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有着密切联系,预算是控制的重要依据,控制是执行预算的手段,它们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一
1.绪论
1. 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理论
财务预警研究在中西方来讲都是处在一个前沿性和探索性的研究阶段,所以财务预警系统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的理论高楼,得以企业预警理论、周期波动理论、风险价值理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为基础。因此有必要研究这些理论,这是对财务数据的监测、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和能够行之有效应对的强有力基石。
(1) 企业预警理论
企业预警理论是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策略震撼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企业诊断理论。前两个理论的思路和主要观点极为相像,两者只是在研究领域上有所不同,震撼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经营策略在遭受强烈冲击时应怎样应变,而危机管理则是研究企业危机发生后,在保护企业生存能力或减少破坏损失方面采取什么对策的问题。它们的考察点都是处于危机形势下的企业,没有对危机同正常形势下的企业,没有对企业的经营失败和经营策略失误的成因背景、发展演化过程及预警机制等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的机理性研究。逆境管理理论虽然把企业逆境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并研究企业逆境的客观发生规律及同企业顺境的转化关系,但它并没有进行警源的寻找、警兆的设置和警度的判别等一系列的预警基本工作。企业诊断理论虽然涉及了警兆和警源等基本问题,但它的研究是企业外部专业咨询人员如何提高企业疑难问题和实际缺点的诊断能力学说,它难以被企业人员自觉学习并接受,也难以应对在所有企业组织内部去构造自我诊断的系统功能。这一理论对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巨大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很多基本定义,即为:警义、警情、警源、警兆、警度、警素等[13]。可以确定,“警”即为企业盈利额小于零或者持续降低,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与健康企业相关状况相异,“警情”即为与行业平均状况相异的劣势处境。“警源”即为造成警情发生的本质原因,“警兆”指警情的先导指标,是预警的信号系统。“警度”警情的程度。“警素”指够成警情的指标是什么。而预警就是提前报警,预先报告经济运行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警情。财务预警系统是企业预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警系统包括许多子系统,如营销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和财务子系统等。如果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那么,财务预警子系统就是企业预警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
(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是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上个世纪末在西方盛行起来的一种有创新理念的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引起我国企业管理者的关注。该理论是关注各行业企业的发展状态来确定其处在的成长阶段,及其在这个阶段的各方面本质特点。企业如同有生命的生物一样由出生到死亡,由弱小到发展壮大,又从壮大到衰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这一理论的中心观点,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孕育期、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13]。初始的萌芽,发展至结尾的革新或者遭遇财务困境组成了单个企业的生命阶段。企业能否可持续经营和发展问题就在于革新成功与失败;如果困境没有得到有效的应对,便会伤害到企业的生命力,结果就是导致其破产。所以,顺利的发展和无法继续经营是企业处在每个生命成长阶段可能面临的两个处境。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就是针对企业现有状态,分析其所处何种生命成长阶段,再结合这一阶段企业的特征,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研究如何有效的应对,从而逐渐形成体系,应用于其他处在同样环境、同一生命成长阶段的企业,并且在内生动力推进下的企业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发现企业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并且这一系统的成功构建要充分考虑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结论。任何企业想要做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扩大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不是昙花一现的企业,就必须得到足够的磨砺,从中得到升华,能够真正面对风险并积极的应对[13]。
二、我国医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平均增速达到 20.4%,连续 3 年超过 20%,是世界范围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07 年我国医药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呈现出工业生产继续增长、商业购销增势平稳、效益水平有所改善的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年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 6,338.22 亿元,同比增长 25.45%;实现销售收入 6,392.6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4.90%;实现利润总额 629.99 亿元,同比增长 55.56%,增幅较上年提高了 46.98 个百分点。
(二)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中有其自己的特征
首先,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形成规模优势的企业数量有限,并且其业务规模与跨国医药巨头 400 至 500 亿美元的业绩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目前,在医药工业领域,全国有超过 5,700 家药品制造企业,超过 10,000 条生产线,总体产能平均利用率不足 50%。在医药商业领域,前的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相对落后,集中度较低。2007 年,全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 19.21%,远低于美国96%和日本 79%的水平,过度的竞争致使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利润率较低,很多中小商业企业处于生存边缘,不断增加的运营成本压力迫使他们寻求合作伙伴。2006 年,医药行业的亏损企业达到 1,368 家,累计亏损额 44.63 亿元。
其次,医药研发能力薄弱成为约束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目前,我国仅有一半左右的大中型医药企业设置研究机构,许多医药生产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 2%,相对于跨国医药企业占销售额 15%以上的研发投入来说有差距显著。在我国的医药工业产业中,以普药为主导的化学药约占 69%,生物药约占 7%,中药约占24%。中药市场以传统中药为主,现代中药和品牌中药分别约占35%和15%。而在我国生产的 800 多种化学药中,超过 97%为仿制药,几乎全部先进制药技术都来自于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研发投入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医药科研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升级,国内药品市场的高端领域被跨国医药公司的产品所占据。
最后,国家在医药行业的政策与措施已经发挥作用,大型医药企业占 据优势地位。目前,国家针对医药行业出台的政策已经对行业现状产生了影响。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认证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政策上扶持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GMP 强制认证使 1,340 家企业在 2004 年全部停产,约占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GSP的认证使 1,400 家批发企业、11,600 家零售企业被淘汰出局。GMP、GSP 等认证提高了行业的整体运作水平,淘汰了一些条件较差、工艺落后的中小企业,提高了行业的集中度,促进了产业升级。此外,国家整顿与规范医药购销领域的市场秩序,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使运作不规范的小企业加速出局。规范、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有助于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促进国内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占据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的兼并收购等行业整合机会。
三、财务风险预警案例分析................. 33-40
(一) 公司概况 .................33
(二) 现金流量预警 .................33-34
1. 选取财务数据 .................33-34
2. 计算财务指标................. 34
3. 判断警度 .................34
(三) 财务业绩预警 .................34-36
1. 选取并计算财务指标................. 34-35
2. 计算综合功效系数得分................. 35-36
3. 判断警度 .................36
(四) 线性模型预警 .................36-37
1. 计算选中财务比率................. 36
2. 计算得分................. 36
3. 判断警度................. 36-37
(五) 成长能力预警................. 37-38
1. 计算选中财务比率................. 37
2. 判断公司的成长周期阶段 .................37-38
3. 判断警度................. 38
(六) 预警结果及有效性检验 .................38
(七) 解决建议................. 38-40
结论
目前有关医改法规和实施措施极大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医药行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风险,潜在风险得不到发现和重视将严重影响这类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即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医药企业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初衷。本文结论归纳如下:
第一,医药行业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包括现金流量预警系统.、财务业绩预警系统、线性模型预警系统、成长能力预警系统。
第二,关于财务风险综合系统中的预警警限的设置,分别采用了系统化法、功效系数法、多元线性回归法、趋势分析法。
最后,构建了综合的财务预警应用系统,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王武勤.企业外部市场财务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建设探讨[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8 年 09 期 .
[2]荆心,刘兴云.财务分析学北京[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0.100—117.
[3]格里森.财务风险管理[M]; 宋炳颖,王建南译.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12 .24—54.
[4]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0 .207—254.
[5]李秉成,吴杰,柏东海.财务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9.124—140.
[6] (美)卡伦.A.霍契 (Karen.A.horeher) 孙庆红译.财务风险管理最佳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179—201.
[7]靳启天,靳超.怎样理解和运用财务数据[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8.10.79—90.
[8]杜晓光.企业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6.8.116—124.
[9]卢娟,方洁.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法制与社会, 2008( 25) :17 — 18.
