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视角下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4587 论文编号:sb2018052210554421227 日期:2018-05-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制定方在出台货币政策的时候,应该要把商业银行会主动调整风险承担的这种顺周期行为也考虑在内。配合使用货币政策与审慎监管措施,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标准。同时,货币当局应建立灵活的货币政策调整目标,长期看来,仍应坚持维持物价稳定的目标,但是在短期内也要考虑金融稳定的目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08年全球爆发了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大家对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起作用的思考,并开始思考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的情况,银行的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金融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深入探索也在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大大补充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索进度。此次危机爆发过后,学术界渐渐意识到,当下有广泛共识的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无法完全解释这次危机的具体情况,大家试图探索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研究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会改变银行的风险承担情况?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各国政府以及专家学者之间的研究重点。一些金融市场的评论者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2002-2005年持续的低利率,因为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下调借贷标准,导致商业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情况发生。
....................

第二节研究内容和思路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专家学者们在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探索中,注意到了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一个新的渠道一一风险承担渠道。国外专家对这一渠道的理论研允从2008年开始,内容比较翔实丰富,也有许多文章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风险承担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随后,国内学者也意识到风险承担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会产生较大影响,纷纷开始使用国内数据实证探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是否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回顾梳理现有的文献,并继续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情况之间的关联,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对已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概括总结,从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开始梳理理论基础,结合过去学者们的成果与实际情况,建立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模型,利用收集与计算所得的宏微观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本文的实证研究当中,将验证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情况之间存在的联系。实证分析的数据来自2007至2016年48家国内商业银行的年报,探讨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是否存在以及银行的异质性特征会如何银行风险承担情况。最后根据实证部分得出的结论,提几点政策启示。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存在性的理论研究
相关的理论研究方面,Keeley对存款保险的研究中发现,当竞争加剧,信息不对称减弱时,就会刺激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加大对有风险资产的投资,增多贷款的发放量,导致银行特许期权价值降低,风险资产占比増加,银行的违约概率也会上升。Thakor提出观点认为,金融机构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会导致银行获取的信息租金减少,让他们的风险承枳增大。随后他在1996年在研究中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外部冲击,他认为汽货印政策宽松的时候,银行的贷款利率与债券之间的利息差缩小了,如果债券利率的下降值多子贷款利率的下降值,那么银行贷款的实际成本就会有所减少,它们会选择放出更多贷款,这就增大了银行自身的风险承担情况。
上述文献都明确表示了货币政策与风险承担之间有一定关联,似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维持价格稳定,许多国家也是把调节通胀来作为决定货币政策的基础,人们都没有明确关注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承担之间这种关系的存在,事件发生后,很多学者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总结为是因为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彼时经济形势良好,金融机构一味追求收益,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创新,长久的低利率加剧了资产价格泡沫化,最终诱发了金融危机。第一次系统地提及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金融危机以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会产生影响这一点原本没有得到特别关注,但在这之后,学术界开始认真关注并开展了很多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此后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研究的文章从理论实证的方法到分析的角度上都开始有很大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在货币政策发生改变的时候,先会对金融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调低利率水平时,促使银行改变原来的风脸投资决策,提高风险承担情况。
........................

第二节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异质性的理论研究
金鹏辉等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审批条件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得出从银行业整体维度上来看,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是存在的,并且货币政策宽松的代理变量选择价格型或数量型变量,对银行的风险承担影响是不同的,当这种宽松政策持续时间过长时,也会让银行的风险承担决策趋于减小,对贷款投放量的审批又会重新变得严格起来。
曹廷求和朱博文提出了银行治理变量会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权利大小都会影响到银行的风险承担,董事会规模越大,CEO权利越小,银行的风险水平越高,而银行治理情况又可以通过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情况来进一步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近年来关于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产生影响的研究,也都开始关注银行本身特性的不同,会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的影响,这能帮助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大小为什么是不同的。
徐明东和陈学彬通过GMM动态模型研究了1998-2010年期间我国59家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变化时对风险承担态度的调整,发现这种影响的非对称性异于传统理论的结论,发现经济较好的时候,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银行增大风险承担的程度,是会高于经济繁荣吋期紧缩政策让银行减小风险承担情况的程度。
.......................
第三章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理论分析..........12
第一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2
第二节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因素............17
第四章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实证分析...........19
第一节模型构建............19
第二节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5
第五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35
第一节主要结论..........33
第二节政策建议..........34

第四章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

第五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主要结论
盈利是银行最重要的经营目标之一,所以不同银行间的资产收益率不同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它们的风险承担情况。当资产回报率差的时候,银行就会通过提高风险承担意愿来试图取得更高的收益率。当资产收益率高的时候,银行就没有那么注重通过提高风险的承担来增加收益了,而更愿意强调投资的安全性,对风险进行合理控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近年来也越来越强调对风险控制的把握,收入和估值效应和习惯形成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决策影响在我国也越来越明显。中国利率市场化现在已经全部完成了,未来金融行业的竞争肯定会越来越加剧,对金融行业相关的经营牌照颁发范围也会变广,会使得国内银行,在行业间的竞争、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相互竞争都越来越激烈,追逐收益机制和竞争效应的影响未来肯定会越来越突出。而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出现,金融市场越来越完善,央行的决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越来越透明公开化,保险效应渠道也是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
投资者当下做出的关于消费和投资的决定都和历史所做决定有一定关联。而这种历史决定主要与投资者过去的习惯以及周围其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投资偏好有关。面对货币政策调控造成的冲击时银行所做出的回应,也会受到惯性效应的作用,当货币政策宽松时,银行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有积极正向的态度倾向,并认为这种状态会持续下去,从而会愿意去承担更多风险。这一点有些类似于棘轮效应,投资者的消费投资决策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向上调整要比向下调整要容易一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