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微博Vlog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555 论文编号:sb2021071116112636314 日期:2021-08-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目前微博 Vlog 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其可能产生的异化现象。Vlog 标榜记录真实,却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自觉的表演;过度娱乐、同质化的内容生产导致“娱乐至死”以及观众不自觉地通过影像激发购买欲望,使得我们不得不加以关注,并提出相关破解异化策略。具体从三个层面来讲,Vlogger 通过创新思维,开展差异化创作、增强与其他领域的契合度来打造优质内容生产;平台通过建立审核机制保障个人隐私,通过内容运营以及激励机制来保障用户创作热情的持续性,并通过精准把握消费者定位、探索成熟变现模式来完善国内商业盈利方式;利用跨文化和小众专业深度传播发挥 Vlog 传播优势。

第一章 Vlog 的视觉文化背景

第一节 视觉文化的相关概念
视觉文化概念起始于 1913 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16视觉文化的定义较为丰富,在不同的语境状态下,其定义也不尽相同。如今对于视觉文化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把视觉文化当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学者米尔佐夫提出视觉文化属于一种后现代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7这种文化形态和原有的传统社会早期文化形态截然不同。第二,斯特肯和卡特赖特等学者认为,视觉文化主要是指一些和视觉相关联的领域,他们构成了一个文化场域。第三种看法强调视觉文化的谱系学特征,如福柯等学者认为视觉文化有其根源和发展,因此有必要考察历史上不同时代视觉凝视的差异和变化,涉及现代权力和话语的共生关系,这有助于揭示视觉性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中所扮演的不同作用。第四种观点认为,视觉文化不仅是对某个研究领域或者对象的界定,而且还是对某个特定研究的界定,视觉文化并不是一个学科,它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本文从研究 Vlog 影像的角度出发,将视觉文化定义为一种通过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文化形态。它既包括身体语言,也包括以影像为主要传递方式的文化样态。视觉文化领域由三个要素组成:形象——凝视机制——主体。视觉文化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主要在其具有的视觉性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影响。视觉文化的广泛发展以及对于视觉文化研究是一个确实遭遇到的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影像的传播媒介已经嵌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代中国的媒介发展呈现出视觉化的趋向。
.......................

第二节 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
视觉文化会紧跟着社会时期的转变不断的发生变化,文化相关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其社会背景,而且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逐渐转变为后现代社会,我国现代城市的动力转变为消费驱动。国内视觉文化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也慢慢从现代的视觉文化转变为后现代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转型主要表现在“从原有的理性的和有序的视觉观念转变为一种感性状态的、呈现出碎片化状态的自觉观念”。
一、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视觉文化
现代主义实质是以语言文化为主导的理性主义,是在现代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20。现代主义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即现代社会中的事物在不断改变和革新同时又具有合理性、稳定性,理性主义被贯彻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现代主义环境之下我们必须要保持处于理性稳定矛盾立场下来对视觉文化进行分析,视觉文化在现代主义视角之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现代性与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要求视觉文化把焦点放置在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上。理性主义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它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行动的责任主体,以及精神上的个体主义,将人类从神学系统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相信科学理性的客观真实。21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其中一个标准即为关注理性,现代主义中的视觉文化也牢牢把握理性主义的内涵,原始社会中基于想象而形成的类似图腾的符号被抛弃,文本即语境。虽然读写文化依赖于视觉,但是视觉所把握的却是抽象的印刷在页面上的文字,这全然有别于视觉文化所面对的感性直观形象,语言是这一文化的“主因”。
图 10 评论样本情感类别及强度分析
图 10 评论样本情感类别及强度分析
.......................

