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和来源
1.1.1课题背景
罗马人在这基础上加以完善,在建筑的天井上加盖屋顶将建筑封闭起来,逐渐形成了现在有顶盖的中庭室内空间的雏形。1893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建成的布朗皇宫旅馆第一次在旅馆设计中引入中庭的概念。中庭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代,第一代中庭是用铁和玻璃建构成的温室型大空间,第二代是以约翰?波特曼(John ?Portman)为领军人物的现代中庭,而这中间承上启下的则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 Loyd ? Wright)营造的中庭式流动空间。20世纪60.年代末,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建造的海特?摄政旅馆,开创了中庭空间的新纪元,把中庭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这种现代意义的中庭出现之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造中庭的热潮。它赋予了庭空间新的内涵:“庭空间是一个人们相互交谈,你来我往的社会化的大空间。它将绿色植物、水池景观、雕塑和观光电梯以及顶层室内旋转餐厅引入中庭空间,营造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性的场所空间,犹如一个室内的城市广场”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以藏书和阅览为中心的场所,更应是以幵放、交流、自主、互动、合作、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空间场所。在欧洲许多国家把图书馆、教师队伍与实验设备作为办好现代化高校的三大必要支柱。
“没有健全的高校图书馆,就没有健全的教育”,出自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兼图书馆馆长Paul Buck的话,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一个国家的大学图书馆系统是否发达,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和文化是否发达、进步的重要尺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中庭环境、空间变化的需求增大,对中庭文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内容。由于多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的变革对高校图书馆建设管理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多功能处理信息,是高校图书馆的显著特征。在高校图书馆建筑中,不同的中庭空间反映出各自的文化、气候特征等背景,同时也体现出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建筑技术的发展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新的材料、结构及构造方式,直接影响着建筑中庭空间的样态形式。高校图书馆不再是狭义上的单一知识性的输送,而是主张一种高效的、互助式的教育理念,高校图书馆正向多元化、综合化、一体化发展,为师生交往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空间特色,并且逐步重视外部空间与内部共享空间,如中庭空间与过渡空间等的处理,使图书馆建筑与高校校园建筑形成流动性的整体空间。高校图书馆建筑中庭空间正是在图书馆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们对图书馆空间品质要求的提高而逐渐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新式建筑空间。
1.1.2课题来源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幸跟随导师参与了大连理工大学令希图书馆室内空间方案设计、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北入口中庭空间改造设计、阜新市新图书馆室内方案设计等实际项目,通过对图书馆空间内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前期资料,并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选择高校图书馆建筑中最活跃的交往与交流的共享空间——中庭空间,以此作为论文的研究课题。
1.2课题研究目的与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以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为出发点,对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环境及设计模式的分析,逐步构建出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校园图书馆中庭空间建构的理论体系,并对图书馆中交流空间的具体位置、尺度和适合活动的人数给出指导性意见。把主要的立足点放在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整体设计研究上,用多媒介的角度重新审视图书馆中庭空间,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优秀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案例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中庭建筑的模式和空间设计方法,希望以此完善中庭空间的设计理论,进而对高校图书馆的中庭空间的实现有深层次的研究意义(图1.2)。本课题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高等教育制度与体制的转变,教育建筑的模式及新的技术的应用,使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走廊式的图书馆空间排列方式己经不能适应高校综合图书馆的功能使用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图书馆空间进行重新的排布,找到一种适合当今高校图书馆建筑中庭空间营造、及具体实践方法有着现实的意义。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向多样化趋势发展,中庭空间作为一个积极活跃的空间元素,有着改善图书馆整体空间氛围的作用。中庭空间将传统的建筑空间组合、分离、重新编织,使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的空间组织也变得灵活多样,使读者在图书馆中也能体会到丰富的校园文化。只有当图书馆空间拥有高品质的环境时,才会吸引更多学生驻足,才能产生更多的交流行为,使利用率提高,进而使中庭空间有着更好的归属感。因此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中庭空间建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本课题试图在总结归纳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实践方法,最终为读者营造宽松舒适的学习、阅览、交流的共享空间环境。
1.3国内外相关问题综述
1.3.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况
我国图书馆建筑发展较晚,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建筑无法达到在校师生的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后我国才开始有序地大规模建造具有中庭空间的图书馆建筑,在中庭空间的空间形式、光声学等物理环境、防火技术及通风、采暖、节能等方面才幵始有了相关理论研究。
2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特性分析 .............9
2.1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基本属性............. 9
2.2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影响因素 .............15
2.3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意义与设计特征 .............17
3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的整体化研究 .............23
3.1 整体化设计的特点 .............23
3.2整体化形态设计 .............27
3.3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35
4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研究 .............49
4.1信息媒介机构模式 .............49
4.2人性化的中庭空间样态特征 .............55
4.3人性化设计的情感体验 .............59
结论
(1)论证了高校图书馆中庭的“整体化”设计特征。以整体化视角对中庭空间进行分析,明确了中庭空间整体化的设计特点,及形态、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等空间属性。由于中庭空间是图书馆建筑中使用者经常于聚集的场所,所以在此基础上对于陈设艺术方面设计提出了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人情味的体现、艺术新语言等体现出整体化中庭空间设计手法。从以上几个方面体现出建筑空间的整体性。
(2)论证了高校图书馆中庭的“人性化”设计特征。人对空间的需求总是多样化的,空间的高度灵活,满足如阅览、交流、展示等多种功能的需要,促进中庭空间交流行为的发生。本章中通过从媒介与人性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人性化的样态特征、人性化的情感体验上对中庭空间加以分析阐述,同时对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化空间营造的表现形式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对中庭空间潜在较流畅的实现方式以及塑造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观点,有效改善新中庭共享空间的品质,更新建筑形象。
(3)论证了高校图书馆中庭的“生态化”设计特征。从理念、表现及设计手段几个层面上对生态化的中庭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图书馆中庭生态化的设计手法。从建筑共享空间采用的内置化、外置化及立体化三个方面列举国内外优秀案例阐述,特别是对拓扑、折叠的手法的利用上,均为高校图书馆中生态化中庭空间带来了新的启示,给人一种全方位的、刺激的视觉体验。此外,本章中还提出了生态化趣味模式观点,用以营.造一种主题性的跌岩场景,能更好的引导使用者互动交往,从而达到主客观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理查,萨克森,著,戴多东,等译.中庭建筑一开发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程大锦,著,刘丛红,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又佳,金秋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L北京沖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鲍家声.图书馆建筑求索——走向开放的图书馆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齐康.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石铁矛,李志明.约翰.波特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戴志中,李海乐,任智劼.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动态.复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9]毛白滔.建筑空间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周楠.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