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稳步向前迈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问题却日益突出,严峻的生态形势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和生态退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人民日报》进行新一轮改版,《人民日报.生态周刊》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创刊,正式与读者见面。
《人民日报.生态周刊》于周六见报,除重大节假日和活动外,一般占据《人民日报》第9和10两个版面。在创刊词中,《人民日报.生态周刊》提到要“将报道的重点放在民生和发展两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创刊五年来,《人民日报.生态周刊》不断报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为广大读者提供知识性和服务性信息。可以说,《人民日报.生态周刊》以其独有的定位,成为《人民日报》中集启示性、指导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特色版面,也成为全国新闻媒体围绕生态问题进行报道的权威风向标。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因其具有深度阅读的特征,在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和设置公众议程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影响力,逐渐成为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一环。《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党报的绝对代表,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人民日报.生态周刊》在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人民日报.生态周刊》对于生态信息的报道和生态议题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地方媒体乃至全社会公众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和关注。而它自身承担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舆论空间的同时,也能带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
..........................
1.2研究现状
1.2.1生态环境报道的研究现状
由于生态环境报道的概念界定相对模糊,笔者便以“生态报道”和“环境报道”分别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期能充分把握与生态环境报道相关的研究现状。目前,依研究对象来看,《人民日报》环境报道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地市级党报生态报道或环境报道研究,也有对专业性环境媒体,如《中国环境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研究,也有对中美、中英环境新闻的比较研究。
首先,对《人民日报》生态环境报道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是黄河、刘琳琳的《论传统主流媒体对环境议题的建构——以《人民日报》2003年至2012年的环境报道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期),文章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论述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环境议题的报道特征的规律,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的议题建构以政策叙事为主,提出传统主流媒体应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形成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后来,二人又在2016年对《人民日报》在2013至2015年间的环境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和对比党的十八大之后环境报道的变化和创新,研究发现,生态保护和大气污染成为环境报道的重点,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增多,报道开始向环保法治侧重。这两篇文章研究问题细致,研究结论详尽,为许多生态环境报道的研究都提供了参考。
..........................
第2章《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背景及原因
2.1《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背景
2.1.1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长期处于社会比较动荡的环境中,政治、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同时,由于我国现实条件的限制以及在生态方面长期存在认识上的失误,导致这一时期我国出现的生态问题比较复杂。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由于前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探索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仍然困难重重,我国的生态问题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污染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成为常态,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剧,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物严重超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肆意排放,致使水质严重下降,重金属、致癌物在饮用水标准在很多地区成为奢侈。此外,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能源资源方面。我国地大物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占有量位居世界前列。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可燃冰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型动力。但应该看到,不可再生能源依然在发展工业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虽然现代社会工业化成效显著,经济稳步向前增长,但是对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偏低、掠夺式的开发和不计后果的利用,能源资源的浪费以及产需矛盾不断激化等问题,成为当前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
2.2《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原因
2.2.1政治责任
政治责任,即行为主体在政治生活领域所承担的责任,它反映了行为主体所扮演的角色,也对行为主体进行了规范和要求。那么,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生态周刊》作为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一部分,自然也应该扮演好相应的角色,承担起党和政府对其行为的规范和要求。
党报,是一个政党的机关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将党报视为全党的武器、财富和旗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党报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由政党报纸的领域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新闻纸”。但不能否认,宣传党的政策、纲领和路线方针仍然是党报的第一责任和使命。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都通过党报传递给公众。《人民日报》的党报属性,使它必然成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而《人民日报.生态周刊》的舆论引导,则是其作为政治工具的必然要求,其存在的一个重要使命便是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在我国,新闻媒体工作所遵循的党性原则意味着新闻媒体本身即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机构,自然以意识形态的生产和传播作为基本任务。在我国,历任国家领导人都对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党性原则、导向正确和正面宣传。因此,《人民日报.生态周刊》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舆论引导,是在遵循党和政府关于媒体的行为规范,响应党和政府对媒体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日报.生态周刊》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
...........................
第.章《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内容研究...................17
3.1《人民日报.生态周刊》的栏目设置...................17
3.2《人民日报.生态周刊》的报道主题...................17
第4章《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方法研究.....................27
4.1通过典型报道树立典型来引导舆论.....................27
4.2通过系列报道聚焦热点来引导舆论.....................27
第5章《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不足与建议...............33
5.1《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不足...............33
5.1.1部分栏目缺乏清晰的定位,舆论引导内容存在重叠...............33
5.1.2对生态议题的设置不够全面...............33
第5章《人民日报2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不足与建议
5.1《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不足
笔者通过前文对《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分析,在肯定《人民日报.生态周刊》为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的同时,也通过研究发现了《人民日报.生态周刊》在舆论引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人民日报.生态周刊》舆论引导中的不足进行阐述。
5.1.1部分栏目缺乏清晰的定位,舆论引导内容存在重叠
笔者在对《人民日报.生态周刊》的主要栏目进行研究分析时发现,主要栏目的报道内容在某些反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这也与栏目定位不清晰不明确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绿色焦点”和“绿色家园”栏目在有关大气污染问题的报道中多次出现内容重叠现象,虽然这个问题在一定层面的说明了大气污染在报道内容中所占的分量,但是过多的内容重叠也会导致很难发挥栏目自身的特色,舆论引导的效果也会大大减弱。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