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维护”:少数民族新闻媒体的功能研究 --以《中国民族》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1632 论文编号:sb2020062112252431712 日期:2020-06-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研究,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体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有关于少数民族新闻功能的研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媒介技术的提高逐渐增多。尽管本文对少数民族新闻宣传国家意识引导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和维护少数民族文化两项功能进行了功能定位和功能效应的相关阐述,但从传播效果方面出发,若能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深入实地调研,收集更多与传播效果反馈相关的资料将会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提供更为显著的帮助。鉴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兼有民族学、新闻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的特质,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学科背景下,在少数民族新闻宣传国家意识引导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和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这两项功能的研究上依然需要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完善。

一、少数民族新闻的功能定位

(一)“融入”与“维护”功能的提出
近年来,数字技术引领着媒介环境的更迭,人类社会从初识新媒体到步入全媒体时期,进而跨入智媒时代,多元化的媒介形态出现并能灵活的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增多逐步加深传播效果的复杂程度,让媒介传播显示出不同以往的独特之处,充分认识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势在必行。
1.提出“融入”与“维护”功能的理论依据
“新闻功能”一词作为新闻学专业用语出现,是在我国新闻教育家徐宝璜所著的《新闻学纲要》一书中,他曾对“新闻纸之职务”有过较为系统的整理,即认为“其职务有六: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输灌智识,提倡道德及振兴商业”。?3? 实际上,
由于当时有关于新闻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有限,使得人们对“新闻”一词涵盖着多种层面的理解。虽然对新闻本体和新闻载体的混淆让对“新闻功能”的早期概括并不完整,范围界定不够清晰;但是,“新闻纸之职务”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从学科角度出发,
关注“新闻功能”这一问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让“新闻功能”的含义不断得到丰富与更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童兵、陈绚主编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中的概括,“新闻功能”被这样定义:新闻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有利作用,又称新闻职能或新闻传播功能;一般包括报道新闻信息、致力于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反映和指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丰富生活等。
少数民族新闻作为新闻传播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无论是从编辑内容、报道方式还是受众群体而言,都有着不同于一般新闻生产的特点。所以,少数民族新闻不仅具备新闻功能的基本属性,而且还有着超越一般新闻功能的特殊属性。在这一方面当属美国芝加哥学派掌门人罗伯特· 帕克(Robert E.Park)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曾针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和城市的少数族群"边缘人”剧增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数十种少数族群开办的报纸进行分析发现,“少数族群的报刊等传播媒介既有助于维护少数族群文化,又可以起到传播国家意识从而使少数族群融入主流社会的作用”。此后,他将这项有关于少数族群新闻媒介功能的尝试以研究成果的形式记录在其 1922 年出版的著作《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一书中。因此,在帕克有关于少数族群报刊具备双重作用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社会现实和对新闻功能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具体情况,延展出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同样具备引导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和维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即少数民族新闻的“融入”与“维护”功能。
.........................

(二)少数民族新闻“融入”与“维护”功能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媒介平台已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媒介成为情感交流和互通意见的必然渠道之一,这样的背景条件使得国家和新闻工作者甚至受众本身对新闻传播全过程以及新闻传播体系的把握和建设成为重要环节。
1.“融入”功能:国家意识 宣传引导
(1)强调新闻“融入”功能的历史必然性
“交际活动本来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与世隔绝就不能产生才智。只是家族相聚,还不能算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只有在社会上互相往来人与人互相接触,才能扩大这种交往。”??? 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人们不断的交流来往来实现,而新闻媒介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沟通联络的重要渠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新闻这一介质来优化提升“社会人”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层次。而在现实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他们通常居住在偏隅地区,甚至相当一段时间里保持着与外界“无联系”的生活状态,这使得他们民俗文化具有着较为纯粹的内容因素。针对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而言,以往的大众新闻传播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媒介需求,也不利于少数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在内容创作和表现形式方面,从少数民族视角出发制定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闻报道,是实现少数民族群体长期有效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措施,这也就对少数民族新闻提出了要具有帮助少数民族融入国家主流文化功能的需要。
1896 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提出报刊的功能之一是“去塞求通”,并用“耳目喉舌”来概括,由此可见,有关于新闻媒介的功能问题其实早已引起办报者的关注。媒介技术的精进与创新营造出“社会化媒介”,新闻功能的表达方式也随着复杂化,少数民族新闻本身带有社会功能属性,这对其新闻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媒体应用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高效的传播速率、广泛的影响范围以及消解信息壁垒的渗透力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效力得到质的提升,即使是少数民族也有着超越以往的新闻诉求。少数民族新闻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一支,它在具备新闻媒介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更要具有深度;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国家意识来引导少数民族积极主动的接触主流文化,无疑成为实现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途径。
.........................

