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心房颤动家系携带NEXN和JPH2基因突变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5855 论文编号:sb2022062019262148572 日期:2022-06-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临床医学论文,笔者认为建立小鼠 NEXN 和 JPH2 基因模型,明确 NEXN 基因 c.919C>A(p.P307T)和 JPH2 基因 c.1088G>A(p.R363H)与房颤的相关性,确定突变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分析该基因导致房颤的具体生物学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历 时 17 个月,从 2019 年 09 月到 2021 年 1 月。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 111 人,其中先证者及其家系三代 成员 10 人(男性 7 人,女性 3 人),健康组共 101 人(男性 60 人,女性 41 人)。健 康组入选标准 :来自于河南省人民医 院健康体检者 ,其中 1 例为先证者妻子。健康组与 该家系成员无血缘关系,排除 AF 及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甲亢等其他疾病。所有研究 对象均抽取静 脉血 5ml,放入抗凝管中,置于-80℃冰箱保存 。本研究通过河 南省人民医院 伦理委员会授 权,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研究 对象同意。
...........................
1.2 材料
1.2.1 主要试剂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

.......................
2 结果
2.1
通过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存在 NEXN 基因杂合变异 c.919C>A(p.P307T) 和 JPH2 基因杂合变异 c.1088G>A (p.R363H)(表 2-1)。

临床医学论文怎么写
临床医学论文怎么写

NEXN 基因杂合变异导致核苷酸编码的序列第 919 位碱基由 C 变为 A,导致编码的 307 位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为苏氨酸(p.P307T)(图 2-1)。JPH2 基因杂合变异导致核苷酸编码的序列第 1088 位碱基由 G 变为 A,导致编码的 363 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p.R363H)(图 2-2)。

临床医学论文怎么写
临床医学论文怎么写

.............................
2.2
利用 Swiss-Model 软件分析突变前后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图 2-3 和图 2-4)。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

对该家系除先证者外其余 9 位家庭成员及 101 例健康人员分别进行 NEXN 基因、JPH2 基因扫描发现,先证者家系有 4 例携带 NEXN 基因突变(I-1、II-2、II-7 和III-4),2 例携带 JPH2 基因突变(I-1、II-9), 其中先证者父亲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病变(表 2-2)。先证者妻子(II-4)及 100 例健康对照中未检测出 NEXN 基因c.919C>A(p.P307T)变异及 JPH2 基因 c.1088G>A(p.R363H)变异。
.........................
3 讨论.......................... 17
4 结论................................ 21
5 问题与展望......................... 23
3 讨论

心房颤动(AF)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律失常,影响着全世界约 3400 万人[18]。 房颤并发症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和猝死等,并造成重大经济负担[19]。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迅速增加,在 40 至 60 岁之间增加到 2.3%,在 65 岁以上增加到 5.9%[20]。除了年龄特征之外,房颤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有调查显示,亚洲人群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均低于北美或欧洲地区[21],此外房颤的发生还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但总体来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22]。尽管房颤的最初病程通常是阵发性的,但最终总是进展为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力衰竭。其最可怕的并发症是中风,65 岁以上患者的房颤占所有卒中的三分之一[23]。房颤通常与心脏病理有关,这些病理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但它也可以在没有先前心脏病理或者任何已知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出现[24],这类情况下的房颤通常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所有病例中,孤立性房颤大约占 2%-16%,孤立性房颤中有家族史者称为家族性房颤,家族性房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学疾病,一项针对 2243 名参与者的心脏研究表明,父母中至少有 1 名有房颤病史的患者,房颤患病的相对风险增加 85%[25]。连锁分析是用于研究关于单次遗传性房颤的重要方法,虽然在一个家族中发现的突变基因可能不存在于另一个家族或多基因性房颤患者中,但对于确定致病基因和调查该基因突变的功能显著有助于我们理解房颤的发病机制。对于房颤患者,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有许多局限性,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和显著的不良反应,以及房颤消融的复发和潜在并发症[26]。因此正确认识房颤发生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对于房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AF 分子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要领域:人类遗传学和离子通道及其调控亚基基因表达的改变。最新的一项研究[27]显示,至少 5%的房颤患者和 15%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都有阳性的家族史。冰岛的一项由 5000 多名心房颤动患者参与的对照研究中,发现心房颤动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 1.77 倍。自 1977 年 Brugada R 对房颤基因的研究开始,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房颤相关的基因,其中家族性房颤相关基因达 14 个,例KCNQ1 、KCNE2、KCNJ2、 KCNH2 等。
..........................
5 问题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发现该家系存在 NEXN 和 JPH2 基因变异,这种变异与患者家系成员发生心房颤动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目前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临床上关于 NEXN 和 JPH2 基因变异导致房颤的报道相对罕见,因此我们需进一步通过相关动物实验来证实此类基因变异与房颤的相关性及其导致房颤发生的具体机制。2、本研究是针对此家系进行的房颤基因筛查,因此广义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需要与其他房颤家系以及散发性房颤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展望:1、建立小鼠 NEXN 和 JPH2 基因模型,明确 NEXN 基因 c.919C>A(p.P307T)和 JPH2 基因 c.1088G>A(p.R363H)与房颤的相关性,确定突变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分析该基因导致房颤的具体生物学机制。2、建立至少三代小鼠家系遗传模型,利用连锁遗传分析明确该致病基因的遗传机制。3、搜集其它房颤家系及散发性房颤患者临床资料,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扫描相同基因突变位点,明确其是否存在相关致病基因位点突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