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基于W学院案例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677 论文编号:sb2019012819034324747 日期:2019-02-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笔者结合 W 民办高校案例,对 W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精准识别,运用 AHP 模糊评价法构建 W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系统地评价分析 W 学院财务风险状况。最后从政府和民办高校两个层面为提升安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安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一套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路径,为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内涵式发展提供有效的系统保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创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是我国民办教育的启蒙阶段。其后以“家学”“道馆”“书院”等形式相继出现。经历漫长的历史演进,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民办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快速成长。在建国初期,我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227 所,其中包含民办院校(含独立学院)共 89 所。在 1949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根据国情需要,将教会和其他民营具有私立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全部纳为国有,并着力发展公办学校。此后几十余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基本处于空白,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民办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民办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从此翻开我国高等教育新篇章。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多,但主要还是针对于企业,研究私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文章并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受社会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宗教信仰,所有制体制的不同,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跨越,例如美国、英国他们的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已经较为完善,他们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基金会运作模式,学校办学的资金来源充足,学生学费收入仅占总收入的 20%~30%。由于国外民办高校在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方面资金雄厚。从而学校的资金需求也就不那么强烈,其办学成本自然很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因此相关文献数量也不是很多。
(一)资源配置方面
美国学者约翰·E·丘伯和泰力·M·默在《政治、市场与学校》中认为最有效的体制是遵照市场资源的配置方式。他们认为大力推行教育市场化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将自由市场理念植入美国教育体系,并推行私立学校的办校模式创新改革公立学校。美国 Richard  S.Ruoh  的研究认为公办高校和私立高校区别仅仅在于是否纳税,政府对于民办高校有着较为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民办的政策服务制度高于公办学校,为此他认为民办高校有着较强的外部环境支持,则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在关注学院内涵建设,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因此在美国民办高校比公办院校更具竞争力。另外,日本的民办教育在亚洲也处于领先地位,政府极为关注民办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学者西井泰彦认为政府对私立大学经费的投入和资助对日本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第一节理论基础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两位学者在 1990 年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文章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从此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树立了一定的地位。他们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解释是:“能够给一个组织或个人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整合与配置资源的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其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特有的,根植在企业内涵中,植入在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借助这个核心竞争力产生的能量,企业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提升。
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价值性。价值性不仅是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大小的尺度,同时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更是检测核心竞争力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根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符合市场的程度越高,竞争优势越明显,组织的价值越突出。
第二、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独一无二的,在与同行业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不可被模仿、不可被替代,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和创新,是企业经过多年不断学习、积累和创新中逐渐形成的,根植和依附于整个企业的灵魂。
第三、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具有溢出效应,是一种主流力量,即具有自我复制和延展的能力。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某一产品或服务领域具有竞争优势时,这种优势就可以积极运用于新的领域得以充分发挥,它使企业能够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开辟新的领域满足市场新的需求,能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多元化、持久化的发展。
第四、整合性。企业任何单一的一项资源都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对资源配置具有高效和有机的整合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经久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久性。经久性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易被其他行业复制、模仿,并能使企业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中发挥持久优势作用,为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注入生命力。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校
(一)民办高校的涵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有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活动”。  此条文为民办高校概念的界定提供依据,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是民办高校的创办主体,并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二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自投资人投入、学生学费、社会捐赠自负盈亏,而非国有财政资金支持。
(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不同 民办高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既具有公办高校一些特点,又具有企业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政策支持上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又具有企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主体、办学体制、筹资来源等都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
第三章 安徽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17
第一节  安徽省民办高校的现状.................... 17
一、安徽省民办高校的优势..................... 18
二、安徽省民办高校劣势....................... 19
第四章 基于 W 学院案例分析 ............................... 24
第一节   W 学院概况 .............................. 24
第二节   W 学院财务管理现状 ................. 25
第五章 提升安徽省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 48
第一节  基于政府层面的建议........................... 48
一、政府搭建平台  ,创新多元筹资机制.................. 48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 49

第五章  提升安徽省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第一节  基于政府层面提供的建议
一、政府搭建平台,创新多元筹资机制
如何突破安徽民办高校筹资难的困境,政府在民办高校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可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对民办高校一些导向性政策扶持,鼓励社会闲置资金进入到民办高校领域,拓宽民办高校筹资渠道。使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创新多元筹资机制。
(一)完善金融法规,保障筹资渠道的畅通
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是民办高校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然而受抵押难、审批复杂等因素影响,现行金融制度制约着民办高校获取筹资的途径。政府作为最为重要利益相关者,可通过健全政策法规来优化民办高校的筹资环境,创新教育筹融资机制,多途径吸纳资金进入民办高校具体建议如下:
1.《担保法》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民办高校作为特殊的一类机构,通过抵押房产获取资金的方式比较受限,政府可以通过完善以高校房产作为抵押的相关法律拓宽民办高校筹资渠道。另外,可以尝试推行教育信贷,这种方式风险较低,有利于银行的贷款种类呈现多元化,回收率相比企业较高,是一举多赢的方式,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同时降低了贷款风险。
2.推进民办高校证券融资
2016 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主体可以自主选择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方式,这为民办教育走向资本化道路打开了大门,目前市场上已经出了教育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如宏达学校、阳光学院等。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一步推进民办教育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法规。通过结构设计,以特定资产组合为支撑,发行一种可交易的教育证券。其次可以在资本市场发行类似国债性质的教育债券,由政府牵头发行,再转贷给民办高校。最后民办高校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在资本市场成立教育投资基金或者通过私募方式筹集资金。
.............................

结论
民办高校的投资,首要引入“规模经济”的概念,在追求办学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度扩张规模投资,通过调整投资论证分析,投资结构调整择优选择投资策略,并非一味追求扩大规模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但不会增加民办高校的边际效益,反而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后果。因此民办高校因依照相关法律,用发展的视角对投资项目做好立项论证和分析,坚持“稳中求进”投资原则,对项目存在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评价和衡量,确保投资项目决策的有效性。
(一)建立投资项目科学论证机制
民办高校在基础建设投入时,应结合未来适龄人数、专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方向等学院战略发展对基建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论证,确保项目质量,以有效资金运作作为保障,对项目工程实施进行控制监督。避免投资决策受一部分人的情感、爱好等人为因素做出的不合理投资行为。
(二)建立相匹配的财务监管机制
投资决策实施后,确保有相匹配的财务监管机制,明晰投资项目中相关管理人员的权与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跟进、监督、控制、调整项目运作突发的任何状况,对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偏离预期计划的,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规避财务管理层面的风险。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