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性质、社会绩效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财务管理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4263 论文编号:sb2018072014380122165 日期:2018-08-0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研究集成多个理论构建两者关系的研究机制,如信号传递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合法性理论等,为现阶段中国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探求到了多种合理解释,并提出了一个被实证证明了的的驱动与完善机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社会责任产生于历史的洪流,又发展于时代的演绎中。如今,利润至上的路径依赖已经被弱化,企业不仅仅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股东权益,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各利益主体效益。这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基于受托责任理论,财产所有者将自身财产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在授权关系存在于组织内部的情形下,企业的管理层负有向财产所有者说明财务情况和经营管理状况的义务。作为企业责任受托方的管理层,也同样负有对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和履行状况的义务。股东作为企业所有者更重视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有更大的动力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管理层相对更注重短期利益以谋求个人高薪、仕途发展等,易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不能被充分履行。委托代理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而充分的信息披露削弱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以让委托人更好的监督管理层行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
过去的三十年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减少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差距,提高了企业价值,使得资本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其已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它还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管理公共形象的渠道。企业的目标已经逐渐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至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其对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的践行情况知之甚少,而信息披露为利益主体开拓一条了解途径。企业拥有社会责任表现领域的非公开信息,因而企业会主动向外界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以区别于表现差的企业。
........................

二、研究框架、方法以及贡献
(―)研究框架
本文共由五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交代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进而阐明研究意义,概述本文研究框架,说明本文研究方法。最后论述本文的研究贡献,列明了本文对现有研究理论层面与实际层面的贡献。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梳理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脉络,对其做研究综述,从中外研究现状、已有成果与未来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几大层面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研究做文献综述,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计量方法、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第三章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首先对关键概念做出了重要界定,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信号传递理论、合法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对产权性质、社会绩效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三者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为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通过选取样本、定义变量、构建模型等对产权性质、社会绩效、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三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做出系统分析。
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得出本文研究结论,从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两层面入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指明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研究展望。
............................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不再仅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还应当贡献社会力量,最大程度地为利益相关者谋福利。企业责任无法脱离道德因素,其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公众期望、形象,企业的行为符合主流价值观,满足大众对企业的希望,从而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最终获得长期利润;资源占有,企业支配了社会上的较多资源,为回报占有处置这些资源,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社会权利,如就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当然,学者们达成这些认同也历经了漫长的争鸣过程。
1923年,英国学者欧立文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第一次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满足业内外相关者的需求责任相关联,肯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要素。20世纪初以来,美国学者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该理念也一度引发学界争论,历经漫长的争鸣过程才获得学界普遍认同,具体如表2所示:

........................

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对相对概念,社会绩效是企业在实践中探索的如何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的总结。公共责任、社会回应等理念的产生反映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的某个方面。为帮助公众全面的了解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这些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的相关研究应运而生。其概念以及理论模型框架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由概念引入实践,是企业社会责任由概念内涵走入实践应用的落脚点。简而言之,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是社会责任表现的数值化度量。
(一)国外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理论界开始了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研究。将抽象的事务具体化甚至是量化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测度标准始于单一变量。污染指数、年报中报道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篇幅数、慷慨指数都曾经被作为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标准。上述的指标虽然比较容易收集,操作难度低,但是衡量的结果非常片面,不能够全面真实地反应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不具有说服力。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以全面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大维度的评价模型诞生,研究者卡罗尔为社会绩效的度量构建了一个价值非凡的理论框架。同时,他认为这四大维度并不是等值的,他将经济责任赋值为4、法律责任赋值为2、道德责任赋值为2、慈善责任赋值为1,不同的权重系数体现着四种责任在价值体系中的分量。
........................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1
一、相关概念界定.................21
(一)企业社会责任................21
(二)社会绩效................21
第四章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34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34
二、主要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34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6
一、主要研究结论..............46
二、相关政策建议...............46

第四章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每股社会贡献值=每股收益+每股增值额。其中,每股增值额=[(支付的各项税费-收到的税费返还+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偿付利息支付现金+公益捐赠支出+赞助费)-因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会成本]/发行在外平均普通股股数。每股社会贡献值计算中的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因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其他社会成本”选择排污费作为替代指标或从报表附注中采用手工方式取得。由于只有较少数的企业公布了该数据,本文从国泰安数据库中获取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通过手工计算得到上市公司的每股社会贡献值。该指标能够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水平与程度。
.......................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合法性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系统分析了社会绩效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作用机制,并以2009-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独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下,企业的社会绩效对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了社两者的正相关关系,也即社会绩效高的企业会有更强烈的意愿进行信息披露且水平更高。补充研究、稳健性检验也充分表明,社会绩效高的企业也同时拥有着较高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特别是企业在各个分支维度如员工责任、供应商、客户与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公共责任等方面有着较好的绩效时,其披露水平将更高。而产权性质对两者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民营企业能够正向调节两者的正相关关系,促使社会绩效高的企业进一步提升其信息披露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探究了造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差异的动机。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共同证明了民营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机与政治关联有关。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