[10]王竹玲.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8(7):15 — 16.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二
1.引言
1.1选题动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由来己久,硕士论文范文令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无比困扰。中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却也深感棘手。可以说从会计产生那天起它就-直存在着,如影随形,层出不穷。近年来,多个世界知名企业财务舞弊案的曝光,使美国股市数万亿美元人间蒸发,整个世界资本市场被笼罩在浓厚的财务舞弊阴影之下。而金融危机的来袭,更是使财务舞弊之风愈演愈烈,势不可挡。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这过程中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从早期的银广夏、琼民源和郑百文案件到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甚至是近期“扬名-时”的黄光裕-案,都让人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持保留态度。上市公司舞弊仿佛成了家常便饭。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各种体制、法律的不完善为企业舞弊打开了方便的机会之门;整个社会诚信度的下降及职业操守的缺失也使舞弊者找到自我说服的借口。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危害不言而喻,它既损害了投资者这个单独个体的切身利益,也破坏了整个证券市场存在的最起码的原则,使证券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消失殆尽,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当前会计界和金融界都把相当-部分精力投入在财务舞弊行为的有效防治上。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治理的路程是艰巨而漫长的。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通过对财务舞弊三角理论各因素及治理对策的研究,不仅能丰富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能为问题的切实解决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推动我国证券市场良性发展。预防财务舞弊的发生,就应当从诱致财务舞弊发生的各种因素入手,消除和缓解这三方面因素,减少和消灭舞弊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遏制财务舞弊行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在许多方面既存在理论上的堡垒也有实践上的障碍,还需要进-步的研究。
1.2研究内容
本文以规范分析、案例分析为主,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图表等方法,探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是案例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实践所依托的制度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价值取向都有其独特性,中外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产生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其个性差别。通过对舞弊案例的分析,探寻舞弊三因素的具体体现,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二是比较分析。比较的目的是为了鉴别和择优,通过比较中国和国外公司舞弊三因素影响的差异,分析异同,更好地提出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的防治财务舞弊的方法。
2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理论基础
2.1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所指的财务舞弊的概念,以及它与常见的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失真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
2.1.1财务舞弊的内涵
(1) 舞弊的定义
舞弊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背景的人对舞弊都有不同的理解。生活中我们说的舞弊都是以法律角度为出发点。它通常指用欺骗的方式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包括了-诈骗、挪用、盗窃等等。但在审计界,舞弊所定义的行为范围就小得多。SAS.No.99对舞弊的定义如下:舞弊是-个宽泛的法律概念,审计人员不必对-个公司是否存在舞弊做出法律意义上的判定,而应关注是否存在舞弊行为,使公司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我国最新宙计准则第1141号对舞弊的定义基本与其-致,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和错误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故意的,后者是无意的。综上所述,舞弊是个宽泛的法律概念,包括所有人们能够想到的通过虚报以牟取利益的方法,统称为非诚信的行为。
(2) 财务舞弊内涵的界定
美国在对财务舞弊进行研究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多种财务舞弊的定义,但财务舞弊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Treadway委员会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是描述性的,认为“是-种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还是漏列,其结果是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AICPA(1977)对财务舞弊的定义为:公司或企业故意错报和遗漏重大事项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即进行欺诈性的财务报告,又称“管理当局欺诈”或“管理当局舞弊”。根据不同机构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总结创门的共同点:①舞弊形成的性质:出于某种目的的故意行为,区别于无意的虚假陈述;②舞弊导致的后果:信启、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本文对财务舞弊的研究基于AICPA对财务舞弊内涵的界定,即公司或企业故意错报和遗漏重大事项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这-行为超越了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其结果便是带来虚假的财务报告。
2.1.2相关概念辨析
上文虽对财务舞弊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在外延上仍有待于进-步明确,即通过与财务舞弊相关概念,包括会计信息失真、盈余管理和错误等概念的辨析予以确定。由于财务舞弊、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在词面上具有相似性,在事实上具有关联性,在学术领域具有-定的混淆性,因此本文在研究时有必要把三者的关系界定清楚。
3 典型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23-37
3.1 萨蒂扬公司案例分析................ 23-30
3.1.1 背景简介 ................23-24
3.1.2 舞弊三因素分析 ................24-28
3.1.3 其他情况简析 ................28
3.1.4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8-30
3.2 鲁北化工案例分析 ................................30-37
3.2.1 背景简介 ................30-31
3.2.2 舞弊三因素分析................ 31-34
3.2.3 其他情况分析................ 34-35
3.2.4 给我们的启示 ................................35-37
4 金融危机对舞弊三要素的影响 ................37-40
4.1 经济危机使舞弊三角中的压力要素增大 ................37
4.2 经济危机使舞弊三角中的机会要素凸显 ................37-38
4.3 经济危机使舞弊三角中的合理化要................ 38-40
5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治对策 ................40-49
5.1 针对消除舞弊动机提出的对策................ 40-41
5.2 针对减少舞弊机会提出的对策................ 41-45
5.2.1 公司治理层面................ 41-44
5.2.2 社会监督层面................ 44
5.2.3 政府监督层面 ................44-45
5.3 针对消除舞弊借口提出的对策................ 45-49
5.3.1 个人道德层面................ 45-46
5.3.2 企业文化层面 ................46-49
结论
考虑到舞弊三角要素的相互作用,社会诚信水平的下降使得公司反财务舞弊的前景更趋于艰难。诚实水平的下降导致舞弊更易于合理化至可接受水平,因此机会和压力对舞弊产生的影响减少。所以我们更应该集中精力在消除舞弊借口的层面上。诚信是-种道德价值标准,它处于道德体系的最上端。诚信的缺乏,直接使动机和机会偏向舞弊。但是舞弊者会找到各种借口说服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忠诚性得以维持把自己的舞弊行为想象成自己和他人都可以接受的行为。
文化与道德之间是-个相互作用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的道德表现,反过来也影响着员工个人的品质。它往往以无形的力量充满企业的每个角落,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员工和企业的整体发展。建设企业文化就在于构建-种共同的价值观,它决定了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取向,为员工提供了判断是非的标尺和调节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导向体系。事实证明,个人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个缓慢的过程的。它的形成有-个不易察觉的过程(即社会公认价值观通过个人日常生活中无形的查看、模仿等行为,无形地植入社会个体)。因此工作在企业环境中的个体,其价值观必然在-定程度上受到企业价值观的引导,把企业价值观慢慢地变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议,在企业内部树立诚实、正直的价值观,对财务舞弊的防范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本身始终以-种潜在的方式默默地影响着企业。企业反舞弊的首要任务就是创建积极的企业文化,倡导诚实、正直的企业精神,提倡廉洁的作风,有效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淑芳.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5-45.
[2]陈亚平、赵刚.浅议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内部控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3-124
[3]邓华明.用舞弊三角理论透析帕玛拉特事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0):66-68-
[4]李爽、吴溪.舞弊检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238
[5]李庆雪.经济危机对企业财务舞弊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8):105-106
[6]雷又生、耿广猛、王秋红.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4):83-86.
[7]卢青.鲁北化工连续六年滑坡的轨迹[N].证券时报,2007-11-5.
[8]马贤明、郑朝晖.会计谜局.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34-59.
[9]马妍,金融危机下的财务舞弊及对完善我国企业内控机制的启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4):44-46.
