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频繁和难以预测,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经营方式日趋复杂。国内外已出现多起大型内部控制失效事件,如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事件、2001 年的安然虚增利润 6 亿美元,隐瞒债务 24 亿美元、2002 年的 WorldCom 公司的财务造假、施乐公司虚增收入 14 亿美元、澳柯玛资金危机、银广厦虚增利润 7.7 亿元以及中航油破产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学术界、政府和股东意识到现行的内部控制手段和方法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改进和监管问题。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现于 1936 年,经过长期发展,内部控制理论已相对完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改进。2004 年 COSO 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它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加大了对企业风险的关注程度,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三个内部控制要素,它们是目标设定、事项识别以及风险应对。2008 年 5 月下旬五部委发布了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每年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向公众发布评价报告。2010 年 4月下旬,五部委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国家的角度细化了内部控制体系,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已全部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每年按照相关规定向公众公布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及内控审计报告。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截至 2004 年 12 月 31 日,A 股总股本共计 7149亿股,这其中非流通股有 4543 亿股,占比高达 64%,非流通股中又有 74%属于国有股份,这些占比达到 2/3 的非流通股导致了股权分置格局的形成,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经济改革带来了不利影响,如在收入分配上造成大股东与小股东的长期利益冲突,控制权僵化、市场监督调节机制效果不理想。甚至有学者认为股权分置问题是放置在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 “路障”,阻碍着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2005 年 9 月初,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
正式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可以帮助上市公司打破僵化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理念,引入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更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与更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选取 832 家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 2012-2016 年相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量化研究对象,建立模型并做了三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视角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从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维持合理资本结构和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本文从学校图书馆、知网等平台上收集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等有关研究文献,通过整理收集的文献,总结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为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样本的选取奠定了基础。
(2)数据收集法
本文主要从国泰安数据库、巨潮信息网中收集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 2012年至 2016 年的部分财务与非财务数据,运用 Excel 剔除部分样本后,对剩余数据进行整理,为实证研究奠定数据基础。
(3)实证研究法
以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建立模型,借助 SPSS22.0 对选取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别对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本文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骆良彬(2008)创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来度量内部控制水平,首先将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成包含三个级别的指标体系,利用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加入专家打分确定指标隶属度并对权重进行修正,进而计算内部控制水平,使得内部控制水平度量模型完成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模糊映射,创新了内部控制度量模型。
Jokipii(2008)认为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所以能够借助企业各个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间接量化内部控制水平,并以此实现横纵向对比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选取 832 家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 2012-2016 年相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量化研究对象,建立模型并做了三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视角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从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维持合理资本结构和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本文从学校图书馆、知网等平台上收集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等有关研究文献,通过整理收集的文献,总结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为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样本的选取奠定了基础。
(2)数据收集法
本文主要从国泰安数据库、巨潮信息网中收集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 2012年至 2016 年的部分财务与非财务数据,运用 Excel 剔除部分样本后,对剩余数据进行整理,为实证研究奠定数据基础。
(3)实证研究法
以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建立模型,借助 SPSS22.0 对选取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别对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本文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Michael Ramos(2004)创建了一个坐标体系用来衡量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他以内部控制目标作为横轴,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纵轴,使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展现的更加客观形象。
林钟高,郑军(2007)等学者以 2005 年之前上市的 300 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取反映若干反映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相关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并将其按重要性程度分为三层,对这三层给予不同的权重,从第一层至第三次的权重分别为 5、3、2,计算内部控制有效性。Michael Ramos(2004)创建了一个坐标体系用来衡量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他以内部控制目标作为横轴,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纵轴,使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展现的更加客观形象。
骆良彬(2008)创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来度量内部控制水平,首先将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成包含三个级别的指标体系,利用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加入专家打分确定指标隶属度并对权重进行修正,进而计算内部控制水平,使得内部控制水平度量模型完成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模糊映射,创新了内部控制度量模型。
Jokipii(2008)认为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所以能够借助企业各个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间接量化内部控制水平,并以此实现横纵向对比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王海林(2009)着眼于内部控制的运行过程,创建了相关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命名为 IC-CMM 模型,该模型将内部控制能力分为 4 个等级,即:初始级、管理级、定义级和优化级。
杨洁(2011)以戴明环为视角创新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内部控制目标,第二级包括四个指标,分别是计划、执行、考核和改进,第三级为众多具体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反映,随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量化内部控制水平,建立包含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
2.2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
Whisenant(2003)在研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样本时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影响企业股价的高低,内部控制越完善,企业股价越高,即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股价正相关。
