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院经费管理的历史回溯
书院经费是书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谓"经费志养源也","必经费有余而后事可经久"。唐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书院建设者们,正是怀着这种共识,致力于书院经费的筹措、管理,使书院得以长盛不衰,成为对中国社会、学术、思想、文化、教育等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经费的筹措不易,其管理也难士人是书院的主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他们历来是有"恒心"而无"恒产"的阶层。由于缺少管理恒产的时间和体验,其管理的意识也很淡薄;更由于一种近乎病态的偏见,以儒者自居的士人从内心深处就看不起"谋利"的经营管理。因此,书院经费的管理制度比起其教学制度来就显得粗疏多了。但书院经费关乎其存亡兴衰,士大夫们再不愿意也得面对钱粮田产,逐渐学会经营管理。历经千余年的实践之后,书院也积累了不少值得记述的管理经费的经验和教训。
(一)书院经费管理制度源起
书院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于宋元时期,宋代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明道书院,院中建有米廒、钱库、公厨;拥有田产四千九百零八亩多,岁收米一千二百六十九石多、稻三千六百六十二斤、菽麦一百十余石、折租钱一百十余贯,此外政府每月还拨"赡士支遣钱"五千贯、芦柴四十束;院中"教养之事皆隶"山长、又设"钱粮官"一人主管经费,"掌其出纳,所支供俸有差,岁终有会";院中置有"食簿"、宿斋簿,师生每日必须亲书其簿,才能领取贴食钱、造食钱、油灯钱。这些都说明,在经费管理方面书院已经建立期起包括人员、仓储、簿书、收支等内容的各项制惟无有关制度的条文传世。及至明代,书院管理财产经费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如庐山白鹿洞书院,正德十六年(1521年)蔡宗允所拟《申明洞禁榜》共九条,其中有四条谈田地措置、租谷征收,嘉靖、万历所修白鹿洞书院志书中皆有"洞学田"类目,并有"清解"、"给养"、"粮册"、"le库"、"立户"、"置田"、"佃甲"、"田亩"、"清理"等十余个子目分述。又如常熟虞山书院,万历末年,由学院详允《院田事宜六款》,是一份完整的经费管理规章,弥足珍贵。《院田事宜六款》中所谓三纲,指督文词之文纲,研道妙之学纲,定众志之会纲,皆由县中孝廉或退休居家之官员担任,可以视作士绅的代表。他们加入管理并控制经费支放权,表明宋元时期金谷由"有司经理"
二、书院经费管理的经验总结
从书院经费管理的历史回溯中看出,书院经济得到社会各界各阶层的长期关注与支撑;书院经费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书院在发生必要的相关经费支出时,更注重资金的"经营";地方政府长官重视书院的发展,亲自关心书院教育,关注书院财政监督工作,亲自倡捐兴学,表率社会;书院机构精简,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经费开支较少,注重经费使用效益;书院簿籍登记制度虽然简单,但财务收支条文明晰,重点突出经费管理制度,书院经济的这些成功做法,是值得今天总结和借鉴的。
(一)历代书院主办者普遍重视经费管理
1.制定经费管理规章制度
书院的规条、章程中,大量的条款是谈经费管理,如东处海中的台湾苗栗县英才书院,光绪十七年(1891)由知县林桂芬制定《章程》十条,其目中款项宜综核也、课期宜编定也等十条之中八条是谈经费的。又如地处天塘山中的广西北流铜阳书院,同治年间所订的《章程》全文如次:"书院租产,举殷实绅士一人管理。每年延请山长掌教,每月官课一次,山长课二次。所有山长脩金、官课膏火、山长课奖赏均有书院租产下开支。每遇管理更替之年,经众清算交代。"总共不到一百字,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是谈院中租产的管理。又如地处西北的陕西汉中汉南书院、乾嘉之际所定《规条》计十九款,除学贵讲习、功宜专精、书读有用、过当改、志宜立、气质宜化、习俗宜变、士先品行、讲明礼仪等九条款外,有十条是谈管理的。这说明书院当事者们对书院经费之事的普遍重视。
三、当代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3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3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6
四、书院经费管理经验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启示……………………29
(一)行政领导者应重视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意识……………………29
(二)建立、颁布适合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运行体…30
(三)建立完备的簿记账册登记制度,规范民办高校财务管理……………………31
(四)建立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提高民办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31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内控与外部监督相结合……………………32
(六)依法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33
近几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在学校的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日益突现,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管理不可替代的,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在民办高校发展的10多年中,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有成绩也有问题。回顾中国书院近一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可以认为书院的性质是"民办官助",即由民间集资办学,官方予以认可或补助,它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经费来源的多样化,书院经费管理也就成为了书院管理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书院还是当代民办高校,要做好有关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应从提高领导者的财务管理意识、健立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账簿登记制度和加强财会人员素质培养这些方面入手,尤其是民办高校应强调教育性与公益性,而不是其营利性,如同书院经费来源的多样化一样,民办学校应当建立经费筹措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不能仅单一地增加学费来增加收入,这样做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由于受"儒士不善理财"的偏见,以儒者自居的士人从内心深处看不起"谋利"的书院经营管理理念,在书院经费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当今来说值得总结类似的经验教训,以便为推动当代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设与完善、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