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预算在政府部门首先得到运用,不管是现代意义的政府预算还是企业预算都是在英美两国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应对经济困境,杜邦公司和通用公司首次将预算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在今后的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企业预算也逐渐由单一的成本控制演变为对企业整体资源的分配、协调与管控。在这个过程中,预算管理的形成也与这一时期的管理学相关理论的演变密切相关。不管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是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以及其后韦伯的"行政組织理论",都对预算管理的系统建设、尤其是对预算职能的作用都有深适影响。直到1922年,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书的正式发行,才意味着关于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成形,在这之后,其他国家也逐步开始施行。
在20世纪3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这段时期内,企业预算管理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企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会计学的发展、尤其是盈亏平衡点理论的形成,使得会计不再是事后的反应及分析,而是事前的预测和决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新的思想和学派,尤其是行为科学学派的建立,让企业开始注重分权式的民主参与,参与性的预算管理也就逐步开始形成。后来经济环境进一步变化,资本预算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其后,零基预算也逐渐在西方国家得到发展。这一切,都使得预算管理得W深入发展,反过来预算管理的新发展,也使得企业管理更为有效,并且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企业的预算逐渐成形。经济环境也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转向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面临这种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预算管理由于缺乏良好的适应性,使得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化、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尤其是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预算"适应不了新环境,这时,"战略预算"、"作业预算"以及"超越预算"开始盛行。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用实证的方法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很少有企业愿意无偿提供企业内部的预算数据,因此,国内关于预算的实证研究并不是很多,而文章中所采用的实证研究则进一步丰富了关于预算的研究。而且,文章还首次用委托代理理论构造预算沟通与预算效果的理论模型,并且系统论为基础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证明这种系统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厄理学中"轮式结构"沟通理论、经济学上委托代理理论等经典理论在预算管理中的有效性。在这种复杂关系的研究中还进一步丰富了以前学者关于预算考核与预算效果的研究,使得关于预算的研究更为丰富。而且立足于本土化的预算管理,将带有中国特色的"会议沟通"和"信息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关于预算效果的研究更为灵活。
1.2.2实用价值
在国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预算沟通形式必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随之带来的预算效果也更为企业所看重。文章中的实证研究证明"轮式"的沟通方式,比如将会议制度化并且利用好信息技术,可使企业的预算效果更好。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要使用好的信息技术系统会付出很大的成本,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敢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文章的实证研究可W更好地指导企业,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可带来更好的预算效果,但是,前提是信息技术不仅要和企业的预算管理誕合在一起,而且要形成系统集成,与其他系统比如业务系统对接,这样也可以为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避免盲目的引入信息系统导致的管理混乱、成本加大等现象。同时,使企业了解,会议沟通制度化是可以产生一定的预算效果,但是这种效果是离不开预算人员的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氛围的。这种系统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指导企业,不应该将预算管理仅仅定位在简单的财务预算上,在管理活动中不仅要关注技术方面的应用,还要注重其他方面,比如文化氛围的建设、人员培训的加强。
.........................
2文献综述
2.1预算管理研究现状
对于预算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主要是从宏观理论和微观研究及国内的具体情况这三个方面展开。
国外的预算管理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宏观的理论方向来看,上世纪后期以来的西方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研究:"预算的代理行为和激励研究、预算管理的发展和战略研究、预算管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我国的预算管理也主要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即使这样,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预算管理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特性,我国不仅有过传统意义上的预算管理,还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预算。因为预算管理理论引入时间不长,刚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预算编制问题"、"预算目标问题"和"预算管理框架问题"。如王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在不同时期应该采用不同的预算体系";于增彪等则研究了"预算编制起点"问题;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对传统的预算管理进行改进,比如将预算与战略结合在一起、设计适合企业的预算体系、重新设计预算管理框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国外先进的预算管理理论愈发地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如王亚兰等建议"企业应该引入平衡计分卡以方便战略预算的管理";潘飞等则建议企业进行作业基础预算,不仅可以连接平衡积分卡,还可连接企业的作业基础管理;由于传统预算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很多学者建议借鉴国外超越预算管理的优点,比如对"人本思想"的强调,对我国预算管理加以改进。但是,由于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相对较晚,对于大企业来说,目前正在使用全面预算管理,而小企业还没有正规的预算管理体系,因此,对于我国的企业,更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的采纳超越预算的新观点、新思想。
.......................