[l0]秦江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6):69-74.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三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1.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了企业风险评估
我国财政部等五部门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本规范》被赞誉为“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它既吸收了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念,又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内控的现实环境要求;既对我国企业建立内控制度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又为千差万别的企业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基本规范》提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项。《基本规范》单辟一章,就风险评估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规定,这说明人们己经意识到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我国企业风险评估有章可循,有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管理方式,而风险评估又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以此来确定降低和管理此类风险的依据。市场经济从微观角度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单位置身于风险之中,越是开放发达的市场经济,其中蕴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风险己经成为企业关注和管理的焦点。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资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对于企业各类风险如何辩识、衡量,是考虑企业经营者经营能力的一个尺码。因此,有效的、理性的运用评估这一工具,也是帮助企业经营者提高经营能力的手段之一。
1.1.3财务风险评估是企业整体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
企业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既有财务风险,又有非财务风险。但无论哪种风险,最终都要表现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最显著、最综合的反映形式。只有做好财务风险评估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财务风险是企业最为常见的一种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部分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步由资产经营为主转变为资本经营为主,率先进入财务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进入财务导向型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财务风险广泛地存在于企业的融资、投资、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的全部理财活动中,并且对企业实现其财务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往往是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焦点。一个财务健康的企业在市场上就会拥有较好的信誉,而一个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则缺乏吸引力,致使投资者、债权人转移投资,令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直至破产。从企业财务风险转化为财务损失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企业财务风险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才产生了财物损失。“金融大鳄”索罗斯有句名言,“没有风险就不能称之为事业,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地方有风险,给自己留有出路与活路。”因此,及早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找出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隐患,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才能回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更好地防范企业整体风险。
2财务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2.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风险评估的相关规定
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的风险评估,《基本规范》对其做了明确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对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以便了解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提出企业发展的安全需求,选取最优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风险评估的程序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应对。
2.1.1设定目标
《基本规范》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首要的就是要设定目标。目标是有层次的,一般而言,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战略目标由企业的理念及其所追求的价值所决定。具体目标大致可以分为: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
2.1.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发现风险源和认识风险因素的过程。首先要找出各种风险及其存在之处,发现潜在风险隐患,充分了解和认识造成风险的原因和过程,使企业能明确面对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防患于未然。《基本规范》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2.1.3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判断、排序的过程,是风险应对的主要依据。((基本规范》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29-46
3.1 研究对象设计................. 29-30
3.1.1 财务危机公司的界定................. 29
3.1.2 行业的确定 .................29-30
3.2 财务风险识别模型的建立................. 30-41
3.3 财务风险识别模型的检验................. 41-44
3.4 小结 .................44-46
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 46-52
4.1 筹资风险控制................. 46-48
4.2 投资风险控制 .................48-49
4.2.1 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 .................48-49
4.2.2 注重投资组合................. 49
4.2.3 建立投资业务追踪分析制度................. 49
4.3 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49-51
4.3.1 采取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 49-50
4.3.2 选取适当的股利支付方式 .................50
4.3.3 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50-51
4.4 财务风险综合控制 .................51-52
结论
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企业关注的焦点重新转移到财务管理上来,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之前,我国企业由于没有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很多企业管理者财务风险评估意识淡薄,潜在财务风险频发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风险评估的规定为依据,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先进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估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设计。
首先,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对风险评估的理论进行梳理,接着对财务风险的本质进行探讨,将财务风险界定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同时,对财务风险的成因、财务风险识别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财务风险识别的实证分析作为重要章节,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为例,利用制造业2003年至2009年首次被ST的上市公司及与之相同年度资产规模相近的非ST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了21个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构造出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模型。将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等四个财务指标代入识别模型计算,根据计算的P值可以初步判断企业三年后是否会被sT。同时,文章指出由于Logistic回归模型在识别企业财务风险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其他各行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构造适合本行业的财务风险识别模型。
本文分别就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收益分配活动,分别提出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筹资风险的控制策略包括预测资金需求量、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筹资成本、选择适当的筹资策略、追求增量筹资的同时兼顾存量筹资等。投资风险的控制策略包括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注重投资组合、建立投资业务追踪分析制度等。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策略包括采取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选取适当的股利支付方式、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等。最后,文章提出由于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收益分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对财务风险要进行综合控制。
参考文献
[1] Beaver,W.H., Financial Ratio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Journal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6,71-102
[2] Edward I Altman.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Bankruptcy. Joumal of Finance1968,23(4):589-609.
[3] Altman, Haldeman and Narayanan (1977), “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 the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 1,No.1,pp,29-54.
[4] Deakin,E.B.(1972), “A Diseriminant Analysis of Predietors of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eh vol.9,pp.167-179.
[5] Marc Blum.Failing Company Discriminant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4,(Spring).
[6] Ohlson,Ungrbled earnings and dividends:An analysis and extension of the Beaver, Lambortand Morse valuation model.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x,July l989,109-116.
[7] Lane,W.R.,Looney,S.W.,and Wansley,J.W.,An Application of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Model to BankFailure,Joum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0, 1986,511-531.
[8] Platt,H.D.and Platt,M.B., “Development of a Class of Stable Predictive Variable the Case ofBankruptcy Prediction”, Joum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990,Vol.17,31-49.
[9] Modom,Rsharda.A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J].Neural Networks,1990,(2):163-165.
[10] Koh,H.and S.Tan(1999), “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going concernstatus,Accounting an Business Research 21,211-216.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四
1.证券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1.1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形势
随着营业部新设代写论文审批条件的进一步放宽,证监会出台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以及“分类监管、扶优汰劣”监管思路的贯彻执行,我国证券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竞争形势日益严峻。证券公司在新一轮金融企业集团重组以及国际金融资本逐步渗入的形势下,加之证券行业监管日趋严格,目前证券营业部新设审批条件进一步放宽,我国证券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证券公司面临空前的压力。证券行业的竞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将集中于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上;二是虽然证券公司抵抗风险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但是公司之间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争夺市场的交战才刚刚开始;三是证券公司的竞争将导致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将出现强者越强的状况;四是随着证券行业的逐步开放,国内的证券公司的发展将受到来自国外同行的威胁。
二是监管要求不断提高。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代表的国际监管框架得以推广,使得证券监管机构不断提升监管要求、加大监管力度,要求证券公司持续规范业务,提高自身的风险监控能力。同时,在经过新一轮的综合整治之后,证券公司的高风险业务得到了有效的规范;证券公司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使得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得到很大改善。证券业监督管理机构也通过建立包括经纪业务第三方存管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为整个证券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是证券业务创新加快。随着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开和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加速,新的业务品种和业务模式不断涌现,证券市场的金融创新和业务变化速度也将日益加快,证券行业各项业务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各项业务的组成结构将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以资产管理业务以及其他创新类业务的不断涌现为代表的创新业务的出现,将为证券公司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各项传统业务的发展将因为创新业务的涌现,在收入规模上得到提升,并且在收入结构上得到改善。
1.2证券公司高速发展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营业部新设审批的启动和新设条件的进一步放宽,使得证券营业部的数量迅速增加,证券公司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证券公司高速发展过程中,同业竞争日益加剧、业务变化和创新速度加快、监管标准更加严格,所有这些都对公司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证券公司采用低成本扩张模式。新设营业部不能简单地重复和照搬已有旧营业部的配置,必须在满足最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在经营场所选择、人员设置和技术设施配备方面压缩成本,同时还需要寻求管理变革,在不影响管理效果的情况下更加节约成本,从而实现同业低成本竞争。
其次,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日趋严格的监管标准,要求证券公司财务管理必须顺应监管要求建立以挣资本为核心的财务观。证券监管机构建立净资本风险控制指标的用途主要在于,一是通过净资本的绝对值大小,衡量证券公司是否具有从事特定业务的资格,将净资本量的大小与证券公司所能开展的业务进行直接挂钩;二是通过证券公司净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控制,让证券公司不能只关心业务发展不关心客户资产的安全,必须在开展业务的同时注重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充分保障客户资产的完全。因此,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必须时刻关注公司净资本变化,尤其在净资本规模处于申请业务资格的临界区间时,要从财务的角度对影响净资本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前预警或提出业务发展建议。
