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扶贫报道变迁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7888 论文编号:sb2021010614581334120 日期:2021-01-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认为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精准,作为报道方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找寻自己的定位,在扶贫报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从起初的信息传递参与者,到主动动员全体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到精准扶贫深入后以独立力量反哺政治,助推脱贫。从这其中可以看出 40 年间媒体的角色在发生转换,这背后不仅有国家扶贫政策的影响,同时也与媒介组织框架规制和作为扶贫对象的广大脱贫对象思维的转换有关。

第一章“社会公器”与新闻扶贫

1.1 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
新闻媒介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传播发展历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对新闻媒介赋予的角色和使命也有所差异。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方面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的含义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公器事实上已成为工具的同义替换,是一种手段,一种媒介,一种载体。但是这一工具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即体现在为社会公众所掌握,同时为公众利益而服务,具备了这样性质的工具我们才可将其称之为‘社会公器’。1”还有另一种观点,“社会公器者,乃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或由于共同利益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或社团之公共器物也,如公园绿地、消防环保、公共交通和卫生防疫及其管理机构等”2。其实所谓社会公器,离不开公共性和工具性的特征。
随着社会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新闻媒介的社会公器属性也逐步呈现。我国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不论何人、何时、何地,都有权利利用新闻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媒体对各项政策的报道传播不仅促进信息的流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还通过与公众的互动给政府相得益彰。不论从报道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公众享有的政治权利来看,均要求报道必须真实、有效、有用。在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且繁杂不明的时代大背景下,公众的需求量和涉猎面均不断提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已然满足不了,破除这样的困境就需要新闻媒介承担起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以更好发挥作用。
.....................

1.2 新闻扶贫的理论发展
1.2.1 新闻扶贫的概念
扶贫即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有学者认为:“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问题,扶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行为,而新闻扶贫则是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特色行为,中国的新闻扶贫实践很好地契合了世界发展新闻学探索的趋势,是发展新闻学在当代中国的鲜活体现”。31986 年是我国扶贫元年,这一年对整个国家扶贫事业影响巨大。自此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颁布各项举措,制定各项目标,呼吁各种力量,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开展扶贫事业,自然也涵盖新闻媒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扶贫”应运而生。党和政府做好战略指引,新闻媒体纷纷跟随步伐,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等身先士卒,率先到达一线贫困地区,其他媒体也紧随其后,一场规模浩大的扶贫工作由此开始。在新闻扶贫工作中,结合媒体自身属性,新闻媒体安排记者驻乡驻村采访,深入贫困基层实际,通过自己的脑、手、脚、笔真实报道目前地区现状,使广大公众了解现实,同时通过报道唤起人们对贫困地区的同情和关注,随之扶贫新闻报道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1994 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出台更是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扶贫热潮,各类扶贫措施纷至沓来,如产业扶贫、易地搬迁、以工代赈、金融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等。不管是何种措施,新闻扶贫以其独特的手段和优势为国家扶贫工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这一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未统一。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笔者将从两个维度给“新闻扶贫”下定义:其一是媒体工作人员深入基层,驻地采访,以走访慰问、结对帮扶、派遣“驻村记者”、“驻村干部”等方式身体力行助力脱贫攻坚。其二是通过媒体对贫困地区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如贫困县乡典型人物、脱贫经验、贫困现实等,由此引起广泛关注和视野聚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助力脱贫。
............................

第二章 改革开放 40 年《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样本分析

2.1《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政策调整为主要驱动力
通过对《人民日报》数据库的查阅和归总,对选定的关键词进行精确筛选,对《人民日报》改革开放 1978 年至 2018 年的每一年扶贫报道做数据汇总,样本总量初步检索达 33254 篇,抽样样本 301 篇,本节试图通过年报道总量和阶段报道量的数据变化来总结归纳《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整体变化趋势。
图 2.1《人民日报》报道总量趋势
根据图 2.1 所示,《人民日报》报道数量变化趋势图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具体到某一年份做具体分析。1978 年,我国开始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主要是以经济体制改革助推贫困人口减少,因此相关的报道几乎很少,仅仅有 13 篇。在 1978-1985 年之间,扶贫报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到 1986 年达到一个最高点。
......................

