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在村庄:历史与民族志视野之农村变迁分析(1978-2013)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22
论文字数:36200 论文编号:sb2014082110362310297 日期:2014-08-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 研究缘起
农村发展的方向被定义为“农村稳定、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其旨趣在于抹杀城乡之间的鸿沟,引导农村变迁以繁荣国家发展。于是,一系列涉农变化层出不穷:城乡结构逐渐模糊,表现在用于城市建设的农村人口的流动与农村土地的征收;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移也逐渐展开,表现在大范围的农业机械化、化肥的使用和农村范围的新的养殖方式的出现;大量的小农开始分化为外出务工人员、农业商人、留守人口,与此同时,资源分配和薪资也不再平等。以上的一切都是当今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事,它们彼此息息相关,不仅源于资本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更来自国家发展项目中浓厚的GDP增长旨趣。一方面,政府提出的“三农问题”看似前程无忧。对比过去,中国农村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似乎导致农业和非农生产日益自由且充满效率。另一方面,整个中国农村也完全发生了变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能够由农村迁徙至城市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因为农村的工业化,农村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农民与发展者之间关于土地的冲突屡见不鲜。不同类型的社会不平等持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与认知。鉴于“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一系列事关如何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应运而生,它们经由宣扬技术统治论的政府官员与专家共同完成。简而言之,以发展为名的中国农村变迁,的的确确为当今农村创造了价值与繁荣,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一些问题。
…………


2. 文献综述
二战后,发展往往被用来概括以经济增长为旨归的一系列观念和实践。发展,与它的反义词“欠发达”,完完全全地阐明了它们旳本质。Cowen and Shenton (1995: 7)指出,当“欠发达”被发明、后殖民时代铺展开来,前者就会被用以满足发达国家攫取全球资源的野心。沃勒斯坦也认为,以发展为名的未来,会导致世界体系内的不平等与普世化。Esteva(1992: 17)走得更为遥远。他强调,发展的概念为经济学家们根据“稀缺原则”所创造,那么,被发展定义的社会问题同样也只能为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所解。战后四十年发展的出现,伴随着一种美国连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傲慢自大,这种优越感使其自诩为社会进化的最高等级、理所当然的国际霸主。发展的确改变了世界,却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日益严峻的两极分化并未造福人类,而让更多的人陷入困境当中。尽管如此,发展并未失败,而是取得了空前成功——它披上了各种各样项目的外衣,却从来只服务于西方国家的野心(Esteva,1992)。沃尔夫同?萨克斯(1996)回顾发展的四十年时如是说:“总而言之,发展是一种思维方式。战后发展四十年议程上的一切发展假设——不管是普适道路、经济学至上,还是变迁的机械可行性——都默默地形塑问题的界定、强调相应解决办法,并遗忘其余一切。”
…………


第二章从计划到发展:国家话语中“农”的考古学


1. 以农促工:计划年代的粮食奉献
在电影《再见列宁》当中,沉睡于苏联解体前的东德母亲在柏林墙倒塌后的柏林苏醒,不知身处社会己瞬息万变,仍然心系宇航员崇拜与飞天梦、粮食产量激增与人民的教育生活,以及永不停歇的自我思考和自我革命。这些场景似乎成为有关社会主义国家描述中反复闪现的画面。在中国,当学者们对比毛泽东时代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发展,更倾向于称前者为“革命的年代”。无限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或许才是毛泽东自始至终不断追求的旨归,而革命却成为了其运动的主旋律:当美国苏联僵持不下之际,他不得不破爸沉舟、以最快的速度破除障碍直达要害;当党内工业、农业落后,群众中,同志内逐渐产生怀疑的声音时,他试图一次又一次消除质疑。19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后殖民时代悄无声息地来临。随着殖民关系的陆续解体,一些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开始以新的形式寻找殖民的嵌入方式,如早期英国的慈善主义就是一个典型。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全球提出了 “欠发达”与“发达”等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此同时,也宣布了一种新型殖民关系的合理诞生。在此时期,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施行进出口封锁和石油禁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不一地在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苦苦求索,中国一边在苏联的经验与教训中寻觅适宜的自力更生(self-reliance)之路,一边在与“老大哥”难解难分的关系中谋求工业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政府认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却成为了彼时中国发展的双刃剑:由于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资本积累必然要依靠农业,然而,由于技术的软弱、人口过剩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等种种问题,中国农业的落后时刻制约着工业的发展。夹杂着对内忧外患的沉重思考,以毛泽东为首的政府,在往后的四个“五年计划”多次重新界定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复杂关系,从而试图在调和上述二元关系中推进当时的国家发展。
………….