再次,业务变化和创新速度加快对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的飞速发展要求财务管理相应地从会计核算型向经营决策型转变,财务管理必须要摆脱传统的“记账式”财务,转向更加关注公司战略发展,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执行伙伴;飞速发展的业务要求有更快“速度”的财务管理与之相适应。更快“速度”的财务管理意味着会计处理速度大幅提高,报表出具时间大大缩短,会计基础工作尽可能分解到业务部门,以便释放更多的时间用于可直接支持战略决策的增值分析,让证券公司具备快速调整业务策略、追踪优质客户的能力。
2.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新趋势探析
2.1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优缺点分析
财务管理体制是对财权、财责、财利的确认和划分的一种基本制度。财务管理体制是规范企业财务权限分割、财务责任划分和利益分配关系确定的基本制度,是正确处理企业各层次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定,对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做了原则性和方向胜的规定。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存在于企业整体管理框架内,为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的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及组织分工等项要素的有机结合,主要涉及总分机构之间重大财务决策权限的划分,包括融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管理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等,是公司财务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定义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安排,确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方向。财务管理模式是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主要涉及重大财务决策权限的划分。
财务管理体制是全面的制度安排,财务管理模式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财务管理体制指导和制约着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财务管理模式即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划分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权责利”关系的一种制度,’由于单个经济实体“权责利”关系非常简单,不存在集权与分权之说,因此对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属多个独立核算经济实体的企业集团。根据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或总分机构间财权配置的不同,理论上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财权”主要集中在公司总部,由总部对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资金的划拨由总部集中规划,资金的使用由总部统一调度。“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公司“财权”高度集中,重大的财务管理决策权限均集中于公司总部,分支机构不享有财务决策权,或即使有决策权也权有很少的一部分。
3.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4-33
3.1 财务共享服务的优势和作用 ....................24-26
3.2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局限性 ....................26-27
3.3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局限性的规避与突.................... 27-29
3.4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载体....................29-33
4. 证券公司高速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33-45
4.1 证券公司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行性分析.................... 33-35
4.2 证券公司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35-45
5. 金融业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践启迪.................... 45-54
5.1 N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案例.................... 45-50
5.2 B证券公司实施财务共享服务....................50-52
5.3 案例总结.................... 52-54
结论
1、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B证券公司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经营范围最宽、网点分布最广的证券公司,非常注重公司发展战略。2005年公司着眼长期发展,实施了资源的区域性整合战略,该战略的实施目的主要是控制成本,提高公司风险控制能力,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恰恰是顺应这一战略的重要措施。
2、学习借鉴先进的实践经验,走自己的路。B证券公司为建设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曾先后组织项目团队骨干前往国内外多家企业集团实地考察,学习借鉴了惠普等成功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公司的先进实施经验。但因为B证券公司组织机构庞大,营业部数量众多,虽然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简单照搬注定会“水土不服”,最后公司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财务共享服务之路。
3、充分考虑富余人员安置。B证券公司始终将如何安置精简掉的财务工作人员作为改革的重要工作,在改革之前就做出周密的安排,为精简下来的财务人员提供大量的竞聘岗位,保证每人都有上岗工作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布赖恩.伯杰伦:《共享服务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瑞君:《财务管理信息化》,中信出版社,2008
3.陈虎,董皓:《财务共享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安德鲁.克里斯,马丁.费伊,郭蓓译:《服务共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陈虎:《论会计信息化与网上报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石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浅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7.王明亮:“以‘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财务管理升级”,《新理财》,2006年5月
8.潘兹:“财务共享服务:分散变集中,释放证券业管理创新能量”,《金融时报》,2007年4月
9.卜海涛:“财务共享:跨国公司的集体冲动”,《中国财经报》,2008年第2期
10.陈虎,“未来之路—财务共享服务”,《财务与会计》,2008年第7期年第13期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五
1. 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越来越迅速地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竞争优势,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利用其各种资源优势,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不断拓展业务规模与领域、扩展经营地域,以期成为中国同行业领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但在经营规模扩张为首要目标的思维方式背后,财务管理并未得到应得的重视,导致施工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落后严重,总体存在着以下问题:理财观念落后,风险价值观念缺失;财务控制方式落后,财务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活动难以展开,现金流量管理缺乏战略思维,内部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内部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等为了加强财务控制的战略导向性,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经营活动的协同性,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做好风险防范,本文试图以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为主题,研究财务集中控制在我国施工企业集团中的运用,结合研究现状找出财务集中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构建一个财务集中控制体系。
1. 2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本文的研究思路:从理论与概念解析入手,通过对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再通过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方面的对策建议。基本框架如图1.1所示
1. 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理论分析从基本概念入手;重点分析国有控股、财务控制和财务集中控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在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研究中,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Z企业集团的实务案例,得到对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的基本思考,从而为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1. 4研究现状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资本市场的放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建筑施工企业越做越大,多以企业集团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眼前,对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研究也就开始了。目前对财务集中控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财务集中控制的模式及方法,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内部审计制度;也有研究者从财务队伍统一调度方面来实施财务集中控制,随着网络的发展,财务集中控制的研究也与网络、信息化连接在一起。对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研究较为深入的内容包含非常广泛,涉及了企业集团的组织机构、生产经营、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审计管理和财务管理,从各业务口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希金斯在《财务管理分析》一书中提出,加强集中化财务控制,应按照以资产经营为纽带,以成本管理为核心,以资产管理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尺度的财务管理工作思路,建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科学化和集中化?。王爱群、王洪欢在2009年第28卷的《工业技术经济》杂志上发表的题为“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研究——以中国移动为例” 一文中,对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问题,利用实地考查的研究方法归纳了中国移动财务集中控制的内容,并对中国移动的财务集中控制方案设计提出了意见。
2.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的基本理论
2.1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的基本概念
国有控股企业是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占较高比例,并且由国家实际控制的企业。包括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和国有相对控股企业。国有绝对控股企业是指国家资本比例大于50% (不能包括50%)的企业,包含未经改制的国有企业。国有相对控股企业是指国家资本比例不足50%,但相对高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例的企业(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份,但根据协议规定,由国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协议控制)。对于企业由三方合资,其中两家为国有企业,国家资本之和超过50%的,在填报"国有经济控股"时,国家资本不能按两家之和来计算,而应按企业的实际控股或控制情况来填报。
2. 1.2财务控制的基本概念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的过程,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现代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理财的目标以及它所反映的企业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厘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实现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财务控制将服务于企业的理财目标。
3. 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面.................. 21-24
3.1 施工企业集团管理层对财务控制.................. 21-22
3.2 施工企业集团资金难以集中.................. 22
3.3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22-23
3.4 盲目扩张,导致资金严重不足 ..................23-24
4. 案例分析—Z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 24-40
4.1 Z企业集团基本情况.................. 24-25
4.2 Z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25-26
4.2.1 Z企业集团选择的财务控制模式.................. 25-26
4.2.2 Z企业集团选择财务控制模式的理由.................. 26
4.3 Z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基本内容.................. 26-37
4.3.1 财务集中控制的依据.................. 26-27
4.3.2 财务集中控制的对象.................. 27-29
4.3.3 财务集中控制的手段.................. 29-32
4.3.4 财务集中控制的保障.................. 32-37
4.4 对Z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工作的评价.................. 37-40
5. 构建国有控股施工企.................. 40-48
5.1 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 40
5.2 构建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 40-41
5.3 构建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 41-42
5.3.1 系统性原则.................. 41
5.3.2 重要性原则.................. 41
5.3.3 激励性原则 ..................41-42
5.3.4 成本—效益性原则.................. 42
5.4 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体系的基.................. 42-46
5.4.1 财务部门控制.................. 42-45
5.4.2 审计部门控制.................. 45-46
5.4.3 监事会控制.................. 46
5.5 构建国有控股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46-48
结论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在国有控制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体系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所有的业务流程、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实施的。企业集团最终釆取什么样的财务集中控制方式,与面对的人有很大关系,面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财务集中控制方式,而且在决定财务集中控制方式后,也须注意对人的管理。企业集团对人员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财务集中控制体系在施工企业集团的控制效果,体系的建立要充分发挥人员的主动性,要培养管理人员对企业集团的归属感。
企业集团进行集权管理、实行财务集中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权力,这对他们的积极性会有一定影响,不利于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因此,在构建施工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体系时,必须注意保护和发挥分支机构及子公司负责人的积极性,釆取将薪酬计划与执行财务集中控制结果挂钩等各种措施,调动其积极性。
国有控制施工企业集团多数成立时间较长,“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长久存在,在该体系建立时,必须充分考虑该因素,在体系建立时多一些实质性控制要求,少一些空话套话,切勿将财务集中控制体系弄成了一个理论型的体系,最终出现劳民伤财而一无所获的局面。体系的建立应具有操作性,并结合员工个人评价和绩效考核,以企业集团和员工个人共赢为目标。
参考文献
1.爱斯华斯达摩德伦著《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百度百科,财务集中控制,
3.百度百科,国有控股企业,
4.百度百科,代理成本,
5.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黄娟,《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刘菁,《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8.李进峰,《建筑企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