2.2预算沟通的相关文献回顾
沟通形式由最开始阶段的"纵向沟通"逐步发展到"横向沟通"再到"网络化沟通",沟通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制度化和信息化。沟通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去了,在沟通的过程中,有很多原因会引起信息的改变,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沟通的效果。沟通主要分为"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及"斜向沟通"。"横向沟通"主要指相同级别的个人或者部口之间的沟通,同级之间由于接触比较多,就很有可能在很多问题上产生矛盾,这时的横向沟通就很有必要。在横向沟通中,由于当事人的素质、情绪、专业化等因素的影响很有可能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纵向沟通"则属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过滤问题"和"过载问题"以及地位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也同样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斜向沟通"主要指下级越级与其他部口上级之间的交叉沟通,由于知识结构、自身素质和越级沟通的影响,同样也避免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产生的影响,可见,信息沟通对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采用合适的沟通渠道。
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对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除了正常的会议沟通制度外,还需要借助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便利使得沟通更有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沟通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在不同的沟通方式下,信息的分享程度在群体中也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距离被不断缩短,沟通效率也在不断提高。管理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沟通不畅有着很大的关系,要解决沟通的问题,董玉芳等认为建立良好的沟通通道尤为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沟通就是重要措施之一,沟通中充满着艺术性和灵活性,为了解决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范造成的沟通随意性,创立健全的沟通制度就及其必要。在经济的发展中,沟通制度的推进,也是沟通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制度约定往往是打破僵局的有效手段,比如正常的例会制度。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利用会议进行沟通已经很普遍,会议已经成为企业中沟通的桥梁,会议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信息的发布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主要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沟通,形式多样且频繁的会议沟通,对于信息的正确传达,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单一的会议沟通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建立各种形式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沟通,除了正常的会议沟通,还可W利用远程会议进巧沟通。
.............................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5
3.1概念界定........15
3.1.1预算沟通............15
3.1.2预算效果..............15
4研究设计............25
4.1样本选择.........25
4.2变量设计............26
5实证分析.......31
5.1描述性统计......31
5.2相关性分析.......33
5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
本部分把扣家样本企业按照地区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按照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按照行业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如表5-1所示,表5-1反映了55个样本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55个样本企业中,东部地区有38家占比30.09%,中西部地区有17家,占比30.91%;国有企业有25家,占比45.45%,非国有企业30家,占比54.55%;制造业%家,占比65.45%,非制造业19家,占比34.55%。可以看出,此次样本涉及制造业的企业居多,样本中的企业大多数位于东部,被调查企业中有近一半是国企。

........................
6研究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论
通过与咨询公司合作,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突破管理会计研究中难以获取数据等资料的局限,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研究了预算沟通方式与预算效果之间、预算沟通机制与预算沟通方法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预算会议沟通的制度化对改善预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当企业建立了预算会议沟通制度,如有明确的预算会议沟通制度和沟通渠道,预算管理机构与预算单位之间,及预算单位之间进行频繁地的多种形式的沟通(如预算分析会、预算质询会等及经常性信息反馈),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及差异原因等会令预算参与者更容易形成一致的目标,进而改善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以往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发现在预算目标制定阶段下属间沟通造成的"因下属联合形成的与上级的对抗"的问题,可能是由于实验方法的局限性,或者是由于所设计的预算沟通机制不健全及预算全程沟通不充分所导致的。根据对本次企业调研的实际数据的分析,研究认为,健全的预算会议沟通制度能够使预算管理产生良好的实施效果。
第二,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对改善预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如采用基于多维数据仓库的专业预算软件作为预算管理平台,预算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实现了功能层面的协同与数据方面的集成,设种快捷、丰富的预算沟通平台能够为预算带来更好的效果。
第三,当企业预算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预算管理的专业经验和组织能力时,企业正式的预算会议制度更容易建立起来,预算沟通更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在预算管理的沟通中真正实现W预算管理人员为核屯、的"轮式"沟通模式。因此,企业管理者应重视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