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金融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全世界发生了将近100多起银行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80多个成员国当中,就有130多个国家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银行危机,由此可以深刻地反映出银行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经济局势动荡起伏,发展中国家相继出现了金融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导致国内资本大量外流,物价直线上升,股市暴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2001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机。
发达国家经济也受到严重破坏,日本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经济萧条,美国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的暴跌也标志着美国经济泡沫的崩溃。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ZOn年国际形势动荡,灾难频发,全球经济形势引发担忧。从世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上看,随着商业银行业的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的进一步完善,恃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对风险管理的监管标准和风险计量模型的一系列要求,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银行风险管理模式从最初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发展到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又从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演变至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目光转向我国,我国商业银行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
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着重加强公司治理建设,通过实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了现代金融管理机制。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资料可知,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0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20n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刁;: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明显回落,一季度银行间市场人民,行交易累计成交40.09万亿元。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业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波动带来的风险,例如:汇率和利率的频繁变动导致的市场风险、存贷差过大导致的头寸风险等。另外,虽然全球的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各国的差异较大,差异性的复苏会导致全球利益博弈更加复杂。通胀压力潜在加大,汇率争端也时有发生。受其影响,国内经济也跌宕起伏,由于经济的波动会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益改善趋势不稳定,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业管理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呈增大趋势。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比较重视防范其决策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经营风险,却对财务风险防范不够重视,这对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重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进,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分析研究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2研究意义
金融危机的历史一再地提醒我们要注意规避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市场参与者之一,商业银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所以商业银行业是否安全稳健,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
1.风险收益观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首先树立风险收益观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只有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才能规避危机的影响,保证收益的实现。
2.银行风险粉理是稳健经营的需要。由于银行具有很高的负债水平,所以商业银行业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又因为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它会集中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所以经济危机往往会引发银行危机。在现阶段全球经济动荡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稳健经营,银行的财务管理就更应特别重视风险的防范。
3.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开展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在商业银行业发展之初,为了获取市场份额,普遍采取粗放型的经营战略,以高投入换取账面收益的增加,这就为银行的健康运行积累了潜在风险。如果在利率变动剧烈的时期,风险就会显现,会严重阻碍商业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发展银行和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就已经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4.重视银行风险管理是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巴塞尔协议己经把风险性原则提升到第一位。因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推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运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商业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银行要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环境,要在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中保持稳定的地位,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强银行财务风险管理。
2.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成果
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属于银行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从整体出发,本文对与商业银行风险研究有关的银行风险管理的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从国内外对于银行风险研究的文献上看,主要集中于引入各类模型建立银行风险预警模型和分析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两方面。
2.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内方面,我国学者针对一般企业的风险预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是从风险的各个角度运用各类模型进行研究。在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研究上,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针对商业银行的某一类风险,运用相关模型进行研究;二是针对银行的整体风险,建立风险体系并运用相关模型进行研究。吴静鸣的研究结果显示,有5项指标能较为准确的衡量高风险银行和稳健银行。他采用Logit多元线性判断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进行了早期预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反映银行风险状况的十五个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成本率、加权资本充足率、资产增长率和资产利润率5项指标进入银行风险预警的logit模型。陶金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认为银行体系睑弱性因素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类别,在三个类别下又设定了18个反应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指标。通过分析对比研究,得出结论:我国银行体系自1985年至2006年的22年中,有8年处于脆弱状态,14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21-31
3.1 商业银行风险的含义......................... 21
3.2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 ......................... 21-24
3.3 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 24-28
3.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 28-31
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31-41
4.1 现状总体分析......................... 31-32
4.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32-37
4.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产生的原因......................... 37-41
5.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建议......................... 41-49
5.1 加强流动性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 41
5.2 补充资本金,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41-42
5.3 建立内控制度,完善银行内部控制 ......................... 42-43
5.4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43-44
5.5 提高员工素质......................... 44
5.6 加强对表外业务的总量控制......................... 44-45
5.7 加强贷款流程管......................... 45-49
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贷款全流程管理,将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岗位。首先,要坚持全流程管理原则,对贷款实施全流程管理,并按照银监会制定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将贷款流程进一步细分为九大环节:受理、调查、风评、审批、签约、发放、支付、后管和处置。第二,在贷中,要加强贷款用途管理,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加强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增加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手段。大额贷款要在借款人实际交易时,通过委托银行支付的方式,把资金直接交付到交易对象,确保资金流入经济实体。第三,在贷后管理时,要加强贷后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强调动态监测以及对贷款账户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业要有效管理财务风险,需要从战略目标入手,通过基于过程的内部控制,将财务风险管理要求贯彻于整个银行资金运动流程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措施实现对银行各种财务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建立风险识别、评估、检测、控制和转移方式,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持续优化财务风险控制绩效,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功能,在风险可承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银行的获利能力。
综合上文,针对我国银行在流动性、利率波动、操作、中间业务和不良贷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加强流动性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补充资本金,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建立内控制度,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满足安全性需求;提高员工素质,树立财务风险规避观念;加强对表外业务的总量控制,建立完整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贷款流程管理,建立全流程管理体系等方面。切实防范商业银行业存在的风险,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iang Guo, Yuehong Liao, Behzad Parviz. Department http://sblunwen.com/cwglal/ of Computer Science. California StateUniversity Los Angeles.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Workshop on Engineering of Computer Based Systems (ECBS’06).2006:1~2
[2] Chen Hao,Ying Shi, Liu Jin, SE4SC: A specific search engine for software componentsProceedings -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IT 2004, p 863-868, 2004, Proceedings -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 2004:1
[3] Work . flow Mallatgement Coalition . Workflow Standard Inter-operabifity AbstracaSpecification[M],1 999.
[4] Bartusch M., Mohring R. H.,Radermacher F. J.. Scheduling project networkswith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time window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8, 16: 201-240
[5] Blazewicz J., Lenstra J. K.’ Rinnooy Kan A. H. G.. Scheduling subject to resourceconstraints: classification and complexity[J].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983,5: 11-24
[6] Chrzanowski, E.N. , Jr && Johnston,D.W. Application of linear construction.Journal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SCE, 1986, 112(4): 476-491
[7] Harmelink D. J., Rowings J. E.. Linear scheduling model:development ofcontrolling activity path[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Management, 1998, 124(4): 263-268
[8] Harmelink D. J.. Linear scheduling model:float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1, 127(4): 255-260
[9] Harris, R.B. Scheduling projects with repeating activities. UMCEE Report No.96-26,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ML 1998
[10] Kallantzis A., Lambropoulos S.. Critical path determination by incorporatingminimum and maximum time and distance constraints into linear scheduling[J].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2004, 11(3): 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