第二章 Vlog 的相关概况

第一节 Vlog 的概念与特征
Vlog 指的是视频博客,源于“Blog”的变体,也称为“网络视频日志”。它是一种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的创新性表达形式,主要功能是记录生活。制作者以自己为主角,采用第一人视角拍摄,像记录日记一样,将个人的生活和经历通过视频进行记录,后期利用剪辑软件进行处理,同时添加上音乐以及字幕,创造出具有个人特点的视频媒介形式。主题非常广泛,可以是博主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时间长度一般为 1 分钟以上。Vlog 区别于其他视频形式的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真实性:第一人视角,展现个人魅力
近年来短视频风格崇尚以夸张的表演和情节给观众带来高强度的视觉刺激,但大批量的同质化刺激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视觉兴趣和新鲜感,造成视觉疲惫,“回归本真”成为了观众的潜在诉求。Vlog 作为一种展示个人日常生活的新型媒介形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以一种在与观众对话的亲切感中完成的,试图从个人视角记录生活轶事,因此更具“视觉真实”。在以往流行的短视频中观众多是以第三人视角来看待拍摄者与其他人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而在 Vlog 中,观众则是直接与拍摄者对话,拍摄者通过第一人视角“自言自语”向外展示自己的私人领域、输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与观众建立亲密联系。在博主“@你好竹子”的 Vlog 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全方位的鲜活的竹子,内容包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工作、旅行、和朋友的聚餐等,甚至是一些狼狈、失落、无助的时刻。这些内容一方面展现了她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个自信真诚、勇敢无畏的独立女性形象,通过个人魅力吸引了大批同类爱好者。
二、故事性:极具代入感,强化叙事逻辑
观众对 15 秒短视频而言,更多的是以观看一场场“快闪”表演的心态来看待。这种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画面以及借助高科技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快感,但却缺少代入感和叙事逻辑,容易减弱逻辑所带来的知性快乐。而 Vlog 追求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力求突出记录过程,还原事件的真实状态,每期拥有自己的主题,以某一个故事主线或时间线展开拍摄。其无严格限制的时长意味着更大的叙事空间,有利于弥补 15 秒短视频的外在短板,增加信息密度,提升内容的表现力和完整度。例如《两会 Vlog》系列等,它们的魅力并不在于画面表层的视觉效果,而是隐含在画面背后的叙事逻辑以及所带来的力量。通过缓慢的叙事节奏将个人主观感情带入视频之中,对观众产生影响,使观众获得相应的情感诉求,产生认同额归属感,继而加深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结。
图 9 回答样本情感类别及强度分析
图 9 回答样本情感类别及强度分析
..........................

第二节 Vlog 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发展脉络
所有事物的出现以及发展其中都带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从首批创作者的默默无闻,到如今 Vlog 用户数量的不断扩展,纵观我国 Vlog 发展的时间线,整体上的发展历史如下:
据现有资料来看,Vlog 最先出现在美国的视频网站 YouTube 上。2012 年,美妆博主詹姆凭借一条自问自答短视频火爆全网。2014 年,Casey Neistat 连续600 多天更新 Vlog,用极具话题性的策划、流畅的剪辑、天马行空的玩法和多机位的动态捕捉等方式引得众人追捧,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 Vlog 博主。随后,国外一大批 Vlog 职业博主发展起来。在 Vlog 爆红 You Tube 的这段时期,并未走进国人视野。
2016 年,国内第一个 Vlogger 孙东山开始展露头角,他是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人,他认为“做 Vlog 的人都是有表达欲的人,渴望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32。紧接着,“@cbvivi”、“@飞猪”、“@大概是井越”、“@你好竹子”等一批具有海外背景的 Vlog 博主开始关注并尝试这种新的视频形式。33虽然当时 Vlog 在小范围内引起一定关注,但那时的 Vlog 仍然只属于小圈层文化,未被大众熟知。2018 年之后,Vlog 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欧阳娜娜为首的明星开始创作Vlog,引领了 Vlog 潮流大范围进入公共视野,被用户逐渐接受。随着微博、B站的进一步加码布局,流量明星的频频参与,Vlog 不断利用其自身优势打破主体圈层,将小众娱乐转为大众狂欢,为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一个更为便捷与富有新意的传播方式。
整体上来看,中国的 Vlog 视频形式从 2016 年正式出现,2017 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2018 年数量迅速增加,2019 年成为了国内的热点话题。如果根据学者们的观察和总结来分析,2018 年属于 Vlog 的发展元年,2019 年则属于 Vlog的发力之年。
.........................

