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用对中国大学生情绪的范文影响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555 论文编号:sb2021022120393234628 日期:2021-03-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社交媒体的积极使用行为与情绪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社交媒体的消极使用行为与大学生情绪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即社交媒体的消极使用行为越多,大学生的情绪越负面。社交媒体使用对情绪的影响在女性大学生和神经质这类人格特质的大学生上体现得更为显著,但在对外倾性人格的大学生身上没有体现得更为显著。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社交媒体及其影响
1、社交媒体的定义
社交媒体是指用户用来发表见解,分享趣事琐事,评论新闻消息,进行互动交流,发表原创或心情的媒体工具平台。其本质就是进行信息交流。社交媒体用户不仅可以浏览、评论媒体自身发布的新闻信息,还可以浏览熟人圈的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感、互动性极强。
社交媒体转变了用户角色,让其从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单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兼主动制造者。社交媒体上,所有用户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探讨同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即时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又尊重用户自己的选择,因此广受大众欢迎。
2、社交媒体的影响
移动化的社交媒体对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要优于传统的新闻网站,在许多突发事件中,都是当事人或旁观者通过微博向千里之外的亿万用户发送现场的情况,传递第一手的信息。社交媒体的及时性、共通性、裂变性总是能为其用户带来最新的资讯。
根据《凯度 2018 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99%的用户都肯定了社交媒体给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受肯定的是“熟人社交”和“增长知识见闻”1,与2017 年相比,社交媒体“帮助更好购物”和“缓解现实压力”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同。社交媒体可以有效影响购物者的行为,其效率高出电视 4 倍,社交媒体与直播平台上的带货达人、“口红一哥”便是极佳的例子。另一方面,用户也更多意识到社交媒体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对健康的影响,包括视力下降、睡眠减少,还有对时间的占用,包括减少纸质书籍阅读时间、占用过多私人时间,最后就是个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与 2017 年相比,用户对睡眠减少、注意力无法集中和个人心态的消极影响顾虑加大。
........................

第二节、社交媒体与情绪
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少年倾向于将使用社交媒体与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因为青少年认为社交媒体可以加强友谊(81%受访者赞同),让他们与更多样化的群体进行互动(69%受访者赞同),在遇到困难时感觉得到支持(68%受访者赞同)。常识媒体调查结果显示,16%的青少年称使用社交媒体使他们感到不那么沮丧,25%的人说他们感到不那么孤独,并且社交媒体让他们更加自信,对自己感觉更好。
许多研究都聚焦于社交媒体对我们精神健康的影响。其中一个被经常研究的话题就是社交媒体抑郁,意思是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并有了抑郁症状,而这通常与线上的欺凌行为、消极的社会比较和让我们自我价值下降的交流有关5。一些研究也证明了使用社交媒体和孤独感的增强、自尊的下降和抑郁有关联。这些研究表明了基于社交媒体的交流会让我们对别人生活中的成功和幸福有不正确的看法,这就会让人得出结论:其他社交媒体用户的生活比我更好,而这会让人产生自卑感。
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抑郁的影响。特别是 18~23 岁的青少年,他们的生活中通常会经历显著的变化。许多人会第一次离开他们的家乡去上大学,再加上他们独自生活的压力,第一次来到大学的课堂,更多的独立自主,这些都会让他们有更大的风险患抑郁,而这还没有把社交媒体的影响算进去6。所有这些新的压力都会让青少年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失败了。同时,社交媒体具有精心编辑、积极性粉饰的天然属性,大学生会在他们看似成功和快乐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从而导致嫉妒,而这又增加了经历社交媒体抑郁的可能性。社交媒体伴随着主观幸福感的下降,其中包括了人们在每个时刻的感觉,还有他们对生活总体的满意度。在克罗斯的纵向研究中,他发现更多使用社交媒体,会让人感受越来越差。
.........................

第二章、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本论文中关键概念的界定
本文中的社交媒体泛指具有社交功能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综合类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工具以及垂直类社交网站,本文重点研究当前使用较为频繁的综合类社交网站和即时通信工具。综合性社交网站是指以交互性为主,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连接的平台,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即时通信工具又被称作聊天软件、聊天工具,指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设备登录互联网,实现用户间文字、语音或视频等实时沟通方式的软件。
本文中积极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包括发布动态和评论其他人的动态。
本文中消极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是指通过浏览他人的动态、照片和时间轴以达到监视他人活动和生活的目的。
本文中的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其中消极情绪主要指抑郁和焦虑情绪。
.....................

第二节、研究假设
许多研究都关注了社交媒体使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但是只有极少数的研究关注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其他类型焦虑的影响。所以,本论文试图研究社交媒体使用对整个焦虑情绪的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社交焦虑。
根据上文对社交媒体和情绪的关系的梳理,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1 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越大,大学生的情绪越负面。
根据上文对积极和消极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梳理,借鉴社会等级理论,本文提出:
研究假设 2 社交媒体的积极使用行为越多,大学生的情绪越正面。研究假设 3 社交媒体的消极使用行为越多,大学生的情绪越负面。
根据性别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借鉴社会角色理论,本文提出:研究假设4 社交媒体使用对情绪的影响在女性大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显著。
根据人格特质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关系,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5 社交媒体使用对情绪的影响在外倾型和神经质这两种人格特质的大学生上体现得更为显著。
图2 所有受测者的人格特质比例
.....................

第三章、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13
第一节、本论文中关键概念的界定……………………13
第二节、研究假设……………………13
第四章、研究结果及分析……………… 16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16
1、性别和人格特质……………………16
2、情绪的初步分析…………………17
第五章、结论与研究的不足………………………24
第一节、结论和讨论……………………… 24
第二节、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25

第四章、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一节、研究结果初步分析
1、性别和人格特质
本论文总共发放了 208 份问卷,回收得到有效问卷 198 份,其中男性 58 人,女性 140 人,男女比例如图 1 所示。
图1 所有受测者的性别比例
.....................

第五章、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第一节、结论和讨论
综上所述,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大学生情绪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越大,大学生的情绪越负面。社交媒体的积极使用行为与情绪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社交媒体的消极使用行为与大学生情绪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即社交媒体的消极使用行为越多,大学生的情绪越负面。社交媒体使用对情绪的影响在女性大学生和神经质这类人格特质的大学生上体现得更为显著,但在对外倾性人格的大学生身上没有体现得更为显著。
总的来说,社交媒体的使用强度、消极使用行为,还有使用者个人的性别和人格特质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良好的情绪,大学生应该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强度。除此之外,按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为了减少负面情绪,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减少消极的社交媒体使用,即不要经常点入别人的社交媒体主页进行监视性的浏览,并将别人的一些积极的动态如旅游、获奖等与自己进行比较,也就是有意识地减少消极的社会比较和反刍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因为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消极的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对情绪的影响是最强烈的。而对于女性大学生和神经质人格的大学生来说,则要更加注意社交媒体使用带来的消极影响。
如果在学校中可以增加一些类似的教育,可能社交媒体抑郁焦虑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大学生们意识到了哪些是社交媒体使用中的一些“危险”的行为,那么他们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就会去刻意地避免这些行为。举个例子,比如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某些新闻或是好友的动态,并开始与他们进行消极的社会比较,那么他们就应该意识到这种心理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必要减少社交媒体上的过度修饰,因为可能正是你的过度修饰,让别人产生了消极的社会比较,并且让你自己产生反馈焦虑,避免社交媒体上的过度修饰对于使用社交媒体的所有人都会是利大于弊的。换句话说,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应该少一些对社交吸引力的担心,而多一些对心理健康的关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