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球时报》的创办及其发展
(一)《环球时报》的定位及办报宗旨
1.《环球时报》的定位
《环球时报》最一开始创办是在 1993 年,作为《人民日报》旗下的国际新闻类子报,它有独特的新闻理念就是:“解读复杂的中国,报道多元的世界。”而《环球时报》微博作为网络平台,同样也秉承了《环球时报》一直以来的风格,以“大国际新闻”概念和“站立中国人的角度”的定位,深刻的报道新闻,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人的形象,传达中国的故事。自开通以来获得大量粉丝喜欢,截至目前《环球时报》微博拥有 2877 万粉丝关注,一直坚持的就是用中国人的角度看世界。
同时,笔者查阅中国经济报发现,《环球时报》发行于 292 条航线上,其中包括国内与国外,一次发行的数量为 10 万份。《环球时报》的航空发行加强了媒体报纸与高端商务人士的联系与接触,其实也发现《环球时报》的大部分读者为中青年,其中包括公务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人群及专业人士,总共占比 89%,最主要的特征是: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
(1)读者收入
《环球时报》相比来看,有许多高收入的读者,其中读者的个人收入以及家庭月收入大大的高于全国居民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环球时报》的消费读者都是比较有实力的。

国际新闻界论文参考
(二)《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
回头看《环球时报》二十几年的发展,追随其发展经历,可以将《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时期,即:创办期(1993~1994);拓展期(1994~1997);首次改名、改版(1997~1999);二次改版、彩色印刷(1999~2000);增加周二、周三版(2000~2006);改为日报(2006~至今)。
(1)创办期:《环球时报》创办的背景是冷战格局,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重重矛盾百摆在人们眼前,但是,那时候的媒介还不是很发达,所以对于国际新闻的需求也迫在眉睫,因此,《环球时报》着眼于国际新闻,弥补了《人民日报》对于国际新闻的缺失,应运而生。
(2)拓展期:《环球时报》从无到有,当下要做到的事是将媒体扎实根基,做大做强,而且,随着世界形势的转换,广大的受众对于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因此,《环球时报》又顺应世界发展,增加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新闻,其中 1995年,《环球时报》是发行量普遍提高的一年。
(3)首次改名、改版:《环球文萃》首次改名为《环球时报》,当时改名后,从名字中就就能看出来《环球时报》的着眼点,“环球”一词说明了设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且聚焦于国际视野,“时报”也更加体现出了该报的发布速度注重时效性。同时,《环球时报》也将原来仅有的八版改为更加全面的 16 版,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关注当下热点事件,进一步挖掘深度报道以及自己家的独家采访、报道,全方位展现了《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的“大报风范”。
(4)二次改版、彩页印刷:《环球时报》再次改版,首先将之前的 16 版改为 24 版,同时一改之前的黑白印刷,彩色印刷出现,于是马上把封面、封底以及中间的两版换成了彩色的印刷,后来他又一次的改版,重新增加了两版的“中国报道”版,以权威的角度深入国内热点事件,以独特的视角触碰冰点事件。在这个外形的变化中让《环球时报》受到了广大的受众的追捧,可谓是锦上添花。
(5)增加周二版、周三版:《环球时报》在经历了前期的发行量快速增加的大好前景,该报又一次增加了周二、周三版在 2000 年和 2003 年,虽然,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缩短发行周期的方面更好的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正如一些专家、学者说《环球时报》最懂读者的心了,每当大家对于新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便立即做出来调整。
(6)改为日报:《环球时报》一直在高歌的路上越走越稳,一步一步,与时代同进步。在 2006 年,《环球时报》提出来日报战略,当时提出的背景是:首先是以读者为中心,经过改日报,《环球时报》为受众带来了最新的国际新闻报道,更好的与受众及时的互动,其次,国际市场也需要国际新闻日报的诞生,作为领头羊,《环球时报》不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同时也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位,与此同时,广告的需求也不容忽视,《环球时报》在改为日报后,他的发行量以及曝光率增加,为金主爸爸打造了一个更加宽广、明亮的平台。回头看,《环球时报》一路以来,不断改版,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也让自身变得更加优秀与明亮。
............................
二、《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内容特征分析
(一)《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时间分布特征
报道的时间分布特征主要从报道年份包括(上半年、下半年)、报道具体的月份、报道的一个阶段(包括与舆情发展过程做的一个交叉分析)等,每个不同角度的时间都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报道数量呈现,进而得出的时间分布的特征。
1.报道数量呈现不规则的分布

国际新闻界论文怎么写
《环球时报》2019 年 12 月 31 日-2020 年 11 月 30 日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的时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化规律:2019 年 12 月 31 日-2020 年 11 月 30 日的报道总量是 4510 篇,而报道主要集中于上半年,上半年涉及 3301 篇报道,占全部样本的 73.2%,下半年涉及报道 1209 篇,占全国样本的 26.8%,不及上半年报道数量的一半。
.........................
