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儿童的新闻媒介使用研究——基于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236 论文编号:sb2018042010581520855 日期:2018-05-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选定 6 家贵州省的儿童福利机构为调研地点,以 6 家机构的部分在院养育儿童为调研对象,进行了实地调查。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客观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福利院儿童日常的媒介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了福利院儿童的社会化困境;总结出福利院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考察了福利院儿童在与媒介互动中,机构工作人员的把控角色;并从盲目模仿,媒介依赖,对暴力、亲情的态度等方面思考了媒介对福利院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问题,最后就这些问题从福利机构、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第一章 福利院儿童的社会化困境

第一节 社会化困境分析
在儿童习得社会文化,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中,他们一边学着适应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一边也被这些社会规范重新塑造。儿童要进行社会化,离不开自身的智力、语言、思维等生物条件;同样,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相比于正常的院外儿童,福利院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存有特殊的困境。
一、家庭方面
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下进行的。家庭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它帮助人们在大千世界中找到他们的位置,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安全与退隐之所。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发源地,为儿童提供着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和最初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维、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福利院儿童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原生家庭缺失,被集中供养在儿童福利机构。这导致福利院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困境:
(一)社会化的源头消失
源头的消失带来的是福利院儿童家庭观念的缺失。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位,儿童的社会化源头起于家庭。受家庭中父母、亲人等影响,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以及生活技能等,也渐渐对世界有了最初的认知。例如:儿童待人接物是否有礼貌?是否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些最基础的社会化要素与儿童所处家庭在宗教、阶层等方面的社会特征、家庭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有关,也与他们最初所处的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有关。而对福利院儿童来说,家庭的缺失,最初的社会化源头被客观切断,基本生活技能欠缺,最基本的社会化技能、素养得不到培养,这也是不少福利院儿童被刻板地贴上“没教养”标签的主要原因。毕竟,为有源头活水来,才得那渠清如许,家庭在儿童的整个社会化过程奠定着基础,源头消失了,根基也就不稳。
.....................

第二节 媒介是福利院儿童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大众媒介通过对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媒介内容的传播,让儿童对社会所传递的价值规范、社会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一定程度上,媒介所传播的内容为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提供了参照。尤其在媒介越发发展的今天,媒介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
一、媒介的特点
(一)现实环境的媒介再现
福利院儿童囿于精力有限、活动范围狭窄等原因,不能与所有的外部环境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自己不可接近的事务,福利院儿童只能求助于媒介,希望借媒介来延伸认知触角、感知世界。虽然媒介所再现的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存有差别,但这些媒介再现的场景足以对福利院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按照拉斯维尔、赖特、施拉姆等人关于媒介功能的相关理论,这种现实环境的媒介再现,对儿童社会地位的赋予、社会规范的传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正是这种现实环境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福利院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的社会化缺失。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非线性在场
媒介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能让受众知晓它的工具属性并进行使用,还能通过多样的媒介形式、丰富的媒介内容、跨时空的代入来吸引受众,让其乐在其中,不断地重复使用。
首先,课外书、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网络等特点各异的大众媒介为福利院儿童提供了多形式的媒介接触选择,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对福利院儿童来说可谓唾手可得。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媒介,福利院儿童都能利用它们了解社会。其次,娱乐节目、新闻节目、生活服务节目、体育类节目等丰富的媒介内容充实了福利院儿童的媒介时间,福利院儿童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接受哪种媒介内容,可以选择能培养技能的生活技能类媒介内容,也可以选择新闻类内容来了解外部信息。最后,媒介天马行空的非线性再现,打破了时空界限,不管是古代的、当下的、还是未来的信息,都能通过一定的媒介内容得以呈现,比如观看宫廷剧,福利院儿童可以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而观看一些生存类纪录片,则可以让福利院儿童习得一些生活技能。总之,借助媒介,福利院儿童据此更好地了解社会。
........................

第二章 福利院儿童的媒介使用现状

第一节 福利院儿童的媒介接触现状
本研究遵循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依据福利院儿童的年龄大小,划定了 6~8岁、9~11 岁、12~14 岁三个年龄阶段,随机进行抽样。在综合考虑了贵州省福利院儿童年龄结构比例、可实际可操作性、样本可接近性等多方因素,原计划发放问卷 200 份,其中 6~8 岁和 9~11 岁分别发放 70 份,12~14 岁发放 60 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 191 份,各年龄段分别回收问卷 76、73 和 42 份,问卷有效率 95.5%。

在问卷的前三部分分别从“媒介接触”、“媒介内容选择”、“媒介内容评价”三方面对福利院儿童的媒介使用问题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他们在媒介使用的相关数据,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福利院儿童群体的媒介使用情况。
......................