9.卢家仪,蒋冀著《财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已不能将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劳动安全、社会公益等问题置之度外,企业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1997 年 l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就提出的“全球协议”,之后英国保险协会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纲领“全球性苏利文原则”以及跨国企业基本条款等都奠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基础。近年来,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受到关注,很多国家政府及企业组织纷纷制定了针对社会责任活动的企业报告准则或模式,大型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更发生了从义务到战略的重大转变,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未来市场组织对企业的一个重要要求。深交所于 2006 年 9 月制定并发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指出:上市公司应该按照指引的要求制定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及实施计划,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规范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2005 年开始国家电网、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大型企业就陆续发布其《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所做的努力。截至2011年 6 月,已经有 500 多家 A 股上市公司发布了各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反映了企业对社会责任问题的逐渐重视。总理在 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突出表现是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就业难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急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由此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应该越来越重视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发生了多起企业社会责任丑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三鹿毒奶粉事件,对企业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波及到整个中国奶制品业,其产品大量销毁、滞销,近四个月企业的负债就已达 17.62亿元,资不抵债,为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不得不进一步举债,事件发生半年后企业就进行了破产清算。丰田刹车门事件中,全球召回故障车达 800万辆,股价一周内累计下跌 15%,市值缩水达 250 亿美元并被信用评级机构置于负面观察名单上,对企业信用产生不良影响。紫金矿业污染门事件,不但其直接责任子公司紫金山铜矿湿法厂被迫停产,股票价值大幅缩水,还要面临政府的严厉处罚和整顿期间环保设备的补救性投入,给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整个事件对企业品牌的影响更是无法用数字来估计。今年,双汇“瘦肉精”猪肉事件也使其产品大面积下架数月,失去了消费者的长期信任。这些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或危机,不论从产品销售、资金周转以及投资、融资环境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值得我们的重视与研究。企业风险管理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阶段,财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进一步贯彻全面管理的思想,将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融入对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中,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则成为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衡量标准。
1.1.2 研究意义
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研究,学术界普遍没有一个定论。我国资本市场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企业自主披露社会责任意识匮乏、披露不全面,使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也为促进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增添了障碍。目前,国外学者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不少成果。我国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较少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关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后的绩效回报。对财务风险的评价和预警研究建立了很多经典的模型,很少考虑到企业对外部的影响是否会影响到其风险的变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对财务风险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国学者已开始的研究也多是一些规范性的论述,缺乏实证检验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的研究,促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对社会责任重视并在财务风险的评价预警中辅助社会责任指标进行界定,以改进财务风险评价机制,同时也为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寻找有力的证据。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而对本文的研究结构做出了初步安排。紧接着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分析部分,通过该部分,为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风险影响作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然后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随后是论文的实证部分,该部分首先根据研究目的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通过模型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风险指标相关关系,把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加入对财务风险辅助判定中。最后得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根据企业理论发展的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为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为基础的阶段。早在 1923 年 Oliver•Sheldon[1]就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道德因素的产物,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或公司经营者应该承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Howard Bowen[2]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研究的创始者,他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给出了商人的社会责任的定义:“商人具有按照社会期望的目标和价值观,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的义务”。我国学者也较早地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高巍(1994)[3]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追逐利润,谋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刘俊海(1999)[4]则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应该只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惟一存在的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加除股东利益以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2002)[5]认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理应承担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同时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这些定义都从企业的所有者的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延伸或附属。
第3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风险关系..................... 24-33
3.1 相关基础理论 ..................24-27
3.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25
3.1.2 企业社会契约理论 ..................25-26
3.1.3 信号传递理论 ..................26-27
3.1.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7
3.2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风.................. 27-32
3.3 本章小结 ..................32-33
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风险影响.................. 33-40
4.1 实证研究指标设计.................. 33-37
4.1.1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33-34
4.1.2 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指标设计.................. 34-37
4.1.3 控制变量.................. 37
4.2 研究假设.................. 37-38
4.3 模型构建 ..................38
4.4 数据来源.................. 38-40
第5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风险影响.................. 40-46
5.1 实证结果分析.................. 40-44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0-41
5.1.2 相关性分析.................. 41-42
5.1.3 回归分析.................. 42-44
5.2 对 Z 计分模型的改进.................. 44-46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降低,同时将社会责任指标辅助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判别,也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
(1)数据样本量本文的研究数据仅选取了 2009-2010 两年沪深两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且信息比较全面的 466 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因前些年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较少,并有某些公司未进行连续发布,使整体样本从数量到时间跨度上都存在着较大不足,样本量不够充分。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而增强,应进一步进行连续深入地研究验证。
(2)指标选择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及披露起步较晚,披露的报告信息多以文字描述为主数据较少,即使有数据也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完整的评价体系,数据的实用性不强,不便于进行大量数据的对比研究。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社会公益及环境保护两个社会责任指标使用哑变量来替代,使得指标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社会责任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引入更多更好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
(3)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影响Z 计分模型虽然是多元变量预警模型的主流,但与逻辑模型相比其适用范围和判别预测精度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原有指标可能出现不适应,使模型判定精度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数据期限较短对辅助改进模型的精准度仍可能有一定偏差,本人也会进一步进行追踪研究并希望今后学者可以建议更多精确的相对财务风险判定预警模型。
参考文献
[1]Oliver.Sheldon.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London Isaac pitman&SonsLtd,1923:12-20
[2]Bowen .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NewYork:Harper,1953:31
[3]高巍.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改革,1994.3(5):3-5.
[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1999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8-33.
[6]Carroll 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5):497-50
[7] Brummer.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1991(4):42-50
[8]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加[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8-50.
[9]喻国明.CSR 的舆论评判[J].国际公关,2009(9):88
[10]Folger,Nurt,F.A not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toek valuation[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1975(18).155-159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七
1导论
1.1研究背景
证券市场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代写论文信息市场,信息披露的真实、及时、准确和完整是整个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然而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行为就一直存在着,这种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不仅侵蚀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个人利益。根据上交所、深交所公告:截止到2010年1月22日,我国共有307家上市公司出现信息披露违规,受到上交所、深交所的公开谴责。根据证监会网站的监管信息公开目录,截止到2010年4月13日,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的公司家数有354家,而受到行政处罚的公司中大都包括信息披露违规这一违规行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通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来了解公司各种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以便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有重要的信息依据。而进行真实、全面、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要求的法定义务。我国证监会历来就非常重视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和监管工作,也把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最有力武器,并把信息披露监管作为监管上市公司的中心环节。
然而由于信息披露存在非对称性,这样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往往就会利用内部控制优势操纵公司财务信息,随意对财务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向投资者传递虚假的盈利信号,蒙蔽广大投资者从而达到自身获利的目的。虽然我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对信息披露制度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仍然屡禁不止,这些公司严重地违反了市场的诚信准则。这不仅会给中小投资者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也容易造成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丧失,从而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是指上市公司在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违反了信息披露制度,在编制公开报告和对外信息披露时,存在着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隐瞒信息、推迟披露等违反信息披露要求的不恰当行为。因此,如何预警与监管这种违规行为成为现代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试图研究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财务特征,得出公司财务特征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时更容易发生信息披露违规。根据归纳出的信息违规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使得信息使用者在某些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出现本文归纳总结出来的财务特征时多加注意,重点关注,投资时须更加提高谨慎。此外,根据归纳总结的违规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以期为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供依据,为投资者投资提供更真实、可靠、及时的信息,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能够建立信息披露的预警机制,加强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促进证券市场高效运营,最终能够更好的维护整个证券金融市场的稳定,使我国证券金融市场更加成熟完善,使其充分发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2研究思路
