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会成本之山东农村劳动力转变探讨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henhuixia 点击次数:196
论文字数:55120 论文编号:sb2014120915215411121 日期:2014-12-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引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个国家普遍经历了劳动力由农业生产部门转向非农业生产部门、从乡村流向城镇的发展历程。山东省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原来一直隐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分离开来。山东省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532.6万人。特殊的国情、省情决定了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山东省农业人口占比总人口的50%以上,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未来 10 年,山东省将迎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期,预计今后十年,每年人口总量将净增 55 万人以上。可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山东省将产生更多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省内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却相对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山东省的大企业数量不足,而且企业的规模不大、发展速度缓慢,还不能适应山东省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另外,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技能水平的限制,也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难度。
...........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1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社会既产生了许多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国内最近的研究成果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社会的正面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促进中国的改革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消极效应表现为:扩大城乡间的收入差距;降低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的素质,减少农业产量,不利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由于劳动力通常是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转移,这就会加大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使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建议包括:建立以政府主导为主和民营劳务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劳务输出体系,拓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更多的技能,拓宽自身转移的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一对劳动力需求旺盛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选择的范围;加快中小型城镇的建设,为实现我国的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创造条件;创新户籍制度,完善产权制度,取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限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系统,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出去之后享受到相关的医疗、子女入学等保障;要继续加强农村地区的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的医疗和教育水平,免除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2.2 成本理论

我国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机会成本的研究概况大体如下:在机会成本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果方面,我国学者认为,尽管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的产生原因和构成方式不同,但是它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都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净收益的增加,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会成本方面,我们学者认为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切实保护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权益,防止用人单位克扣工人工资等现象的发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上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采用兼业转移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家乡的务农收入和到城市务工获得的工资收入,因此兼业转移模式是机会成本较小的一种转移形式。关于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机会成本的构成问题,我国学者认为,机会成本主要由制度成本、迁移成本、风险成本、放弃的亲情和农村的关系网络构成。

3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 12
3.1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 ............................... 12
3.2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测算 ..................................... 14
3.3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16
4  机会成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分析 ................................... 27
4.1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分析 ........................................ 27
4.2 机会成本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 32
5  机会成本影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 37
5.1 理论基础 .................................................... 37
5.1.1 机会成本的构成 ................................................. 37
 5.1.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均衡分析 ....................................... 37
5.1.3 机会成本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均衡的影响 ....................... 38
5.2 实证分析 ......................................... 38
5.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8

6  加快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6.1社会层面降低成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通过考察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地域流向发现,农村转移劳动力有向地级市和县级市转移的偏好,中小型城市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选择。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大城市因为拥有大量的资本,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数量众多,农村劳动力因为其技能和文化水平低下,不能被大城市的高技术企业聘用,被大城市吸纳的可能性较小,这说明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地级市和县级市的企业和大城市的企业相比,技术含量低,资本有机构成也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更能符合中小型城市的用工需要,由此凸显出了中小型城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山东省必须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6.2劳动者自身层面降低成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目前山东省在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层层障碍,转移到城市去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要破除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障碍,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就必须要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增加城市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认同感,这些目标实现的着力点在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实现就业,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7 结论

概括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之前,山东省经济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所具有的高度集中性阻碍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市场以及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受体制和政策的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展缓慢。1978 年以后,山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帷幕,并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逐步发展,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及农村与城市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来。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信号的引导下,农村劳动力自发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农村流向城市。
(2)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来看,现阶段山东省农村有多半劳动力是处在剩余状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仍然艰巨。估算结果显示:2004 年以来,尽管山东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从长期来看,其绝对数量和剩余比例都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基于AUTOSAR的汽车电子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的建模与分析
下一篇:基于软件无线电科技之高效实时信息传输体系的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