 ...................... 34
第五章   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内容运营策略的启示 ................................ 38
5.1   深耕 PGC,打造品质大剧 ................................ 38
5.1.1   树立版权意识,维护独家内容 .......................... 38
5.1.2   打造更专业的广播剧频道 .......................... 38

第五章   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内容运营策略的启示

5.1   深耕 PGC,打造品质大剧
5.1.1   树立版权意识,维护独家内容
基于二八法则,20%的头部内容会产生 80%的点击量。因此蜻蜓 FM 一直着力于头部资源的独家版权。独家版权作为打破流量竞争最有力的手段,应该被更广泛的运用于广播剧频道的运营中,建立起完备的行业内容壁垒。突破音频内容同质化的局限,打造差异化内容。广播剧社团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通常会选择在多个平台上上传作品。部分文化公司在成立之初也会在多个平台上传作品来扩大知名度。这样的情况下,蜻蜓FM 的广播剧内容可替代性很强,在内容层面上无法防止用户流失,因此需要加强对独家版权广播剧的建设。
根据本次对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的抽样统计来看,拥有独家版权的只有 5%,独家版权建设迫在眉睫。对于蜻蜓 FM“超级广播剧”的布局来说,PGC 内容是保证频道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与纵横文学、中文在线的合作为蜻蜓出品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选项。然而内容需要生产周期,短时间内无法推出大量的作品。广播剧社团制作的剧目就成为了内容争夺战的决定因素。目前蜻蜓 FM 没有与任何一个社团达成合作,这对广播剧的布局是十分不利的。可以选择和优秀的广播剧社团合作,将其全部内容纳入蜻蜓旗下,甚至可以和社团合作出品广播剧,必然能使蜻蜓 FM 的广播剧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
.........................
 
结语
著名剧作家曹禺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虽然过去的十几年间广播剧艺术有走向衰落的趋势,但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给广播剧带来了重生的机会。蜻蜓 FM 更是看到广播剧的商业前景,在业内首次提出内容矩阵,将“超级广播剧”作为发展重点。
本文通过对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的内容进行观察统计,以内容运营的四个环节为基础,从内容的采集创造、管理呈现及扩散传播三方面对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的内容运营做了相对系统的分析与论述。在内容生产上:题材呈现分众化,虽然仍是以古风言情题材为主,但为实现广播剧的“破圈”对悬疑恐怖题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内容来源丰富多样,除了原创及网络小说外,出版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也开始得到关照。生产主体多元,大力开发精品 PGC 内容,PUGC 布局基本完善,同时也呈现出向年轻用户倾斜的特征。声音设计也得到了生产者的注意,尽力达成戏剧性和真实性的结合。在内容呈现上:蜻蜓 FM 凸显专业水平,提供了详细的筛选分类,剧目时长也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做了碎片化的的调整。运用预告片花、名人推荐、同类聚合等多中宣传手法,降低用户发现好剧的时间成本。同时也由于对广播剧概念界定模糊而导致无法快速进入频道。内容传播上:结合社交平台和全场景布局,实现了广播剧内容的多渠道传播。但缺少用户维护,造成整体活跃度较低的情况。经过上述几方面的分析,对运营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启示。应维护独家,打造专业广播剧,既推出“拳头内容”也不放弃“长尾内容”,建设线上社区并打通线上线下以完善互动机制,同时继续完善商业模式,使盈利生态更加多元。
无论何时,内容都是一个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海量信息充斥的今天,优秀的内容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内容运营。在如今的智能移动互联时代,蜻蜓 FM 广播剧频道定能抓住机遇,实现优化升级。既让广播剧焕发新的生机,也给平台带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