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生成与治理之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8766 论文编号:sb2019041322053125844 日期:2019-05-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在本文研究中选择以“微博辟谣”这一颇具代表性的新浪官方辟谣账号为样本搜集对象,通过梳理该平台评选出的 100 条热门谣言,笔者得到 22 篇符合微博“正能量”谣言的样本数量。就符合要求的微博“正能量”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与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微博“正能量”谣言具有议题特定性、内容煽动性、话题复制性等特点,它的舆论生成根源与当前相对宽松的媒介环境、变革期的社会背景、个体心理演变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第一章 微博“正能量谣言”概述

第一节 微博“正能量谣言”概念界定
由于近年来“正能量谣言”现象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学术界开始有研究者将目光关注在这一领域。少量研究者对“正能量谣言”一词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如刘彤认为“正能量谣言”是指:正能量,指人或事所散发出来的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和希望的效应。谣言,指没有事实基础、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和对立状态被别有用心地揉捏在一起时,的确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它虽然拥有谣言的骨架和血肉,却被披上“正能量”的“画皮”,是典型的“伪正能量”产物。①陈丽娟认为,关于网络“正能量谣言”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迎合、满足受众对于美好景象的向往,急功近利把一些没有经过严格审核的正能量稿件刊发出来,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欺骗了受众的情感、形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
当前,学界对“正能量谣言”的研究处于初级萌芽阶段,尚未形成成熟合理的界定。研究者对“正能量谣言”的定性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将“正能量”与“谣言”分开阐述,却缺少对两个关键词的概念整合。二是缺乏学理层面的理论支撑,进行主观性描述。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正能量”和“谣言”两个关键词的提炼梳理,进一步整合出“正能量谣言”的界定。
一 “谣言”与“正能量”的定义
(一)谣言的定义
国内外对于“谣言”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始终没有一个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科学定义。法国的著名学者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提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③被称作谣言领域研究奠基者的奥尔波特和波斯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④特.希布塔尼则认为谣言是一群人议论过程中的即兴新闻,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并设想谣言是一种集体行为,目的是为了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找一种答案。⑤虽然国外学者对于谣言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数都在强调谣言“未经证实”的非官方性质。
...........................

第二节 从传统谣言到微博“正能量谣言”
一 传统谣言与微博“正能量谣言”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 1947 年提出:谣言的产生(流传)=重要性( importance)*模糊性(ambiguity),并且用公式表示:
谣言(R)≈事件的重要性(I)*事件的模糊性(A)
1953 年,学者克罗斯又在此基础之上,增添了“公众的批判力”,将公式进一步完善为:
谣言(R)≈事件的重要性(I)*事件的模糊性(A)/公众的批判力(C)
从本质上分析的话,微博“正能量谣言”和传统谣言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一种信息。微博“正能量谣言”是谣言在新媒介技术下的一种类型,满足“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只是它传播的媒介、传播的内容与其他谣言类型存在明显的不同。
传统谣言主要借助于口头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传播方式,多在熟人和朋友中流传,其传播范围有限,影响效果较小。而微博“正能量谣言”则是借助微博平台的传播渠道,通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形式,将信息传播开去,其影响范围和效果都要远远大过传统谣言。
我们以国内新浪微博为例,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增至 3.92 亿,相比 2016 年年底增长 7900 万,创下上市以来最大数量的净增长,同期微博日活跃用户也增长到了 1.72 亿。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加之微博平台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微博“正能量谣言”的现象足以值得我们重视。
.............................

第二章 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生成与传播——以“罗一笑事件”为例

第一节 “罗一笑事件”回顾与舆情分析
一 “罗一笑事件”概况
2016 年 11 月 25 日到 11 月 30 日,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父亲和患白血病的女儿的故事,加上转发一次就有公司给女孩捐一块钱的“募捐”方式,引起了网友的疯狂转发。短短 5 天的时间里,《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单篇文章转发点赞均超十万次,在“打赏”封顶的情况下,捐助者加微信给罗尔发来的红包甚至多到“来不及收而沉底”。
这次来自朋友圈的“募捐”规模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从 11 月 30 日早上到中午的短短几个小时内,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控制。“知情人士”纷纷曝光罗尔的女儿罗一笑实际治疗花费仅数万元,且涉事公司“转发一次,捐款一元”暗藏营销商机,舆论在一上午的时间就发生了逆转。
在“卖文救女”的故事裂变式地刷屏同时,各类“知情人士”纷纷站出来爆料:有人扒出罗尔曾在公号里称自己有三套房两辆车还有一家广告公司,不卖房,为何要打“卖文救女”苦情牌?有人截取疑似患儿主治医生的朋友圈消息,称目前罗尔女儿的医疗费报销比例高,目前他自己仅花了数万元,尚不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更有人将矛头直指罗尔与“小铜人”,指责他们以“转发就捐款”的捆绑方式,“利用公众的善意来进行商业营销”。11 月 30 日中午,罗尔在和记者通话时,声音有些颤抖:“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会退钱给他们。”
此事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网友意见以 11 月 30 日为节点,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极分化趋势。11 月 30 日前,从罗尔的微信公众号《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的热门评论截图可见,大量的网友表示支持罗尔,对于他文章刻画的感动,真挚的祝福,甚至还有个别网友因为打赏无门,求罗尔开通腾讯公益或者其他渠道筹款,罗尔作为好父亲的形象深入人心。11 月 30 日之后,网友舆论发生翻天覆地的逆转,负面舆论声势浩荡,从罗尔的为人到他作为一个父亲利用女儿来营销炒作,网友抨击言语激烈,社会舆论纷纷指责罗尔作为一个骗子在事情一开始就隐瞒自己殷实的家底,其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呼吁司法机关介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