首先进行信息披露违规的国内外文献回顾,指出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问题的现状,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违规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公布出来的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的一系列财务特征,总结出违规公司的总体特征,为以后的监管和处罚提供依据。
1.3研究方法
拟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规范研究,进而归纳总结出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财务特征。数据来源:从国泰安信息技术公司所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系列研究大型数据库”(CSMAR)的《中国上市公司违规处理研究数据库》的2001-2007年信息披露违规的深交所上市公司中随机选取样本。
1.4特色创新
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形成特色,实现创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财务特征,以期为监管部门提供加强监督的依据,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文献综述
关于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问题历来就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研究信息披露问题。目前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文献比较多,但具体研究违规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的文献还比较少。本章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综述有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问题。国外文献主要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及其市场反应角度加以综述;国内文献主要从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本身公司治理特征、主体特征、财务特征及所受到的处罚方面加以综述。
2.1国内文献综述
2.1.1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
毛志荣(2002)以1993年至2001年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违规公司的治理特征、财务特征,也分析了违规公司受处罚后的效果,并且采用了事件研究法分析受处罚后股票价格的反应,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即公司被处罚的公开性越高、力度越大,则市场对处罚份的反应就越强烈。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在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后受到处罚的反映大小与监管机构对其的处罚公开性及力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据此提出了解决违规行为的措施,包括处罚机制的完善、处罚应公开透明、处罚力度应加大、公司治理结构应完善等,以达到遏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发生。罗培新等(2005)以1993年至2004年12月31日被处罚的上市公司研究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文献综述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屡禁不止,这是因为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不大,没有威慑力,不能震慑住那些想要通过信息披露违规来获取收益的公司,惩罚措施效果不明显,就难以遏制住违规公司再犯的动机。文章也提出一些改善建议,例如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建设等。
陈国进、赵向琴、林辉(2005)选取了2001年1月l日到2003年12月31日3年期间被沪深交所两大交易所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司在违规受处罚后,证券市场(投资者)对次处罚事件的反应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监管机构对违规的上市公司的处罚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反而是在上市公司遭受处罚后投资者受到了损失。也就是说监管机构本意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处罚违规的上市公司,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投资者利益没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点是以前的研究者没有注意的方面。另外研究结果还发现: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难时,就会加大信息披露违规的可能性。伍利娜、高强(2002)对1999、2000年间我国证券市场对中国证监会以及沪深交易所处罚公告的反应的研究中,采用了超额收益法。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处罚公告在公告日前后具有明显的正反应。研究还得出违规公司受处罚的原因不同,市场对其处罚的反应也不同。上市公司若是因为信息披露违规受到监管机构处罚时,在处罚公告后证券市场对公告的反应显著为正;上市公司若是由于资金方面违规而受到处罚,那么处罚公告日后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3 信息披露与公司财务特征..................... 23-31
3.1 信息披露制度背景介绍..................... 23-26
3.2 信息披露内容介绍..................... 26-27
3.3 信息披露方面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27-31
3.3.1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27-28
3.3.2 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 28-29
3.3.3 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29-30
3.3.4 信息披露不真实..................... 30-31
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状况分析..................... 31-38
4.1 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界定..................... 31-33
4.1.1 对违规主体的界定 .....................31-32
4.1.2 对违规内容的界定..................... 32
4.1.3 对处罚主体和处罚依据的界定..................... 32-33
4.2 违规信息披露的报告类型 .....................33-34
4.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年度分布..................... 34-35
4.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类型 .....................35-36
4.5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违规手段 .....................36-37
4.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违规性质..................... 37-38
5 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分析..................... 38-57
5.1 对财务特征的界定..................... 38-39
5.1.1 财务特征概念介绍..................... 38-39
5.1.2 信息披露违规与财务特征的关系 .....................39
5.2 抽取信息披露违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9-46
5.3 研究结论..................... 46-47
5.4 对信息披露违规状况的动因分析..................... 47-52
5.5 政策建议 .....................52-57
结论
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审计经验,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进行深入分析,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意见。规范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提高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由其独立出具上市公司真实准确的审计报告,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对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这对治理现阶段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完善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加大注册会计师违规成本,即注册会计师因串通舞弊或重大过失而未能发现上市公司重大会计信息造假,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性,也就可以很好地监督上市公司的对外信息披露。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司所公布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其职业道德的高低还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以及真实性,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方面。专业胜任能力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增强独立性两种措施来实现,职业道德方面又可以分为自省和外部监督两种。从专业能力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可有效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从行业准入上做起,严格实施会计从业资格制,所有会计从业人员均应具有从业资格且遵守会计从业职业准则规范。在从业过程中,加强对其监督管理,尤其是其独立性受到威胁时。会计从业人员肩负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司财务信息,且从事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很多的诱惑和舞弊压力,所以都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操守。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底线是否坚固直接影响着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昌、李志芬.2005.上市办司信息披露制研究.山东商业会计,1:30~33.
2蔡宁、梁丽珍.2003.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闭.财经理论与实践,6:80-84
3蔡志岳、吴世农.2006.基于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舞弊预警研究闭.管理科学,4:79-90.
4曹琼.2009.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理论分析.商业现代化,592:13~14.
5陈国进、赵向琴、林辉.2005.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闭.财经研究,8:48-57.
6陈国进等.2005.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财经研究.8.
7陈国进.2005.公司治理、声誉机制和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6.
8程林枫.2004.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违法违规现象及其法律监管.北方工业大学学报,4.
9丁红燕、孙燕芳、王军会.2006.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山东社会科学年,n.
10韩德宗、陈启欢.2002.证券欺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6).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预警最先应用于军事,它通过一系列预警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动向,并对这种动向可能带来的威胁程度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应对措施。预警以前只要广泛运用在军事预警、自然灾害的预测,而现在预警更广泛的运用在经济领域。预警在经济领域可以的应用主要是经济预警和非经济预警。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是经济预警的主要方面,而非经济预警主要指的是企业预警。企业预警从职能上可分为企业组织管理预警、企业财务预警、企业营销预警等等。而企业财务预警是企业预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竞争环境的加剧,企业要面对各种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风险或者采取控制的措施的程度不够,企业很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的困境中而导致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上市企业更为重要。2008 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我国大量企业由于发生财务危机而倒闭。所以在这个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企业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企业的财务问题越显的尤为重要,财务危机进一步升级,这威胁着我国企业的长久发展。在我国证券市场,每年都有几十家上市企业由于财务危机的影响而带上 ST 的帽子,这给整个企业的发展和给企业的投资者都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可以说财务危机能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因此,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到之前进行预测和控制,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作为具有独立资格的法人,必须有承担和解决企业的财务风险的能力,否则这些企业将难以生存下去,但企业如何对财务风险进行准确预测,以及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地重视和根本性解决。如何及时和准确的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己经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构建一套实用、灵敏、高效的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经营者、投资者及相关管理部门,研究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前做好预防风险的措施。特别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提前觉察到企业财务危机的信号,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财务危机或降低财务危机发生后带来的损失,就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全球经济化的迅速发展大背景下,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这使企业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会大大增加,当企业财务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财务危机,那么企业就会陷入严重的发展困境中。
2009 年 4 月 9 日,财政部在其颁布的《财政部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企业应注重发挥财务信息的预警作用,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本文对上市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企业财务预警是指企业利用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使用一些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分析来发现企业可能潜在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在企业财务危机发生之前发出预警,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潜在的风险或解决将要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或降低财务危机发生所带来的损失。财务预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现在,财务预警的研究仍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课题。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对财务危机,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够使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危机和及时化解危机。通过对上市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可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制造业在我国属于支柱性行业,具有业绩好、规模大、筹资能力较强等优势,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我国的上市企业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制造业上市企业。因此以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及时发现财务危机征兆,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国家经济基石的企业将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财务安全一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环境与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其不可准确预见性,再加上企业决策者素质水平的高低不同,使企业时刻面临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中。因此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和预测能及早发现企业的财务危机信号,准确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无论对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 2 章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文献综述