Beneish et al.(2006)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水平与其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剔除外部因素后显示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公司,其权益成本相对比较低,进而公司绩效比较高。
林钟高(2007)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依据,创建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回归分析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和公司经营业绩同向变化,即二者正相关。他建议公司应通过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进而提升经营业绩,并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便使内部控制水平保持最优化。
Henry(2008)通过研究高管薪酬激励、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绩效发行,对高管采取薪酬激励措施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更高,进而公司绩效越好。
张双鹏(2011)选取 2008 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基于权变理论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他认为增强内部控制体系与所处环境的匹配程度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黄小琳(2017)选取 2008—2014 年主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分行业进行研究,她认为在其选取的样本中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均显著正相关,但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
第 3 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4
3.1 概念界定 ....................... 14
3.1.1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 ................. 14
3.1.2企业绩效的界定 .................... 14
第 4 章 实证研究 ....................... 22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22
4.1.1 数据来源 ........................... 22
4.1.2 样本选择 .............. 22
第 5 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 .............. 35
5.1 研究结论 ......................... 35
5.1.1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 35
5.1.2 股权集中度越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 ...................... 35
第 4 章 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阅读巨潮信息网中的企业年报和相关公告并进行整理获取,运用 Excel 与 SPSS22 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4.1.2 样本选择

.........................
第 5 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 832 家企业 2012-2016 年 15808 项数据作为样本,在总结相关文献以及理论的前提下,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度,随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股权视角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
5.1.1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杨洁(2011)以戴明环为视角创新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内部控制目标,第二级包括四个指标,分别是计划、执行、考核和改进,第三级为众多具体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反映,随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量化内部控制水平,建立包含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
2.2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
Whisenant(2003)在研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样本时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影响企业股价的高低,内部控制越完善,企业股价越高,即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股价正相关。
Beneish et al.(2006)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水平与其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剔除外部因素后显示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公司,其权益成本相对比较低,进而公司绩效比较高。
林钟高(2007)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依据,创建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回归分析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和公司经营业绩同向变化,即二者正相关。他建议公司应通过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进而提升经营业绩,并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便使内部控制水平保持最优化。
Henry(2008)通过研究高管薪酬激励、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绩效发行,对高管采取薪酬激励措施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更高,进而公司绩效越好。
张双鹏(2011)选取 2008 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基于权变理论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他认为增强内部控制体系与所处环境的匹配程度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黄小琳(2017)选取 2008—2014 年主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分行业进行研究,她认为在其选取的样本中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均显著正相关,但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
第 3 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4
3.1 概念界定 ....................... 14
3.1.1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 ................. 14
3.1.2企业绩效的界定 .................... 14
第 4 章 实证研究 ....................... 22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22
4.1.1 数据来源 ........................... 22
4.1.2 样本选择 .............. 22
第 5 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 .............. 35
5.1 研究结论 ......................... 35
5.1.1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 35
5.1.2 股权集中度越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 ...................... 35
第 4 章 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阅读巨潮信息网中的企业年报和相关公告并进行整理获取,运用 Excel 与 SPSS22 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4.1.2 样本选择

.........................
第 5 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 832 家企业 2012-2016 年 15808 项数据作为样本,在总结相关文献以及理论的前提下,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度,随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股权视角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
5.1.1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是指内部控制越有效,企业绩效越好,与假设 1 一致。从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中可以发现,我国中小板以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值为 0.430028,小于 0.5,表明其内部控制仍需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减少公司损失。另外,以前学者的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越有效,企业越有意愿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可以对外传递积极信号,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使得企业融资成本能够减少,企业绩效得以提升。
5.1.2 股权集中度越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
内部控制有效性和股权集中度的交互项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表明股权集中度越低,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与假设 2 一致。股权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形成一股独大的现象,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操纵内部控制制度朝对自己有力的方向发展,使得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降低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了企业绩效增长。与此同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下降会使对外披露的内控信息质量和数量下降,对外传递消极的信号,影响公司形象,增加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