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中煤能源财务绩效管理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653 论文编号:sb2019093013392028067 日期:2019-11-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以中煤能源为例,在深入分析煤炭行业背景和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中煤能源关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践情况,以财务绩效评价的方式分析供给侧改革前后企业的经营与盈利状况,总结中煤能源的经验与教训,并据此提出有效建议。财务绩效能客观评价企业当前战略对其经济绩效做出贡献,能够为政府、企业、投资者等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根据以往经验和有关政策积极进行战略调整,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煤炭是“工业粮食”,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约 70%,是我国经济运行的支柱。2012 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产能落后的困境。受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煤炭需求增速明显放缓,行业经济持续下行,煤炭市场低迷,煤炭企业相继陷入财务困境(张强,2015)。尤其是 2015年,我国煤炭企业面临全行业经营性业务亏损的困局。
2015 年 11 月,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着力提升供给效率及质量,落实供给侧改革。同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调结构,提品质”成为煤炭产业改革的重中之重。2016 年以来,国务院及各省市针对煤炭产业面临的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去产能政策。《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指明,应有序退出落后煤炭产能 5 亿吨,同时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审批,治理不安全生产和超能力生产。2016 年年末,发改委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未来 3 到 5 年将煤炭消费占比控制在 58%以下”。2018 年,发改委在《关于做好 2018 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科学把控去产能力度和进度,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近年来,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存量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产能优质化程度提升,煤炭市场供需总体平稳。从 2015 年末开始,国内煤炭价格稳步回升。截至 2018 年 7 月,全行业已退出过剩煤炭产能达 6.2 亿余吨,煤炭价格趋稳,行业盈利好转。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供给侧改革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文献。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实践以及煤炭行业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分类综述,并对近年来国内外财务绩效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
案例分析法:以中煤能源为例,综合该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以及公开的信息资料,结合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对中煤能源的绩效表现进行了解和分析后,为其后续发展提出的建议。
1.2.2   研究内容
本文以中煤能源为例,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对中煤能源关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以财务绩效评价的方式对比分析供给侧改革前后企业的经营与盈利状况,从而评价中煤能源的改革政策实践成效,分析中煤能源走出发展困境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建议。
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有关煤炭行业的现实背景和研究中煤能源案例的意义、内容及方法,并根据供给侧改革和财务绩效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第二章现状分析部分,介绍了我国当前煤炭行业及中煤能源的现状,同时梳理总结在当前政策背景下中煤能源采取的相应措施。
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通过传统财务比率分析、杜邦分析和 EVA 绩效评价的方式,对中煤能源进行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评价中煤能源在供给侧改革前后的绩效变化,浅析有关改革政策对中煤能源财务绩效的影响。
第四章建议部分,依据上述评价结果,从发展战略、资本结构、风险防范、政策机遇等方面为公司进一步转型升级提出若干建议。
.............................

第 2 章   中煤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2.1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2.1.1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
“富煤、少油、缺气”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特征,其中我国煤炭资源整体呈现储量规模大、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1)储量规模大
中国的煤炭资源成煤期多、储量大、种类丰富。根据 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从 2017 年底全球探明储量来看,中国以 1388 亿吨占全球储量的 13.4%,位居世界第四。虽然近些年我国煤炭储量持续增加,但是我国新增储量有所下降。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我国煤炭消费量整体下滑的趋势下,应当合理控制煤炭的开采量和生产力。
(2)分布不均衡
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地形差异大、成煤期多,所以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且分布不均衡,分布整体特点表现为“南少北多,东贫西富”。截至  2016 年底,我国煤炭资源储量集中在晋陕蒙、云贵川,它们煤炭储量之和占全国储量的七成。其中,内蒙古、山西两地的煤炭保有资源量最大。相比之下,东北和华南属于贫煤地区。因此,我国有着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传统。
2.1.2   我国煤炭产业运行现状
2002 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煤炭工业迎来“黄金十年”,十年间年均产量增长达 9.5%。这一时期煤炭产销量不断攀升,仍出现季节性、区域性供应短缺现象。2012 年之后,我国煤炭行业受经济下行、资源环境约束、替代能源作用加强等因素影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出现产能过剩、煤价大跌、收入与销量倒挂等现象,煤炭行业进入产业寒冬。截止 2015 年末,全国超半数煤炭企业亏损严重,资金回收率进一步降低,经营状况堪忧。十三五期间,我国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煤炭去产能工作卓有成效。2017 年,我国煤炭行业超额完成当年 1.5 亿吨的去产能任务,产能利用率达到 68.2%。2017 年末重点企业存煤 6100 万吨,同比下降 27.2%,煤炭库存恢复到正常水平(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8)。我国煤炭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得到缓解。
.............................

2.2   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中煤能源的前身是成立于 1982 年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于 2006 年在香港上市,2008 年回归 A 股市场(股票代码:601898)。中煤能源是集煤炭生产贸易、煤化工、电力、煤矿装备等相关业务于一体的大型国有能源企业,拥有丰富的优质煤矿资源、完善的分销网络体系、规模化的煤化工产业链、行业第一的煤机制造水平和煤矿建设水平。中煤能源是中国第二大煤炭企业、国内最大的煤矿装备制造商、国内最大的煤炭出口商。

中煤能源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与主业规模优势,煤炭储量居全球同业公司第五位。中煤能源还具备行业领先的生产技术、集群发展的规模效益、煤炭全产业链等核心竞争优势。同时,中煤能源也面临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环保风险等。近年来,中煤能源积极完成供给侧改革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中煤能源的战略目标是着力构建“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特色各异”的循环经济新业态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竞争力强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综合服务商。
...........................
第 3 章   中煤能源财务绩效分析 ...................................... 18
3.1   中煤能源传统财务指标分析............................. 18
3.2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中煤能源财务绩效分析 ............................. 27
第 4 章   供给侧改革下对中煤能源未来发展的建议 ......................... 44
4.1   加快战略升级 ................................ 44
4.2   优化资本结构 .............................. 46
第 5 章   结论 ................................ 50

第 4 章   供给侧改革下对中煤能源未来发展的建议

4.1   加快战略升级
未来,煤炭市场需求增长持续乏力,煤企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对于中煤能源而言,作为能源类大型央企,战略调整也需紧跟政策导向,进行战略升级以适应新趋势。
4.1.1   创新驱动
面对新形势与挑战,产品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对于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都离不开创新驱动。中煤能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落实创新驱动理念。
第一,加大科研投入,及时引进人才、提供项目资金;同时要做好科研管理,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为创新做好保障工作。第二,跟进国际先进科技发展现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第三,加强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普及工作,同时建立科研项目考核机制,积极推进项目后评价工作,保证科技成果及时转换到生产终端。
4.1.2   兼并重组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着力打造 2-3 家四亿吨特大煤炭企业集团。国家政策支持煤、电、化联营,支持有条件的煤企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是处置“僵尸企业”、推动过剩产能退出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行业资源整合。
中煤能源作为中央专业煤炭企业重组的重点,应积极参与央企煤炭资源整合,借助政策机遇,推动区域布局优化以及煤电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兼并重组中,贯彻国家有关政策,综合考量企业现状,选定合适目标,制定完善的兼并战略。同时,也应当注重兼并完成后的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 5 章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