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镜众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沃茨的研究,“镜众”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 2007 年由日本的一个消费者研究中心在提出的。[1]国外学者对于镜众的研究也正处于探索阶段,且多侧重于社会网络的镜众现象研究,将镜众理论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结合的研究也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形成完整体系。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镜众理论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另外,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发现,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对其研究大多停留于理论描述阶段,而结合镜众传播来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这一领域的研究则存在空白,因此镜众传播范式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在必要性及创新性方面都是存在重要义的。
本文在立足镜众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挖掘镜众传播范式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所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希望通过具体调查及深入研究达到以下目的:提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型模式,改进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力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为丰富发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镜众理论研究
“镜众”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 2007 年的一份名为《新塊の时代——消费潮流 2008》的报告中,该报告是由日本电通综研的消费者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提出:“镜众,即共振型的消费者。”[2]2008 年,该研究中心又推出了阶段性的研究著作——《你为什么会去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该著作作者宫城美幸在书中形象地描述了”镜众”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宫城美幸认为,对于镜众这个群体,他们心中有一面镜子,镜面是朝向别人的,每当遇到需求、爱好、心情和自己相近的就吸收为已用,混合消化后再把这种心情反射出去。当很多人互相反射和共振时,就会形成一个大的热潮。而参与这一过程这些人就叫做镜众。[3] [4]
根据宫城美幸的观点,爱看广告、喜欢购物、关注热点、交友活跃及社会性较强这五大行为特征在镜众这一群体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正是由于网络的交互性,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播与双向交流才得以实现,各类传播媒介也因此得以整合并逐步构成一个立体化的、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也使得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5]镜众的理论基础源自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沃茨(Duncan J. Watts)的研究发现。2007 年,这位凭借两本社会网络的研究专著 2003 年发表的《SmallWorld》和 2004 年发表的《Six degrees》而在相关领域引起关注的年轻学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大的社会影响(Large cascades of influence)的产生并不取决于几个施加影响者(Influential),而主要取决于易受影响者(Easily influencedindividuals)的临界数量(Critical mass )。”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沃茨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场森林火灾的规模和范围与最初引燃的这场火灾的火花及首先燃烧的那棵树的大小并没有多大关系,而真正有关系的是森林本身的状况,包括风向、温度、湿度和可燃物的地区分布。”沃茨教授的研究将视线由人们普遍关注的“施加影响者”转移到了冰山下的巨大底部——一个由“易受影响者”所构成的“场”,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打破了传统的以意见领袖为核心的“二级传播理论”,沃茨的这一理论成果立即引起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极大的关注,《哈佛商业评论》甚至将其选入了当年的“全球管理者必须关注的十大前沿观点”。
1.2.2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保存与传播的主要场所,而且也是确保高效教学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使得传统图书馆在许多方面都显露出了不足之处,具体来说,包括信息服务的环境不够良好、服务意识到达不到应有的高度等。正因如此,近年来学者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越来越多,它也逐渐成为了图书馆界研究的一大热点。[7]安徽大学邵国川认为,对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来说,主要提供检索、阅览以及咨询等服务。然而,计算机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迎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探索新的信息服务模式,来适应用户信息需求及环境的变化。[8]
第 2 章 相关基础理论 ...............9
2.1 镜众传播............12
第 3 章 镜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18
3.1 镜式下用户信息需求概述 ................18
3.2 镜式下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种类 ..................22
3.3 镜式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及行为的影响因素 ............26
第 4 章 镜式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构建..............29
4.1 镜式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29
4.2 镜式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实现方式 ................34
结论
本文全篇以“镜众传播范式”作为切入点,在探索镜众理论的来源及分析其发展的过程的基础上,对镜众传播理论在高校图书馆中的能够发挥的作用作出理论上的指导,并构建了 3 种不同的实现模式,这将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为丰富发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镜众传播的信息服务模式对于单个的高校图书馆来说,不仅可以实现其资源被信息用户共同享有,而且可以实现图书馆与信息用户、信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多个图书馆来说,这种开放式的、互相映射的网络环境将更加方便图书馆之间相互借鉴经验、预测用户需求,甚至从更新的层面达成协作,而不仅仅局限于馆际互借等图书馆传统合作模式。对图书馆和其它相关机构来说, 镜式环境要求高校图书馆把和其它信息机构(如百度、Google、Amazon等)、技术合作伙伴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互助关系,一起从共享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桑原和彦等.《新塊の时代——消费潮流 2008》消费潮流 2008[R]. 日本电通综研消费者研究中心,2007.
[2] 张磊.“镜众”视角下的广告创意趋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4):48-52.
[3] 曹志梅,孙杰.图书馆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27-31.
[4] 消费潮流.镜众就是会共鸣的消费者[R].东京:电通消费者研究中心.2008.
[5] 郭桂平,赵彤.广告信息传播模式的演进——从大众传播到镜众传播。[J].情报科学,2010,28(12):1819-1823.
[6] Duncan J.Watts.Influential,networks,and public opinion http://sblunwen.com/tsgxlw/ forma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7,(34).
[7] 刘晓蓓. 10 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6):11-13.
[8] 邵国川. 基于用户参与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1-72.
[9] 杨为建.1999-2008 年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情报探索,2010(2):17-18.
[10] 朱月梅,朱玉.3G 时代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初探[J].图书馆学刊,2009(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