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我国特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上市国有公司高管薪酬过高,天价在职消费乱象丛生且呈现蔓延态势。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密切关注,甚至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国有企业中,高管人员不仅额外享受到了高职权带来的便利,还享受着其他超高金额的职务消费,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国有上市公司相关的内部制度制定不合理、不规范以及监督不到位,导致了固有资产的流失。
我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2012 年审议通过了有关工作作风改进问题、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八项制度规定。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高度强调,除了国家严格规定的职位权力和业务支出以外,国有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不能享有其他的与职务行使有关的消费。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严抓反腐败工作,一直保持高压态势,惩处了许多违法乱纪的国企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如媒体所报道,2013 年格力集团总裁周少强竟然花费了 4万元来享用一顿晚餐,如此奢侈,让人瞠目结舌;黑龙江省的一位叫付晓光的高管,在饮酒的过程中致使其中一位陪酒人员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另一位陪酒人员当场死亡,这是他因私人情况而消费公款的后果;还有中国铁建在 2012 年的财务报表中报告了,单业务招待费这一明细支出就超出了 8 亿元,而 2013 年的财报中“业务招待费”这一项便已消失;华润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 2014 年被带走调查,原因是他涉嫌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调查的结果是华润在高尔夫球一年的开支上超过了 200 万元,同时还存在其他的公款消费问题。2014 年至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面公布的有关违法乱纪的人员中,至少有 115 名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包含其中;等等。媒体报道的类似事件举不胜数,这些奢靡的风气令人惊讶无比,无疑都是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严重腐败行为。因此,国家和公司应该致力于采取强力有效的治理措施,减少这些腐败现象的发生,整治社会不良风气,构建和谐社会。
.......................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从我国当前的现实背景出发,基于媒体监督的调节效应,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在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引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重点选取了 2013 至 2017 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连续五年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引入调节变量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本文将从五个部分来对选题展开详细的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建立了本文的研究框架;最后仔细回顾和全面梳理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简要说明了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首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媒体监督以及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主要变量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其次,对委托代理、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媒体有偏论与媒体治理论四个理论基础进行阐述。
第三章,研究设计。首先,基于研究主题的相关理论基础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本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机理分析,并提出本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媒体监督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媒体监督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关系的研究假设;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数据进行了筛选,并且说明了其数据来源;最后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阐明内部控制有效性、媒体监督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衡量方法,从而构建了实证检验的模型。
第四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首先,对本研究中模型包含的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判断实证的最终结果是否与前文提出的假设相一致;最后对回归模型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回归结果可靠与否。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最后还对本研究所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从我国当前的现实背景出发,基于媒体监督的调节效应,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在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引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重点选取了 2013 至 2017 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连续五年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引入调节变量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本文将从五个部分来对选题展开详细的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章,绪论。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建立了本文的研究框架;最后仔细回顾和全面梳理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简要说明了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首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媒体监督以及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主要变量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其次,对委托代理、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媒体有偏论与媒体治理论四个理论基础进行阐述。
第三章,研究设计。首先,基于研究主题的相关理论基础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本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机理分析,并提出本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媒体监督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媒体监督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关系的研究假设;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数据进行了筛选,并且说明了其数据来源;最后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阐明内部控制有效性、媒体监督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衡量方法,从而构建了实证检验的模型。
第四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首先,对本研究中模型包含的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判断实证的最终结果是否与前文提出的假设相一致;最后对回归模型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回归结果可靠与否。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最后还对本研究所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
2.1 概念界定与衡量方法
2.1.1 内部控制概念
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存在分歧,各持己见,缺乏统一权威的判定。比较权威的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国外有关内部控制的定义较权威的有:1972 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uditjngStandards Board)公布了《审计准则公告》,将界定了内控的概念为:它是处于特定的环境的单位对公司内部的计划、程序、方法和组织的执行,从而能够获取各种利于公司发展的有效的稀缺资源,更有助于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业绩的提升。美国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 报告”于 1992 年界定内部控制为: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公司董事会、管理机构以及其他职员的影响,为了获得经营效果和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法律法规的过程。
我国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所改变,主要有:1997 年,我国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主要是为了实现保护公司资产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资料合法而且真实,从而实现公司的正常有效运转。2001 年,我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定义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机制和制度两个方面。同年,我国财政部在 COSO 报告的基础上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它是单位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它的目标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资产的安全完整。2008年,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的实现过程是由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以及全体员工共同来实施和执行的,并不只是公司上层领导的责任。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则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合法经营效率的提高、财务报告的内容合法真实、以及公司重大发展战略和重要投资决策的实现。