第二节 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生成与传播机制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媒介技术的快速革新,为新媒体平台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异常肥沃的土壤,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媒介生态,形成了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的媒介环境。在当前这种复杂而又多元的媒介生态下,各式各类的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良莠不齐,竞争激烈。同时,传统媒体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以求获得生存之地。新兴媒体方兴未艾,传统媒体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共生共存的局面使当前的媒介环境更加深不可测。而微博却因其独特的气质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目前国内最为火热的新媒体平台之一。
作为 Web2.0 时代的产物,微博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广场。微博平台呈现出传者多元化、信息内容多样化、表现形式和传播符号综合化、受众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等特性。再者,由于微博所具备的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的双重属性,可以使某一事件和信息可以得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同时,网民还可以在其中较为自由地发表观点和意见,表达情绪,提出诉求。这样的媒介特性就使得在微博中发生的舆情事件,往往是信息和观点、意见的相互整合,形成较为复杂的舆论局面。由此,在微博中引发的舆论浪潮,其形成机制相较于传统媒体多有不同之处,但我们通过长时期、多案例的舆情监测也可以看出在微博平台发生的舆情事件能够呈现出较为一致、可预测的规律。目前,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舆论的形成经历的六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和长尾期。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一普遍观点来探讨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传播机制。

..........................
第三章 微博“正能量谣言”舆论的形成因素................................. 40
第一节 微博“正能量谣言”产生的传者因素........................40
一 传者的利益诉求导致微博“正能量谣言”的产生.........................40
二 传者媒介素养的缺乏助推了微博“正能量谣言”的传播......................41
第四章 微博“正能量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49
第一节 微博“正能量谣言”的危害..............................49
一 微博“正能量谣言”生命周期较长,增加了网络辟谣的难度................................49
二 利用“正能量谣言”策划炒作,谋取非法利益....................50

第四章 微博“正能量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第一节 微博“正能量谣言”的危害
一 微博“正能量谣言”生命周期较长,增加了网络辟谣的难度
从宏观上来看,微博“正能量谣言”的生命周期是较为短暂的,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经历从发酵到爆发再到蔓延和反复期。但是和普通的微博谣言相比,它的生命周期却又较长,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议题看似符合社会主旋律,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具备很强的迷惑性和反复性。
微博用户数量庞大,用户准入门槛较低,发布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微博上的用户和信息都是多元和庞杂的。 微博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存在多个中心,每个中心辐射下的用户又是另一个新的信息传播中心, 多中心多节点的传播方式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也延长了微博正能量谣言的生命周期,即使其中某个节点被阻塞或者切断也并不影响谣言传播的平息和扩散。 同时微博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在多中心多节点的传播模式下谣言的扩散和传播能够以分秒来衡量。互联网通常是谣言的发源地,微博更是谣言产生和散播的温室和加速器。 微博谣言一旦出现,其生命周期相对较长,这就增加了网络辟谣的难度, 即使是正能量谣言,在微博中开始散播和扩散后不能够及时得到澄清。
我们熟悉的关于哈弗大学的校训在互联网上流传已久,在微博上会经常看到这些内容, 甚至一些经过官方认证的微博用户也会发布或者转发所谓的哈弗校训。事实上哈弗大学曾在其官网上表示,这些校训并不真实,在哈弗墙上看不见传说中的校训,并称传说的校训都是伪造的。 其实这些校训的内容传播的信息都是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激励青年们不要浪费时间,要多去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的事情。 微博用户发布和转发这些内容的目的也绝非心存恶意,他们有些并不知道这些校训是假的,也是想借用这些内容来鼓励身边的青年们。 但是由于微博多中心多节点传播模式的存在,这些正能量谣言无法及时被澄清,依旧不断地传播和扩散。
.........................

结语
谣言,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直活跃在社会舆论场中,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谣言也随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谣言的形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以及影响力都在与日俱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在治理谣言方面相继出台各项法律与规定,近年来,政府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取得不少成效。微博“正能量谣言”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网络谣言的特殊谣言形式,它的议题具有特定性,多是弘扬社会主旋律,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在内容上,微博“正能量谣言”则打着“正能量”的幌子,迎合受众的期待,表面积极向上、富有正义、善意、希望和乐观的精神品质、能促使人不断进取,调动人们积极情绪的动力与精神,
实则是一种含有目的性传播的虚假信息。
那么,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生成都需要什么土壤呢?首先是内因环节,根据“谣言(R)≈事件的重要性(I)*事件的模糊性(A)/公众的批判力(C)”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微博“正能量谣言”内容自身具备一定的模糊性,同时它具备一定的重要性,迎合了受众的心理期待,那些表面看上去“正能量”的煽动性文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公众批判力的作用。在外因方面,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个体心理的演变都对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生成起着重要作用。
在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演变规律方面,笔者结合 2016 年年底具有代表性的“罗一笑案件”,探讨了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传播要经历的“舆论潜伏期”“舆论爆发期”“舆论蔓延期”“舆论缓和期”和“舆论反复期”等几个环节。微博“正能量谣言”的“舆论反复期”是此类谣言类型的一个特色,它自身具备复制性和反复周期性,如“XXX 准考证丢失”、“XXX 被去世”等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