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932 年 Berle 和 Means 合作完成了《现代公司与私人财产》一书,在书中首次阐释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并对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的关注和一系列研究[1]。特别是对于股权结构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直到 Jensen 和 Meckling 在 1976年对公司的股东、债权人以及公司管理层三者间关系进行研究,推动了公司治理的研究方向得以转变,由关注拥有公司所有权的公司股东与拥有公司经营权的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转为关注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与公司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2]。在公司治理的研究中,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多数的研究都遵从着Berle-Mean 研究范式即“强管理,弱所有”的股权分散下的关于公司股东与公司管理层的代理问题。而在之后的 90 年代,LLSV 范式逐渐成为公司治理的研究基础,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股权结构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中公司股权处于集中的形态之下,在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中,公司的控制人主要通过金字塔持股或者交叉持股的方式来控制公司的大股东,造成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较少所有权的控制人却拥有较多的控制权,最终造成企业实际控制人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分离。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深入理解现代公司的股权结构,需要对控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进行追溯,研究其治理绩效,探求实际控制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最优配置。
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倡导的新的发展思路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话语,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掀起了创业创新的热潮。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劲动力,推陈出新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更新换代转型升级,为企业实现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上的保障,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持续不断在减弱,来自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境下我们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从而使得创新成为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创新资源的投入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最终决策者,研究企业中实际控制人对创新的影响,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企业向着可持续性发展不断迈进。
.......................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实际控制人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实际控制人的定义如下: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也就是说,实际控制人是能够对上市公司起到实际控制作用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可以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公司控股股东的股东同样也可以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除上述两者之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
2.1.2 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所有权
第 3 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13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创新资源的投入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最终决策者,研究企业中实际控制人对创新的影响,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企业向着可持续性发展不断迈进。
.......................
1.2 研究方法
对于实际控制人、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中,主要使用了如下方法: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1) 理论研究方法:首先对实际控制人、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回顾及评述,其次对公司治理有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假设。(2) 实证研究方法:选取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 2007-2014 年的数据,建立与之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所有权比例、两权分离度以及实际控制人的性质与创新投入的交互作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在此之后运用Stata 软件来分析所收集整理的数据,对文中所选取的模型进行验证,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对于实际控制人、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中,主要使用了如下方法: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1) 理论研究方法:首先对实际控制人、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回顾及评述,其次对公司治理有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假设。(2) 实证研究方法:选取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 2007-2014 年的数据,建立与之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所有权比例、两权分离度以及实际控制人的性质与创新投入的交互作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在此之后运用Stata 软件来分析所收集整理的数据,对文中所选取的模型进行验证,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实际控制人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实际控制人的定义如下: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也就是说,实际控制人是能够对上市公司起到实际控制作用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可以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公司控股股东的股东同样也可以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除上述两者之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
2.1.2 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所有权
一般认为控制权具有对公司财务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做出决策的权利,通过任免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和董事来决定公司的生产管理,最终可以对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务做出决策,从而具有最终决策权。
Fama 和 Jensen(1983)认为公司控制权是公司对于其所得到的各种资源进行雇佣和解雇两方面的筛选并且还包括决定管理层人员补偿的一种权利[3]。在此之后,Jensen 则认为公司控制权是指雇佣、解雇公司高管人员以及决定公司高管的报酬的权利;Loss 和 Seligman 把公司控制权界定为能够管理和决定公司事务的权利。
Fama 和 Jensen(1983)认为公司控制权是公司对于其所得到的各种资源进行雇佣和解雇两方面的筛选并且还包括决定管理层人员补偿的一种权利[3]。在此之后,Jensen 则认为公司控制权是指雇佣、解雇公司高管人员以及决定公司高管的报酬的权利;Loss 和 Seligman 把公司控制权界定为能够管理和决定公司事务的权利。
在控制权理论方面,Grossman and Hart(1980)提出的剩余控制权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该理论从契约的角度,指出剩余控制权就是在所达成的契约中对于活动决策权由谁拥有没有做出特别规定[4]。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剩余索取权”,它是以契约的收益来说的,是对企业的全部收益去除全部固有的合同付款之后的余额的要求权。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剩余索取权具体表现形式是在收益分配上处于“最后的索取者”,控制权是一种“投票权”,对于公司经营或决策具有投票的权利同时也对契约中没做出特殊说明的事具有做出决策的权力。所以,在经济学中,控制权作为一种“投票权”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对有关公司的经营决策的事项做出表决。简而言之,控制权就是对公司董事会构成产生作用以及制定公司经营政策的权利。
...........................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 Berle 和 Means 在其共同完成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指出,现代公司制企业中所有权相当分散,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美国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在两权发生分离的情形下,管理者很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背离所有者的利益进而对公司进行掠夺。在之后的 20世纪 60 年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愈发激烈,尤其是美国经济持续下滑而公司经理层却牢牢掌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情形,公司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所形成的利益冲突成为公司治理需解决的重要部分。而 Jensen 和 Meckling 将这种冲突定义为委托代理问题,与之相应的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