这一文件是由几大政府部门联合颁布出台的,使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更加清晰明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其内涵,从而对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2.2 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是契约理论四十年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分工也进一步的细化,一些人通过积累原始资本成为了财富的所有者,而另外一些人不断地积累知识即精神财富,成为了具有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拥有财富的那一部分人由于专业知识的受限和能力的缺乏,他们聘请具有专业技能的代理人,委托他们帮忙行使经营权以及决策权,同时代理人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动报酬,这就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互利共赢,委托代理关系也由此产生。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以及演变不难发现其在现代公司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是契约理论四十年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分工也进一步的细化,一些人通过积累原始资本成为了财富的所有者,而另外一些人不断地积累知识即精神财富,成为了具有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拥有财富的那一部分人由于专业知识的受限和能力的缺乏,他们聘请具有专业技能的代理人,委托他们帮忙行使经营权以及决策权,同时代理人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动报酬,这就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互利共赢,委托代理关系也由此产生。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以及演变不难发现其在现代公司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公司制中,委托代理理论基于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受托人享有管理活动和决策制定的自主权,这是由委托人赋予的,但是代理人在行使经营权这一过程中的管理活动却很难受到有效的监督。根据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说,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寻求利于自己的最大的利益。委托人将经营权和决策权赋予了代理人,希望实现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提高公司业绩,而代理人在行使经营权时,为了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自己在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上的舒适和享受,可能会利用其职务的便利,按照个人的偏好做出机会主义行为,超额在职消费,双方的目标效用函数并不一致,这就使得代理人会进行逆向选择,制定利于自己的决策,导致信息的不对称。由此可以看出,委托代理理论也会带来信息不对称这一新的难题。
3 研究设计........................................27
20 世纪初,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管理活动也变得更加复杂,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委托代理问题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最为经典的理论是被后人称为“伯利—米恩斯之谜”的理论,是 1932 年由美国的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提出的,他们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发现在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存在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象,而且这种两权分离的现象会带来各种问题。20 世纪 60 年代末,詹森和麦克林将“伯利—米恩斯之谜”理论发扬光大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詹森和麦克林发现,当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时,如何通过研究委托代理理论来解决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方共同制约,从而使二者的相关利益都得以受到很好的维护,这就是委托—代理理论。詹森和麦克林深入研究委托代理契约的性质,仔细分析公司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加深了我们对现代公司的理解和认识。Johnson(1990)提出,不论是国家法律规章制度,还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都是有效制约企业管理者管理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130]。作为现代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角色之一,内部控制能够通过有效的设计和执行,以及良好的信息沟通,减少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通过寻找到关键的风险点管控管理层的整个经营活动,在激励管理者的同时也能对他们进行较为有效的监督,从而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当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较低时,管理者尤其是高管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过度在职消费,会使得委托代理冲突进一步加重。因此,公司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完善,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高管的过度在职消费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7
3.1.1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27
3.1.2 媒体监督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27
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37
4.1 描述性统计.................................39
4.2 相关性分析......................................39
5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49
5.1 研究结论..................................49
5.2 相关建议....................................49
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本文在 Excel2013,对研究涉及到的主要相关变量的数据进行筛选整理之后,最终获得 3060 个有效样本,同时采用 Stata15.0 对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和最小值。表 4-1 列式的是研究对象 2013 年至 2017 年连续五年主要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所示。

............................
5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 2013 年至 2017 年我国 A 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规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有效研究方法,探讨研究了在媒体监督的调节作用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行为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由前文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内部控制有效性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治理公司内部问题的机制,在治理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公司通过设计合理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明确公司的关键控制点,对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把控,合理运行内部控制机制,约束高管们的超额在职消费的行为,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公司应该注重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全面合理以及运行过程的有效,全面监督高管的管理活动,抑制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现象。
(2)媒体监督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行为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由前文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不仅是细分为市场导向型的媒体监督、政策导向型的媒体监督还是全样本的媒体监督都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媒体通过报道上市公司的负面新闻,
(2)媒体监督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行为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由前文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不仅是细分为市场导向型的媒体监督、政策导向型的媒体监督还是全样本的媒体监督都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媒体通过报道上市公司的负面新闻,
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效应的同时也促进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采取行动去解决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媒体应认真履行其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的职责,将职能作用发挥到极致,有效约束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行为,监督社会有机体的活动,促进公司的可持续运转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3)媒体监督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高管的超额在职消费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根据前文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市场导向型的媒体监督、政策导向型的媒体监督以及全样本的媒体监督都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中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媒体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在社会有机体中起着调节作用,可以配合内部控制这一内部治理机制有效的约束高管超额在职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略)
(3)媒体监督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高管的超额在职消费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根据前文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市场导向型的媒体监督、政策导向型的媒体监督以及全样本的媒体监督都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中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媒体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在社会有机体中起着调节作用,可以配合内部控制这一内部治理机制有效的约束高管超额在职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