(二)《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地区分布特征
1.报道区域涉及国内及国外 范围广泛
在“新冠疫情”报道地区方面,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广泛扩散并迅速传播,而且,《环球时报》微博作为中国主流媒体新媒体,所以不仅仅报道国内疫情情况,还对国外的疫情情况进行报道,范围全面且广泛,共涉及 4510 篇报道,其中湖北省新冠疫情报道相对集中,涉及 1172 篇,占全部样本的 26.1%;美国新冠疫情报道集中度次之,共有 1109 篇报道,占比 24.6%,虽然报道区域主要集中于这几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国内外其他国家的疫情报道也有涉及,而且全国内 31 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涉及至少 5 篇报道,因此《环球时报》在“新冠疫情”内容的报道区域较为全面广泛。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涉及范围广,波及人群多甚至到全球的,国际时报《环球时报》微博的报道也是涉及国内到国外等多个地区,不仅局限于国内的报道,而且将视野聚焦到国际,报道范围广泛。在国内的每一个省市都有所涉及报道,其中主要在 5-50 篇,有重点报道的城市:上海 106 篇,北京 495 篇,湖北 1272 篇。而国外疫情报道主要集中在美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塞尔维亚等,报道数量分别为 1109 篇、109 篇、150 篇、361 篇、12篇。但是疫情发展状况及其动态每个地区是不一样的,因此,公众的关注也是不一样的,媒体的报道也是有侧重的。《环球时报》微博的报道地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严重地区,其他地区也都有涉及到报道与关注,《环球时报》在国际视野下,它也以国际疫情为重点报道,对于国际疫情进行了实时的传播,为我们带来了国外的最新、即时的疫情发展状况,涉及范围广泛。
..........................
三、《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形式特征分析....................................38
(一)《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体裁特征........................................ 38
1.新闻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 38
2.评论观点针对性鲜明...................................................... 39
3.新增“其他”形式......................................................... 39
四、《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特色.......................47
(一)权威的舆论引导.................................................. 47
(二)实时的信息传播............................................. 49
五、《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不足....................................................57
(一)呈现方式较单一.................................................... 57
(二)本站原创性稿件较少.......................................... 58
六、《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疫情”报道的思考
(一)加强本站稿件比重 精耕优质内容
通过分析统计,《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 4510 篇样本进行分析,有 1668 篇相关报道是来自《环球时报》、环球网以及记者自己采集编辑的,占全样本的 37%;其中有 2842 篇来源于转载,占全国样本的 63%,《环球时报》微博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新闻来源以转载新闻为主,就“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环球时报》微博自己原创的总数较少。那么,在疫情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作为媒体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主动出击,主动去精耕自己的稿件,自己的内容,有自己的原创,坚持自己的风格,同时你才会吸引受众阅读,进而才会喜欢我们的新闻报道以及媒体。
好的内容可以力大无穷,好的报道可以张力无限。尽管科学技术发展的多么的速度,也无论媒介技术发展成什么程度,“内容为王”这句话是永远的真理,永不过时,优质的原创内容是我们媒体报道的永远追求的。新媒体及传统媒体追求精品,就要有“唯有咬定优质内容生产不放松”的精神,以内容生产为根本,然后不断进行创新,打造内容精品,推出有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接地气、有温度,才能真正充分表现出创新的精神。《环球时报》微博应该立足内容、立足国际,将每一个作品都要精耕细作,发挥好自己深度报道的精品内容,将报道内容打磨为真正的优质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者去的方向,受众在的方向,就是我们的宣传报道所要关注的,所以我们媒体的关注焦点就要看向哪里,我们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着眼点就要去关注在那里。”做媒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铭记的话语。《环球时报》微博要实现高质量内容创新,最重要的渠道便是培养人才,不仅掌握过硬的新闻理论基本功,也要是思想、有温度、有素质的新闻从业者。优秀的记者编辑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不忘记者的基本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精耕内容,真正的下基层,做实践,让一线的记者编辑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深耕内容的潜力,创造出更多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优质精品。
..........................
结语
随着主流媒体与微博平台的融合逐渐成熟,微博已经成为了人们当前获取官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发挥其优势,把握舆论主阵地并且积极承担起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职责。不仅要安抚民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助力国家治理有序进行的重要责任,而且面对全球事件应着眼于国际视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环球时报》微博在此次有关“新冠肺炎”报道中的呈现出的报道特征有许多优点,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这也为其他主流新媒体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思考。
通过分析研究《环球时报》所发布的新冠疫情相关文章,对相关文章发布的时间分布、报道议题、地区报道、呈现形式、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新闻来源进行特征分析。着重对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环球时报》微博对“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报道的特征,最后得出《环球时报》微博“新冠肺炎”报道呈现出的特征、报道特色以及存在的不足。
新媒体背景下,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受众在选择新闻时获取途径更加的便利和多元化。同时,《环球时报》微博在这场疫情信息战中也很好地适应受众的变化,包括了读者获取信息途径和阅读习惯的变化,正确把握了舆论导向,坚守了舆论引导的根基,报道了疫情的基本发展状况并且讲好了中国的抗疫故事,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下。能够为其他新媒体平台提供一些优秀的建议和榜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