由于现代公司制企业股权结构日益分散,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不断向复杂化和专业化转变,面对这种情况公司的所有者不再直接管理公司而是委托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公司,职业经理人接受公司所有者的委托来经营管理公司,从而导致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使得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两者之间利益冲突逐渐凸显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造成公司经营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 Berle 和 Means 在其共同完成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指出,现代公司制企业中所有权相当分散,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美国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在两权发生分离的情形下,管理者很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背离所有者的利益进而对公司进行掠夺。在之后的 20世纪 60 年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愈发激烈,尤其是美国经济持续下滑而公司经理层却牢牢掌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情形,公司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所形成的利益冲突成为公司治理需解决的重要部分。而 Jensen 和 Meckling 将这种冲突定义为委托代理问题,与之相应的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
由于现代公司制企业股权结构日益分散,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不断向复杂化和专业化转变,面对这种情况公司的所有者不再直接管理公司而是委托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公司,职业经理人接受公司所有者的委托来经营管理公司,从而导致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使得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两者之间利益冲突逐渐凸显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造成公司经营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由于公司的代理人所追求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很可能会损害委托人即公司的所有者所追求的公司整体利益的增加,加之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公司的代理人所了解的关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全部信息委托人不能够完全准确的掌握,从而造成委托人需要花费一部分监督和约束费用来监督代理人。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从而使得公司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加剧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称为第一种形式的委托代理问题。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对于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财务收支等各方面信息完全掌握,而股东只是得到有关企业的部分信息,管理层凭借自身对信息完全掌控的优势为自身谋取私利,追求企业短期经营目标,最终导致公司股东利益受到侵害;另一方面,管理层处于权力高位,会导致偷懒行为的发生,过分追求舒适闲暇的时间,还会借助于职位优势,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满足个人私欲,最终造成“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由于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可以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以及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目的在于促使公司的股东与管理层具有相同的目标,从而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
3.1 实际控制人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 13
3.1.1 国外文献综述 ................................. 13
3.1.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第 4 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 27
4.1 实证设计 ............................................... 27
4.1.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27
4.1.2 变量定义 .......................................... 27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45
5.1 研究结论 .................................. 45
5.2 对策建议 ............................... 46
第 4 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4.1 实证设计
4.1.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文以 2007-2014 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沪、深两市上市的 A 股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与创新投入、经营绩效三者间的关系。有关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数据以及控制变量的有关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剔除一部分可能对论文结果产生影响的数据:(1) 与公司治理研究有较大区别的金融类企业;(2) 被 ST、*ST 类的上市企业,这些公司经营状况不稳定;(3) 研发投入缺失的公司;(4) 对于不存在实际控制人、财务数据不全面的公司;
本文采用 Stata12.0 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实证结果。
本文以实际控制人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在实际控制人的影响下,创新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分别以“实际控制人——创新投入”、“实际控制人——经营绩效”以及在实际控制人的影响下“创新投入——经营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在公司治理方面,有关股权结构与创新投入、经营绩效关系,学术界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本文以实际控制人为切入点,以 2007-2014 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在沪深两市上市的 A 股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实际控制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在实际控制人的影响下,创新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的增加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抑制作用,而两权分离度与创新投入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国有性质的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不重视企业创新投入。说明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风险规避心理的作用下对于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面影响,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更多注重传统技术和工艺,管理者更加注重公司的短期收益和绩效,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从而对创新投入造成一定的限制。
第二,实际控制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两权分离度的增大,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又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国有性质的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经营绩效低于非国有性质的公司。
5.1 研究结论
在公司治理方面,有关股权结构与创新投入、经营绩效关系,学术界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本文以实际控制人为切入点,以 2007-2014 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在沪深两市上市的 A 股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实际控制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在实际控制人的影响下,创新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的增加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抑制作用,而两权分离度与创新投入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国有性质的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不重视企业创新投入。说明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风险规避心理的作用下对于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负面影响,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更多注重传统技术和工艺,管理者更加注重公司的短期收益和绩效,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从而对创新投入造成一定的限制。
第二,实际控制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两权分离度的增大,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又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国有性质的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经营绩效低于非国有性质的公司。
第三,在研究实际控制对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影响前,先分析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本文认为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在适中的比例范围内会阻碍创新投入绩效的提高;部分验证了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在适中的比例范围内同样会阻碍创新投入绩效的提高;两权分离度对两者之间关系没有显著影响;国有性质的实际控制人会减弱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和所有权比例在适中的比例范围内会显著影响创新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说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并不注重企业的创新研发,关注更多的是其所在企业经营绩效是否能够提高,实际控制人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多的控制权私人利益会不断提高企业价值,但是面对投入回报具有时滞性且具有较大风险的研发投入时,即使进行创新研发,会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得企业能够长久持续发展,但是,为了自身私利不受侵害以及风险规避的心理,公司的大股东会较少投入创新研发,而选择采用其他手段或方式促进企业价值升值。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