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视角下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599 论文编号:sb2020120410060133764 日期:2020-12-1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对多名基层党政干部的实地访谈,深入研究了新时代我国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构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的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第一章 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基层党政干部
当前,学术界关于“基层党政干部”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陈谢平认为基层党政干部为“县以下或县级区以下党政机构部门中,职级为处级以下、副科级及以上的党政领导干部。”①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为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和总支部委员会。”依据《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辞典》的相关解释,“党政干部”是指在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机构及其机关中从事党政工作的干部。②基于此,本研究所指的基层党政干部为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党政机构中从事党政工作的干部,主要包括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以及一般的党政干部。
1.1.2 胜任力
“胜任力”一词最早由麦克利兰(McClelland)教授明确提出,其认为胜任力是“与工作或者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③之后胜任力一词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学者在麦克利兰教授研究的基础上纷纷对胜任力的涵义做出了阐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胜任力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斯班塞(Spencer)的观点,其认为胜任力是包含态度、技能、价值观以及知识等在内的可将绩效优劣者相区别的并且能够有效验证的个体特征。我国学者李忠民、刘振华认为胜任力是指与个体绩效直接相关的并且可测量与可确定的知识技能、动机和人格特质等的集合。冯明认为胜任力是指包含自我形象、特质、态度以及某领域知识等能够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绩效差异区别开来的个体特质。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胜任力是个体胜任某项工作时所应具有的外显的和潜在的特质的集合,其中包括知识、能力、态度以及动机等。
....................

1.2 理论基础
1.2.1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①毛泽东同志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为“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与“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相结合的干部政策。“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毛泽东同志认为干部的德与才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其中德是首要的,要坚持以德为先,但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为干部才能的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在“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中,“贤”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任人唯贤就是要坚持五湖四海,选贤任能,坚决摒弃任何任人唯亲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对当时我党的选人用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创新性地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他指出,“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②其中,革命化是前提,主要包括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信仰等内容。年轻化要求要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合理的干部年龄结构,要经常为党和国家的干部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其战斗力和竞争力。知识化则关注的是干部的政治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等知识水平的高低。专业化要求干部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熟知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邓小平同志的干部“四化”方针对干部的品德、体质、知识以及才能做出了具体要求,为当时干部的选拔培养提供了指导。
根据跨世纪的时代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强盛关键在于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他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③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有力举措。同时,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他指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教育”,④要切实增强对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江泽民同志十分关注年轻干部的培养。
图 1.1 胜任力冰山模型示意图
...........................

第二章 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的依据与要求

2.1 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的依据
新时代,我国的国情党情社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本节主要从新的发展思想与理念、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四个伟大”四个方面探讨分析新时代提升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依据。
2.1.1 实现新发展思想与理念要求提升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创新性,其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发展成果的共享主体、共享内容和共享方式等问题。新的发展思想和理念突出了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深刻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①。基层党政干部作为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对于新发展思想与理念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必须增强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进而为更好地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2.1.2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提升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基层党政部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基层党政部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基层党政干部的能力素质是一个国家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标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其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其实际的治理过程之中,体现在其基层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和方式之中。基层党政干部能否文明执法、能否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当前,我国社会群体多层、利益诉求多样,如何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公权力和私权利、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些都对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2 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的要求
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要素具有动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必然会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当前提升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需要有效地把握新时代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2.2.1 新时代对基层党政干部知识素质的要求
2.2.1.1 基层党政干部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知识的广度与宽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当前,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对待学习,我们稍有懈怠,便会落后于人。在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层出不穷,用老办法、老方式、老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已“力不从心”。面对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挑战,基层党政干部要更好地完成工作、干好事业就必须加强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的更新,夯实知识基础、提升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从而防止自身陷入不知而迷、乱、盲的尴尬境地。因此,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要在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经济、科技、文化、历史、哲学、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努力在拓宽自身知识领域上下功夫。
2.2.1.2 基层党政干部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专业知识是抓工作、干事业的基础。缺乏良好的、过硬的专业素质,工作中便会出现“说外行话、办外行事”的现象。新时代,一方面,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行业分工日趋专业化与精细化,基层党政干部面对的“未知领域”日渐增多,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便会陷入“知识不足”“知识恐慌”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在法治、公正、权利、生态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基层党政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要加强对岗位业务知识、公文写作知识、行政管理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结合自身的工作需要来学习,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力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表 3.1 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要素重要程度调查表
.........................
 
第三章 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19
3.1 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构成分析...........................19
3.1.1 知识模块..................................19
3.1.2 能力模块..................................19
第四章 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实证分析..........................30
4.1 问卷的设计及发放................................30
4.2 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问题分析..............................33
第五章 新时代提升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对策..............................45
5.1 更新观念: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提升的内在动力....................................45
5.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增强为民服务的情感.................45
5.1.2 树立“能力为本”的理念,形成“能力至上”的共识.................45

第五章 新时代提升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对策

5.1 更新观念: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提升的内在动力
5.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增强为民服务的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深刻阐释了我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为提升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提供了价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基层党政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进而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需要一定的本领做支撑,没有过硬的本领和能力,为民谋幸福便是一句空话。因此,新时代,一方面基层党政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自身为民服务的情感。另一方面,基层党政干部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我是否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是否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是否为民服务的本领不够过硬等,进而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找到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足之处,明确自身胜任力提升的方向,努力练就过硬的为民服务的本领。
5.1.2 树立“能力为本”的理念,形成“能力至上”的共识
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对于充分发挥基层党政干部的才能具有方向指引作用。能力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为活跃与重要的因素,人的能力是组织最为宝贵的资源,组织核心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人的能力的开发与提升。“能力为本”理念坚持以人的能力为依据,因能设岗,任人唯能,使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组织成员的共识,进而为其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能力至上”共识的形成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得基层党政干部在思想和观念深处提升对自身能力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基层党政干部的学习意识、竞争观念,促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极大程度地增强基层党政干部丰富知识、增强本领、提升素质的行动自觉。因此,在基层党政干部的选拔任用中要牢固树立“能力为本”的用人导向,坚决摒弃“任人唯亲”“人情至上”“论资排辈”等一系列不良思想,使“能力至上”成为组织成员的共识,营造一种“任人唯贤”“任人唯能”的良好文化氛围,进而为提升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提供正确的方向。
...........................
 
结语
基层党政干部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胜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新时代,我国的国情党情社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其增强自身能力素质,以应对新时代的新情况与新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公务员胜任力建设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对新时代关于党政干部队伍建设新要求的分析以及对多名基层党政干部的实地访谈,深入研究了新时代我国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构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的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在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构成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本文认为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应由知识、能力、品质三个模块构成。其中,知识模块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维度构成;能力模块由政治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动员落实能力以及情感能力四个维度构成;品质模块由政治品格、个性品质以及职业品德三个维度构成,同时每个维度下又应由数量不等的要素构成。此外,基于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构成要素,本文研究设计了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后期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在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基于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的胜任力构成要素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山西省晋中、阳泉、太原、长治、吕梁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有待提升等,同时本文从观念、制度、行为三个层面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后期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是在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提升对策研究方面:通过对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的深入分析,本文从更新观念、完善制度、加强行动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提升的对策。其中,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培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容错纠错制度对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建设的作用,从而为基层党政干部胜任力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