国外首先开启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先河,但早期的研究大多数是对财务危机进行定性分析,具有主观上的缺点。随着统计数学的发展,财务预警定量分析逐渐发展起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专家关于财务预警的重要成就进行文献综述,然后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说明各种财务危机模型模型的特点和不足。
2.1 单变量预警模型
20 世纪 30 年代,国外学者 Fitz Patrikc 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做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所以单变量企业破产预测模型是最早出现的,他以 19 家企业为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具有财务危机的企业的财务比率异于正常企业的财务比率,他认为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比率分析能够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对企业的破产起着预测作用。他的研究表明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比率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但是这种研究仅仅属于早期描述性分析。美国学者 Beaver 开创了用统计方法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先河。他在 1966选取美国 1954-1964 年间 79 家破产企业和 79 家成功企业为样本,选取 30 个财务比率采用均值比较、划分测试以及似然分析来进行分析研究。排除行业因素和企业资产规模因素,他的研究表明, “净现金流量负债比率”、“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三个财务比率对财务破产预测性比较强。单变量模型虽然简单易行,可以通过个别财务比率发现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大可能性。它但的缺点在于:其一,只关注个别指标的预测能力,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企业通过预测了解到这个指标,就会发生粉饰这个指标的情况,以表现出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其二,如果使用多个财务指标分别进行预测,这几个财务指标值的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导致企业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三,无论任何单个或多个财务比率,即便其综合预测能力再高,也无法充分和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第3章 企业财务预警的相关理论.................... 16-27
3.1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论依据.................. 16-17
3.1.1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16
3.1.2 企业逆境管理理论.................. 16
3.1.3 企业诊断理论 ..................16-17
3.1.4 风险管理理论 ..................17
3.2 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 17-18
3.3 企业财务危机的界定.................. 18-19
3.4 企业财务失败的界定.................. 19
3.5 企业财务预警的界定.................. 19
3.6 财务预警的基本程序.................. 19-23
3.7 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功能与意义.................. 23-26
3.8 选择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26-27
第4章 制造业上市企业财务预警模型构建 ..................27-40
4.1 样本选择.................. 27-29
4.1.1 选择标准.................. 27
4.1.2 上市企业对ST 和*ST 的相关规定 ..................27-28
4.1.3 选取指标的结果.................. 28-29
4.2 模型指标的构建.................. 29-33
4.2.1 选取财务指标遵循的原则.................. 29-30
4.2.2 选择的具体指标.................. 30-33
4.3 制造业上市企业财务预警模型构建.................. 33-40
第5章 结论.................. 40-42
5.1 结论.................. 40
5.2 局限性 ..................40
5.3 展望 ..................40-42
结论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8年和2009年的4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ST上市企业T-3年财务数据资料,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总结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将因子分析与Logistic回归结合使用,因为因子分析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指标的信息,并能够达到降维的目的。并且在因子分析得基础上以因子得分为数据样本建立的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克服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使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上市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2)通过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出对制造业企业财务风险影响较大的主因子指标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的运营能力,当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资产的运营情况越良好,企业越不可能发生财务危机,通过分析结果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根据企业的情况制定有效措施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l]PaulJ.Fitzpatrick. A Comparison of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October,November,and December,1932.
[2]William H.Beaver.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TheAccounting Review,1968.
[3]Edward1.Altman ,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1968
[4]Altman E,Haldeman R,Narayann P. 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77.
[5]J.Ohlson.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Bankruptc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
[6]Flagg,Giroux,Wiggins. Predicting corporate bankruptcy using failingfirms.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1.
[7]Coats and Fant. Recognizing financial distress Patterns using a neuralNetwork tool[j].financial management,1993.
[8]Jones,Hensher. Predicting Firm Financial Distress: A Mixed Logit Model.Accounting Review,1995.
[9]周首华,杨济华,王平: 《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 分数模式》,《会计研究》1996 年第 8 期。
[10]陈静: 《上市企业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 年第 4 期。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的代写论文金融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其健康发展联系着国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的保障。商业银行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风险性与生俱来。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改革、股份制,多年的治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建国以后,我国成立了的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既行使货币发行和金融管理等中央银行的职能,又从事商业银行的业务,如:信贷、储蓄、结算、外汇等。80 年代以前银行资源高度集中化,金融效率和安全无从谈起,整个银行承载着所有国家财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拉开帷幕,银行业不例外,我国的银行业进入到拆分市场的时期。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专门从事农村金融业务;中国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经营全国的基建和拨放贷业务;中国银行业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专门经营与外汇和外贸相关的银行业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工商业迅速发展,1984 年中国工商银行也组建成立,专门对国有工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至此中国人民银行只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实现了金融风险的分散。之后,我国还先后成立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等一批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同期大批非银行金融机构涌现,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等。
我国银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成熟,我国银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2009 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 3 家,大型商业银行 5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12 家,城市商业银行 143 家,城市信用社11 家,农村商业银行 43 家,农村合作银行 196 家,农村信用社 3,056 家,邮政储蓄银行 1 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4 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 37 家,信托公司 58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91 家,金融租赁公司 12 家,货币经纪公司 3 家,汽车金融公司 10 家,村镇银行 148 家,贷款公司 8 家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 16 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 3,857 家,营业网点 19.3 万个,从业人员 284.5万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经济也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发展国际业务,在跨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包括国外复杂的金融环境和世界各国强大的竞争。在如此复杂并且将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因而商业银行也越来越重视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2007 年的次贷危机引发 2008 年金融海啸,我国虽然很幸运的避过了此次金融危机的毁灭性危害,但是随着未来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也会不断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以及风险控制方面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尤其财务风险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际银行业相对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建立一套成熟并且适合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在现在复杂的国际金融经济大背景下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比较严重,有一套适合的体系来分析财务数据并且能够合理控制财务风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财务风险贯穿银行运作的整个过程,全面风险管理(ERM)就是从企业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和控制风险,是国际银行风险管理最先进的方法。而且从 2004 年 9月《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颁布以来,商业银行作为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企业也率先将 ERM 引入自身的经营中,但是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 ERM 系统还不成熟,有些正在筹备和完善中。
1.2 文献综述
1.2.1 银行风险综合评价的综述
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国外的商业银行起步较早,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也较国内更为完善。国外的研究学者已经对银行的风险进行过几十年的研究,也形成了多种财务风险研究方法。其中,国际上通行的“骆驼评价指标体系(CAMEL Rating System)”是银行风险分析的典型代表。骆驼评价方法从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状况(Earnings)、资产流动性(Liquidity)五个方面对银行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这五个方面体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另外也有人将市场风险敏感性(Sensitivity)引入骆驼分析方法,成为 CAMELS 分析法。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而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中“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方法,1928 年,亚历山大•沃尔出版的《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他选择 7 个财务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自有资金周转率以及固定资产周转率,分别给定各指标的比重得出总评分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戴维科尔(1972)将这一思想引入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它将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结合起来,层层分解、逐步深入,将各项基础指标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进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 2 章 基于 ERM 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
2.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的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不当而引起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需要承担更高的财务风险。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就是从财务视角来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产生于银行运营中的各个环节,如资本风险、资产质量风险等。如何控制这一风险以将损失降低不仅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关键,也是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和保证。而深入了解财务风险及其成因是商业银行管理财务风险的关键。根据骆驼评价方法,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五个方面,包括资本充足度、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资产流动性。本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类并进行分析。
2.1.1 资本风险