第三章 明星 Vlog 中的视觉符号意义建构.............................22
第一节 传者:明星形象成为视觉符号......................................22
第二节 受者:粉丝欲望投射为明星形象“赋魅”......................23
第四章 新闻 Vlog 中的视觉性特征..................................25
第一节 内容画面的贴近性................................25
第二节 视觉视角的亲切性..................................26
第五章 视觉消费下的营销 Vlog.................................28
第一节 视线的文化关系.....................................28
第二节 无处不在的视像消费意识形态.............................28

第六章 Vlog 的批判性思考及优化对策

第一节 Vlog 异化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异化
(一)真实与虚拟边界模糊
通过后期剪辑加工而来的“虚拟现实”消解了客观真实世界。当观众习惯于只通过电子媒体来了解世界,根据视像的指引,把现实的影像作为现实本身之后,“虚拟现实”就消解了现实以及虚构两者之间存在的界限,甚至取代客观现实,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一方面,微博 Vlog 虽然是影像化的“日记本”,但它在发布之前也需要将未整理的拍摄素材进行剪辑,因此,微博 Vlog 依然是一种人为的“二次产物”,是被剪辑加工之后的现实。拍摄者虽以记录为初衷,但是在互联网观众的凝视之下,很容易受到长时间曝光带来的压力,导致 Vlogger 从“体验者”变为“局外人”,从而进行不自觉的自我表演。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 Vlogger 的生活记录时往往会忽视现实中的真实性,也并不能了解到视频背后的剪辑与操作流程,继而促使“准社会交往”的诞生,导致拟像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Vlog 最终沦为一种景观。
(二)隐私问题凸显
从文字时代到图文时代,再到如今 Vlog 的盛行,表达方式逐步多样化的同时也使得私人生活更大面积的曝光,导致个人隐私的边界模糊。Vlog 的普及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记录”的含义,私人空间下的记录包含了创作者本身最真实的想法,但互联网的虚拟性为记录者营造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虚拟公众平台,真实与表演、私密与空间的关系成了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不同于文字表达营造出的空间感,微博 Vlogger 在录视频进行自我记录、自我表达的同时,容易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隐私暴露,例如自己的个人信息、家庭住址等。同时,Vlogger 在拍摄自己的生活时也会经意或不经意间将别人纳入自己的 Vlog 中,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这使一些具有强烈隐私保护意识的潜在创作者不愿意去尝试创作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

结语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被视觉包围的世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性不断在增强,视觉文化不再像镜子一样仅仅被用作反映世界,互联网下的虚拟文化的盛行表明了当下的视觉文化同时也正在创造着这个世界。2018 年 Vlog 在国内迎来了“Vlog 元年”,Vlog 用户数量持续不断增长。在 Vlog 行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Vlog 内容生产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将 Vlog 置于视觉文化的语境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Vlog 是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诞生的,与视觉文化联系密切。首先,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的时代;其次,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Vlog 不再仅仅只作为“日记本”出现,影像画面的呈现使得人们的关注点从视频文本内容转向视频画面所呈现出的元素及其象征意义之中,人们的审美方式发生转变,日常生活审美化特征贯穿于 Vlog 之中。
第二,目前国内 Vlog 总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行业及平台的支持为 Vlog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相较于短视频及传统长视频,Vlog 存在着真实性、故事性、人格化和审美性的独特特征。观众通过 Vlog 可以满足自我表达以及身份构建、娱乐消遣、社会交往以及知识共享的需求。
第三,Vlog 视觉逻辑凸显。在明星 Vlog 中,明星被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自身、媒体与粉丝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个人公众形象;在新闻 Vlog 中,画面以及报道角度的转变呈现出视觉性特征,深刻改变着新闻的播报以及接收方式,有利于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快感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在营销 Vlog 中,Vlog 所呈现出的内容、Vlog 作品,甚至是 Vlogger 都在人们的凝视机制下作为一种产品被消费。
第四,目前微博 Vlog 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其可能产生的异化现象。Vlog 标榜记录真实,却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不自觉的表演;过度娱乐、同质化的内容生产导致“娱乐至死”以及观众不自觉地通过影像激发购买欲望,使得我们不得不加以关注,并提出相关破解异化策略。具体从三个层面来讲,Vlogger 通过创新思维,开展差异化创作、增强与其他领域的契合度来打造优质内容生产;平台通过建立审核机制保障个人隐私,通过内容运营以及激励机制来保障用户创作热情的持续性,并通过精准把握消费者定位、探索成熟变现模式来完善国内商业盈利方式;利用跨文化和小众专业深度传播发挥 Vlog 传播优势。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