第二节 福利院内谁在把控媒介?——家庭把控缺失下的集体把控
与正常儿童相比,福利院儿童的媒介接触环境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因为媒介资源在福利院是稀缺的。在这种背景下,媒介资源是如何分配的,有着较强的讨论价值。
一、院内工作人员拥有绝对的媒介把控权
(一)福利院工作人员掌控着福利院儿童的媒介接近与媒介知晓
从宏观方面看,院内的教师(有些福利机构针对特殊儿童配有特教)与行政人员决定着福利院儿童可以接触到哪些媒介。具体表现在:他们很大程度上掌握着福利院儿童能接触到的媒介种类。福利院要订购哪些杂志、报纸,采购哪些课外书,是否添置电视以及是否开放电脑房等问题都归这些工作人员决策,可以说,他们把控着福利院儿童媒介接触的第一道屏障。85.34%的福利院儿童都表示自己所读报刊、杂志为福利院统一订阅。有 79.06%的福利院儿童将福利院选作收看电视的常用地点。倘若福利院工作人员不订阅、不添置电视机,福利院儿童读报纸、看电视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中观层面,院内的保育员、护工们决定了福利院儿童的媒介接触频度。具体表现在他们照料福利院儿童日常生活起居时对媒介的使用把控。试想下,下午放学后,一群孩子回到宿舍,能不能看电视?看多久的电视?能不能听收音机?吃饭的时候,食堂里电视机的开关能不能打开?一方面,这些都由保育员和护工们说了算,另一方面这些“媒介资源”也成为了他们和福利院儿童相处、博弈的工具。例如,有些保育员在整理卫生时,有时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会这样告诉他们“打扫完卫生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谁先把中药喝了可以优先选择新到的漫画书”。
......................
第三章 媒介对福利院儿童社会化的影响.........................33
第一节 媒介对福利院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33
一、媒介为福利院儿童的道德社会化提供参照.....................33
二、媒介暴力内容对不同年龄福利院儿童的不同影响...............34
第四章 福利院儿童使用媒介进行社会化的反思和建议......................41
第一节 福利院儿童使用媒介时存在的问题................ 41
一、福利院儿童所接触媒介的种类和内容失衡...................41
二、福利院儿童在媒介使用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41

第四章 福利院儿童使用媒介进行社会化的反思和建议

第一节 福利院儿童使用媒介时存在的问题
一、福利院儿童所接触媒介的种类和内容失衡
(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缺失,造成福利院儿童“苹果世代”的缺席。
在当下福利院儿童的媒介使用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缺失,福利院儿童能接触到互联网的机会很少。
首先,不能说新媒介就一定会比传统媒介更有价值,也不承认必须要抛弃传统媒介,拥抱新媒介。麦克·卢汉告诫过我们“媒介即讯息”:一种新媒介的价值不在它传播的信息内容,而在于它的工具性质、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引起的社会变革。而对儿童媒介使用研究的一大魅力也在于:儿童当下的媒介习惯往往能反应今后的主流发展趋势。
张海波则将 2000 年以后出生,生活在以“苹果”为代表的新媒介产品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下的一代人,称为“苹果世代”。指出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苹果”一代除了是打网游、碎片化的一代,同样也是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在线成长的一代。试想一下,当从没怎么上过网的福利院儿童进入社会,看到身边人用手机和互联网在线交易、在线解决生活问题时,他会发现自己不但被“父母”抛弃过一次,还被“时代”和“互联网”也抛弃了一次。
(二)过分追求感官享受,所接触的媒介内容失衡。
福利院儿童,往往由于自身控制力与辨别力不强等原因,会花费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这其中,电视俨然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广泛、使用最频繁、钟爱度最高的媒介,相反,对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介的接触较少。而在电视媒介的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接触内容单一、过分娱乐化等问题,看电视等于娱乐、放松,致使福利院儿童的媒介接触内容都严重失衡。
..........................

结语
也许,真的该重新审视媒介在福利院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研究福利院儿童媒介使用这一问题,并非是想要夸大媒介在福利院儿童生活中的作用,只是不想看到因为机构工作人员对媒介认识的不足而忽视媒介对福利院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毕竟在那些媒介环境接触良好的儿童那里,媒介俨然成为了他们成长的基本工具、生活的基本环境以及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了影响儿童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媒介是台“现实制造机”。透过媒介,福利院儿童既想要逃离不如意的“现实世界”,又想探索未知、充满期待的“现实社会”。在一次次进进、出出媒介,反复抽离又反复入局的互动下,福利院儿童渐渐对陌生的社会和世界有了自己的感知。
媒介还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福利院儿童利用媒介获取了必要的信息知识、娱乐资源、社交资源和文化资源,促进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对赖以生存的社会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获得了“正能量”。而另一方面,媒介在影响福利院儿童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模仿暴力、媒介依赖等现象层出不穷。面对媒介的双重属性,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了摆在福利机构面前的重要问题。
利用好媒介的工具属性,能助力福利院儿童更好地完成时社会化,帮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对福利院儿童来讲,媒介的本质说到底是工具,这种工具属性体现在:媒介作为联系受众和社会的纽带,是福利院儿童和现实社会产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利用好媒介这种工具,既可以弥补福利院儿童的原生缺憾,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也可以通过持续和长期的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反观,如若不能利用好媒介,而是掉进了“媒介旋涡”,过多地受到媒介的负面影响,就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