二、“融入”与“维护”功能的相互关系

(一)“融入”为主导 “维护”是关键
交流与沟通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从口口传播到符号传播再到文字传播,每一种媒介介质都兼具着不止一项功能。尤其是在当下传播技术和媒介环境日益复杂的条件下,媒介介质不仅会作用于外在物质,其内部因素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刺激,从而推动事物变化。
1.“融入”需要“维护”的表现形式
少数民族新闻“融入”功能的输入需要依靠“维护”功能的表现形式。在我国,“民族”一词的使用,最早出现在我国资产阶级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于 1874 年所写的《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即“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饶富,苟能一旦发奋自雄,其坐致富强,天下当莫与诘顽”。此后,我国对于民族国家的理解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尤其是在建国后则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少数民族问题产生更加贴合实际的认识。少数民族新闻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建立既联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少数民族受众的媒介需求与社会大众整体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少数民族新闻宣传国家意识引导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兼顾少数民族文化的维护工作,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新闻工作长久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家整体新闻传播事业全面综合发展的必然考量。
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受众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自身的生活习惯,在进行国家意识的宣传活动时通过少数民族群众熟悉的、习惯的方式进行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比较与其他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被少数民族受众所接受。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地位于我国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复杂的地缘地貌限制着新闻媒介的发展;但是,数字技术的提升突破以往自然条件的约束,将新闻媒介带入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因为地域条件而限制住少数民族群体的视野和见识,主流新闻媒体跟着国家政策走,将少数民族带入到能够认知和共享社会传播资源的前台。凭借少数民族新闻的功能发挥将国家意识宣传、社会经济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三项内容联系在一起,让三者之间建立有助于共同发展的运行模式,最终发挥良性的循环作用助力我国长期地、平稳地发展状态。
..........................

(二)相互吸引 彼此渗透
新闻内容创作和新闻传播途径是新闻生产过程中必须考量的两个因素,对于少数民族新闻而言也不例外,尤其是少数民族新闻内容本身就带有较强的特殊性以及其传播途径具有相对的专门性。
1.“融入”与“维护”在内容方面互补
少数民族新闻的“融入”功能与“维护”功能在新闻传播内容方面互相补充。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都需要有物质载体的存在,新闻功能的有效性发挥必然依赖于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准确性和创作性的表现力。单纯的表现任意一个新闻功能都会使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只有二者兼顾才能实现在宣传主题和文化特色传播方面的目标。少数民族新闻相对于一般新闻报道而言,在新闻编辑时会更多的考虑到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处理;无论是从少数民族新闻的融入功能还是维护功能出发,有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解都是不可跨越的阶段。新闻传播的信息内容源于生活实践,是对客观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而所谓的精神生产则是着重探索人的内部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内心和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综合考虑少数民族新闻功能的实现条件和媒介语境可以发现,少数民族新闻作为媒介载体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大众对少数民族信息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娱乐、情感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简单地说我国的民族特色是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交流,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基础上,吸纳和交融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具备与兼顾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新闻在进行新闻采编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的必然之举,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来吸引受众,从而让少数民族新闻深入人心,在情感共鸣中发挥发挥新闻功能。由于少数民族新闻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受众范围的复杂和广度决定着少数民族新闻的报道内容在素材选择和价值标准的确定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承认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个性,尊重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所以,在时间、空间范围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少数民族新闻的报道内容自然会兼顾实现引导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与维护少数民族文化这两项功能的实现。
表一
...........................

三、“融入”与“维护”功能在《中国民族》中的应用分析..........................................21
(一)研究样本《中国民族》..............................21
1.《中国民族》文本简介.............................21
2.《中国民族》文本特征..................................22
四、新媒体环境中“融入”与“维护”功能的驱动效应..............................35
(一)联结力:少数民族新闻与新闻受众...................................35
1.认知受众个体特征 把握媒介设计方向...............................35
2.关注受众群体动态 解读媒介文本内容..........................36

四、新媒体环境中“融入”与“维护”功能的驱动效应

(一)联结力:少数民族新闻与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因为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被给予多方面权益,并在新闻市场中逐渐占据着更为全面的主导力。少数民族新闻的受众相比较于普遍意义上的受众具有更为复杂和独特的属性,与少数民族新闻的关联性更加紧密。
1.认知受众个体特征 把握媒介设计方向
新闻传播活动是带有整体性质的不断运动的过程,在这个统一体中必然有“具有悟性的存在物”、“可被领悟的对象”以及“理解的行动”①,而在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中也同样存在着需要理解和把握的对象,即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导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受众。媒介技术的提升使得受众的角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而受众含义的丰富也对新闻功能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少数民族新闻的受众群体范围因为媒介技术的提高不断扩展丰富,受众的划分不在仅限于个人经历和相关背景,更多的受到来自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往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通常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体通过新闻媒介来认识世界,而今少数民族新闻的功能对于受众而言则主要表现在丰富单独受众个体方面的多元化角色。由于从受众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新闻功能,无论是帮助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还是维护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关于“人”的活动,实现新闻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作为个体出现的人,而新闻媒介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将个体人联络在一起以实现少数民族新闻功能的联结效应。
表二
...............................

结语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体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有关于少数民族新闻功能的研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媒介技术的提高逐渐增多。尽管本文对少数民族新闻宣传国家意识引导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和维护少数民族文化两项功能进行了功能定位和功能效应的相关阐述,但从传播效果方面出发,若能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深入实地调研,收集更多与传播效果反馈相关的资料将会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提供更为显著的帮助。鉴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兼有民族学、新闻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的特质,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学科背景下,在少数民族新闻宣传国家意识引导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和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这两项功能的研究上依然需要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新闻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思考,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新闻功能与国家凝聚力、国家认同感、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加深理解与思考将会进一步扩展少数民族新闻应用学的研究范围,具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