2. 以农助建:发展时期的资源呈现
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逐渐流露出对“四个现代化”的设想,《规划纲要》中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在生产的发展下,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刘国光等,2006)。就这样,在历经了工业化进程的索取和意识形态的绑缚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官方的文献中,"农业”开始以“四个现代化”其中之一的元素,与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并驾齐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的确归因于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侧重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被承认和鼓励,使得中国农村连同整个国家,走向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篇章。1979年9月28日,由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全体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进入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使目前还很落后的农业尽快得到迅速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保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必须真正做到遵守农轻重的次序,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平衡,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农业的负担能力。邓小平更是列举典型鼓励农村道:“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


第三章从聚合到分流:村庄故事中“农”的宣叙调......... 36
1.县村介绍:县志书写的村庄白描 .........36
2.村落回眸:集体绘制的村庄图景......... 41
3.村民追溯:个人记叙的村庄群像......... 52
第四章从归属到游离:发展机器对“农”的重建构......... 67
1.技术统治:资料工具的时空压缩 .........69
2.商品主导:生产生活的市场笼罩 .........75
3.新村模范:乡村景观的城市关照......... 81
第五章从地方到全球:后发展视角“农”的再省思......... 87
1.中国村庄:国家主导的发展主义 .........87
2.全球村庄:国际发明的发展干预......... 92
3.地方村庄:管辖变迁的孰进孰退......... 96


第五章从地方到全球:后发展视角“农”的再省思


1. 中国村庄:国家主导的发展主义
改革开放后,一句“发展就是硬道理”将政抬意识形态的迷雾层层拨幵,又一次把“发展”的内涵与国际并轨,将发展轨道引入GDP的参照系当中,从而形成了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农村发展。Cowen and Shenton区分发展的两种模型,或许可以被借以部分阐释本文所言的“发展”的内涵一一作为变迁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而自我生发,基于管辖的“发展”则经过主观意志干预而出现,这其中,后者更多时候被用来指代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含义复杂的发展项目。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的变迁,尽管鉴于地域的差别拥有诸多不同,但其变迁普遍受到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一方面,中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以及农村地大物博、人力丰富等多重优势,致使国家对中国农村的干预或多或少地类似第二种发展模型;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农村也在持续的涉农政策调整中更换自己的定位,以适应国家发展与农村自身变迁的时代需求。总而言之,发展在村庄,放置在屮闻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去思考,既要考虑国家发展的总体部署,也不能忽略国家涉农政策的阶段行进,更不得不重视国家与市场忽近忽远的结构关系。而农村,作为整个过程中最重要部分,同样在反复调试、反复回应,其应对方式也时而抗拒、时而趋同一一无论如何,国家、市场、城市、农村,政策的严苟与恩惠、农民的强硬与脆弱,正是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近三十余年的农村发展历程。


…………….


结论


在国际上,地方村庄的存在展现了一种奇特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上一节中看到,作为基于管辖的变迁的第三世界村庄的发展,人们在接受了政治和经济的援助之后,其态度的变化更呈现了话语的外部力量对权力结构关系的呈现。在后殖民时期,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对这种不言自明的结构关系都表示默认,最终造成了第三世界村庄地方性知识的衰落,现代性意识的生发。这具体表现在一些传统技艺的消逝、自然环境的破坏或个人新的价值取向的建立等等。与此同时,一方面,地方性知识也在不断明里暗里与全球性知识进行互动与交融,埃斯科瓦尔的“文化模型”则足以解释当今第三世界地方村落的种种新的文化内容的诞生。另一方面,地方村庄正在觉醒。上一节中提到的肇始于拉丁美洲、并逐渐向整个第三世界延伸的地方村庄尤其农民组织对全球化霸权的反抗,则足以有效表明人们逐渐复苏的自主性意识。“农民之路”(Via Campesina)的理念与活动似乎是它最好的注释。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农民运动网络,如今它已经成立了 20年,并日趋成熟,分成欧洲、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南美洲与非洲,其成员团体至2007年已经遍及60个国家。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