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一样,其开业经营也是需要本钱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就是银行自身拥有的、可以支配的资金,是正常的经营所必需的。由于银行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各国的银行监管部门都对其构成有明确的规定,但大多以1988 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准,我国也不例外。《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商业银行资本分为三部分: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和三级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少数股权和公开储备(一般储备);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准备、一般准备、混合性资本工具(包括优先股、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务;三级资本指短期次级债务。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参考以上规定,但也有不同,我国的规定中暂不考虑三级资本。《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应该不低于全部资本的 50%,附属资本不应该超过全部资本的50%。在金融行业里,资本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过少,因此当面临风险的时候缺乏承担损失的能力,从而使银行的财务安全受到威胁。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拥有一定的资本是其正常经营的前提,同时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基础。
第3章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模型构建............... 28-39
3.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模型构建............... 28-31
3.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指标的选择............... 31-39
3.2.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31-32
3.2.2 构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32-39
第4章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实证研究............... 39-52
4.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39-48
4.2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48-52
第5章 个案分析——以招商银行上市............... 52-59
5.1 招商银行简介............... 52-53
5.2 招商银行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53-57
5.3 招商银行财务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57
5.4 基于 ERM 的招商银行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57-59
结论
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其健康发展联系着国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的保障。商业银行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风险性与生俱来。财务风险作为银行业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其风险的控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的评价以及预警模型等进行过分析。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ERM作为国际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在国外一些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已经得到运用,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控制体系还没有完成建设并投入应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实证分析方法多样,包括模糊综合评判、因子分析法甚至引入生物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
本文在研究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时,选择使用因子分析法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为完成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选择了截止 2010 年底已上市的16 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以 2009 年公开披露的年报中的 11 项数据(或计算得到)作为研究范围,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的模型,使用 SPSS 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基于 ERM 的相应改进建议。为完成研究目的,本文还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回顾了相关的文献的研究成果。
(2)对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分类,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现状及产生的原因,从 ERM 的视角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
(3)构建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模型,选择合适的分析指标构建财务风险分析的指标体系。
(4)对我国已上市的 16 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5)以招商银行为例,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招商银行 2002 年上市以来到 2009 年的财务数据,并从 ERM 的角度针对招商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也提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问题。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只是建立了财务风险研究的模型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状况,并且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简单提出一些基于 ERM 的措施。由于本人只是的局限性以及资料时间等的一系列因素,未能建立完整的以 ERM 为依据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Anthony M. Santomero.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Center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rking Papers. 1997(2)
2郑楠楠. 我国上市银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 黑龙江大学. 2009
3Eddie Cade. Managing Banking Risks, Reducing Uncertainty to Improve Bank Performance.Glen lake Publishing Company. 2004(2):33-36
4Secrist,H. National Bank Failures and Non-Failures: An Autopsy and Diagnosis. Bloomington:Principia Press. 1938
5Sinker, Joseph F.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 Banks.Jamal of Finance. 1975(1):21-36
6陈晓慧、吴应字. 基于 ERM 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生态内部控制系统研究. 金融论坛.2008,13(7):29-34
7崔刚. 因子分析法在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_基于万科公司年报数据的案例分析.案例分8析范晓清、白娜.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实证分析. 财贸经济. 2003 (10):43-49
9高宇峰. 试论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南方金融. 2008(9):60-62
10张亚越.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ERM)模式的宁波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0(12):206-208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本文以陕西M学院为例,代写硕士论文从现金流的视角探讨我国民办高校财务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对M学院投资者和管理者有所启迪的同时,也能对我国其他民办高校有所借鉴,以此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民办高校并不是一个标准意义的“事业单位”,也不是一个标准意义的“企业”,它们介于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具有“学校+企业”的特点。由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带有浓重的企业化运营痕迹,所以本文采用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我国民办高校财务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广大民办高校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民办高校
本文所研究的民办高校,是指经费来源主要源自国内,投资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法人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提供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进行延续和生存的办学机构。不包括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不包括依托现有普通高校延伸办学,引入市场机制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
1.2.2财务运作
主要指民办高校筹资、投资、资金营运、结余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其他更高级别的财务管理活动,如资本运作等,本文也会适当涉及。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 3.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国外有专家学者开始从现金流的角度探讨企业财务运作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分析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内外部因素及企业营运行为。代表性观点有:1976年,月尼森(Denison)提出销售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可以“诱导”企业发生“现金短缺”;1981年,威尔什等人提出企业规模大小可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
第二, 应用相关现金流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1984年,瓦尔特(Walter)应用现金流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和危机预警,后人运用这种分析思路建立了财务预警体系。
第三, 研究企业投融资行为与现金流的关系。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股利支付行为对企业现金流量有重要影响。1984年,梅耶斯(Myers)和麦吉拉夫在企业融资顺序方面提出“啄食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在筹资时应首先依靠内部融资,其次再考虑外部融资,外部融资中债券融资优于股权融资。1986年詹森(Jensen)星出自由现金流量理论,以此评价企业的投资效果。詹森认为:企业在支付了所有以净现值NPv为目的的投资计划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股东,控制经理等企业管理者利用自由现金流量从事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的行为,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第四:研究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尤金•法玛和詹森(Jensen)等人提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用来估计资本市场的变化态势。
随着国外对现金流研究的不断深入,198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要求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后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专门针对现金流量表发布准则,从此,现金流量表成为各国民众揭示企业现金流量信息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M学院融资渠道、方式与融资战略选择
2.1民办高校融资环境分析
我国加入wTO后,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在逐渐向“大众化”迈进,高等教育需求的旺盛为我国民办高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民办高等教育从当初只是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对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示范意义。然而,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环境与公办高校相比,却一直不容乐观。由于受国家政策、制度及自身条件的制约,民办高校融资时仍遇到较大的阻力,“融资难”成为中国民办高校共同的话题。“融资难”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额有限。大多数民办高校除了成立初期创办者投资和少量信贷资金之外,几乎没有别的资金通道,学费收入是其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经费来源。近年来,该现象个别民办高校虽有所改观,但就整体而言,“融资难”的局面仍然没有被打破。与此相反,公办高校由于有巨额的政府拨款和大量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具有民办高校可望不可及的优越性。
第三章 M学院投资风险分析.................. 24-30
3.1 M学院的集团化.................. 24
3.2 M学院的投资领域.................. 24-25
3.3 M学院的投资风险.................. 25-30
3.3.1 教育版块的投资风险.................. 25-27
3.3.2 影视版块的投资风险.................. 27
3.3.3 房地产版块的投资风险 ..................27-28
3.3.4 基于现金流的M学院投资状况..................28-30
第四章 M学院资金营运与结余分配 ..................30-34
4.1 M学院资金营运的特征.................. 30-31
4.1.1 决策权、财权高度集中.................. 30
4.1.2 推行企业行销理念.................. 30-31
4.1.3 负债经营模式.................. 31
4.2 M学院办学结余的分配.................. 31-32
4.3 基于现金流的M学院资金营运.................. 32-34
第五章 M学院财务运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34-51
5.1 构建民办高校法人共同治理结构 ..................34-36
5.2 加大财务风险防范力度.................. 36-42
5.3 积极推行质量工程建设.................. 42-44
5.4 优化组织结构与管理流程.................. 44-45
5.4.1 以效益为目的,简化管理流程.................. 45
5.4.2 以民主监督为手段.................. 45
5.5 加强预算管理 ..................45-51
结论
教育产业化作为中国民办高校的一个融资通道,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提供有效的财力支撑,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在教育产业化的道路上,以功利之心去经营,过分迷恋财务运作,忽视教育规律,忽视教育质量,“双赢”变成了“单赢”,就难免遭人非议。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阵营的一个“准公共产品”,也具有公益性。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之路是否走稳,取决于一些有识之士是否真正把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当做公益事业来看待,取决于他们是否怀有对教育的赤诚、热爱之心。曾几何时,民办教育界某些人士要求政府模仿西方,把民办高校区分为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给予不同的政策优惠条件。笔者认为,与其一味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不如以身作则,倡导和加强行业自律,赢得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电视剧《新安家族》中的徽商篇言,值得民办高校的一些创办者、经营者去学习,学习他们的经营之道,学习他们开阔的胸怀。笔者承认,高等教育产业链上确实存在巨大商机,这也使很多人垂涎三尺,但是,欲在民办教育领域有一番作为者,必须先去掉功利之心,然后苦练内功,通晓教育规律,才能得到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所带来的丰厚回报。过分地索取,过分地苛求,这样的做法如同饮鸿止渴,使民办高校投资者最终反受其害。因此,走出功利主义的泥淖,利用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收益更多、及时地实施“反哺”,民办高校才会出现勃勃生机,才会为投资者带来更为持久的“赢利”格局。唯有这样,政府才一能从监督者的角色淡出,切实变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服务者;也唯有这样,诸如M学院之类的民办高校,财务运作中的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现金流不足、财务风险等问题自然会消失,无需投资者过于担忧。
参考文献
[1]段九利、郭志刚.现金流量管理规范操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蔡昌.提升现金流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杜古军、王守海.如何进行现金流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斌.利润与现金—从差异到控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华鸣、叶卫华.执行:财务流程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6]陈玉著、宋良荣.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杨雄胜.高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1王欣兰.财务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王璞.财务管理咨询实务[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8.
[l0]汤谷良.汤博士点评中国财务案例[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