2.2《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文本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数据统计,探析了《人民日报》报道数量及变化趋势。本节将对抽样选取到的 301 个样本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以国家政策调整为时间节点,分为 1978-1985 年、1986-1993 年、1994-2000 年、2001-2012 年,2013-2018 年五个时间段,对每一时间段内的数据做相应类目分析,得到数据结果如下。
由于样本框数量较为庞大,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本文采用比例抽样和随机数表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抽样样本框,共计 301 个样本。按照上述时间阶段划分,对应报道数量为 1978-1985 年,7 个样本数;1986-1993 年,33 个样本数;1994-2000 年,59 个样本数;2001-2012 年,99 个样本数,2012-2018 年,103 个样本数。
2.2.1 报道体裁分析
图 2.3《人民日报》报道体裁分布折线图
............................

第三章 扶贫报道中媒体的行动者逻辑............................41
3.1 新闻扶贫中的行动者网络..................................41
3.1.1 行动者网络概述................................41
3.1.2 扶贫实践中要素之行动者...................................42
第四章 新闻扶贫实践的再思考和优化路径...................................51
4.1 角色框架变迁带来的影响...................................51
4.1.1 营造积极向上的扶贫氛围...........................51
4.1.2 推动新闻媒体改革.............................52

第四章 新闻扶贫实践的再思考和优化路径

4.1 角色框架变迁带来的影响
4.1.1 营造积极向上的扶贫氛围
新闻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传播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 40 年的扶贫报道中,新闻媒体角色实现了从参与到独立力量的变迁。媒体参与角色的转化,有助于缩小与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在全社会营造较为积极向上的扶贫氛围,提供贫困人口对扶贫任务实现的信息和耐心,重视各类群体的声音和意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主体、各领域、各行业均开始形成共同的社会扶贫共识,将扶贫工作融入到全民族社会中,形成真正的新闻扶贫良好氛围。
4.1.2 推动新闻媒体改革
角色的转化,使得新闻媒体不断思考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助力脱贫济困。新闻媒体在报道议题的选择上、在报道版面的安排上、在消息来源的取舍上、在扶贫新闻记者的培养上、在报道的纵深度上、在扶贫成效报道上等等方面都是对新闻媒体新的挑战。除此之外,如何能扮演好在扶贫实践道路上的角色也是新闻媒体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正是新闻媒体下一步进行改革的契机,可以以此“新闻扶贫”为“试验田”,可以寻求一种自下而上、由点而面的改革模式。
.........................

结语
回顾《人民日报》40 年间的扶贫报道,可以直观看到政策调整带来的报道的变动。作为中央党报,承担着传播正能量、主流价值观的时代使命和任务,但是可以看到在不同阶段,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精准,作为报道方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找寻自己的定位,在扶贫报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从起初的信息传递参与者,到主动动员全体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到精准扶贫深入后以独立力量反哺政治,助推脱贫。从这其中可以看出 40 年间媒体的角色在发生转换,这背后不仅有国家扶贫政策的影响,同时也与媒介组织框架规制和作为扶贫对象的广大脱贫对象思维的转换有关。
但是,《人民日报》目前在扶贫报道议题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报道议题选择和可读性上有所欠缺,议题选择有模式化倾向;扶贫报道中对扶贫对象报道占比少,较少接地气的新闻产品;作为党报,坚持正面报道宣传方针的同时,仍然需要做好舆论监督,同时还应该做好警示教育,弘扬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和使命等等,很显然,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还是有所欠缺,当然作为中央级党报的《人民日报》来说,其报道的相关状况会对行业内其他相关媒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2020 年已经来临,这一年非同寻常,因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我们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战役的目标和任务固然艰难,我们看到不同力量均在为此做出努力,新闻媒体也不例外。新闻媒体不断通过自己的扶贫报道,传递信息、传送经验、提供机会、树立典型等等,通过其角色的变迁也可以直观的发现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不容小觑的力量。但是在扶贫过程中,毕竟新闻媒体报道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一定要把握好报道的尺度,谨防越界、主导政治等类似行为,在加强自身的角色认知的同时做好扶贫报道,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