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市推行“一组一会”制度探讨—— 基于D社区的实地考察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566 论文编号:sb2022091320525949381 日期:2022-09-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落实了社区治理清单化、制度化、信息化。社区治理清单化与制度化的落实有利于“一组一会”实现党建引领过程、凝聚资源过程、服务提供过程和监督改进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协同办公、资源共享,减轻社区工作者的工作量,增强社区治理效率及有效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伴随“单位制”的逐步解体,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开始从单位系统转向社会系统,国家开始直接面向社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本由单位负责的社会福利发放、公共服务提供逐渐推向社会,治理中心下移至城市基层。①由于此时城市基层管理能力不足,各种事务涌向基层导致服务提供失灵,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一度陷入混乱。20世纪90年代,民政部将社区视为基层治理新主体,并提出社区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的社区治理建设在此时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开始在地方扩增街道权力,提升基础管理和服务能力,街道成为社区治理网络的核心。但此次改革旨在增加街道的权力,而非减负。基层治理网络混乱、社区治理任务繁杂的问题仍未解决,很多“条”负责的工作通过行政命令形式下达至“块”——街道处理。由于费随事走的工作流程,街道不得不将超负荷的命令再次下达至社区层面,将社区化作自己的双腿,最终造成社区治理行政化,社区工作繁杂等问题。为了解决此次社区治理改革的遗留问题,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2000年我国通过组织下沉、政社合作、行事分离、街道社区化等推动“居站分离”社区治理模式形成,②并且加大社区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使社区在服务规范、资源分配、项目设置等方面获得进一步支持。但2000年社区治理改革依旧没有解决社区治理行政化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养老、戒毒、矛盾调节等新服务在基层没有优秀的第三方社会组织承接,只能落到社区机构中,再次增加街道和社区工作量。二是没有深层次改变政府职能,优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仅在社区表层进行减负,难以达到良好效果。一些社区名义上推行“居站分设”工作,实际上居委会人员仍要接管社区工作站职务,接受街道下发的各种行政任务,社区发展仍然面临制约。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从《中国知网》文献的搜索来看,目前尚未发现关于“一组一会”制度研究的专著或论文。但是关于社区治理的专著和论文却是十分丰富的,而且都较为成熟。回顾2004—2022近20年间的CSSCI与CSCD期刊文献,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章共有558条检索结果。
基于社区治理研究主题分布图(图1-1)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22年,国内学者对社区治理的研究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特别在2012年以后,年发文量快速增加,这说明社区治理的研究价值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社区行政化是地方政府为维护社区秩序,依靠行政权力自上而下的实现社区治理的过程。表现为社区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却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工作,居民工作开展较少(陈鹏,2018)。①近年来,各地政府针对社区治理过度行政化、社区自治回归受阻等问题开展一系列“去行政化”改革,但社区居委会过度行政化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改变(徐颖,2020)。②总体观之,当前学界关于社区行政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去行政化”探讨两方面。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城市社区
社区,英文中的对应词汇为“community”,但该词最早在中国被翻译为“共同体”,这使早期中西方对社区的认知有较大差异。中国普遍认为社区是居住在同一地区有一定生活交往的群体,是邻里层面的共同体,这与西方对社区的多元划分存在不同。在中国,“社区”一词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并经过长期实践,已逐渐区分了社区与共同体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城市社区概念逐渐鲜明,民政部提出了在城市管理中推行“社区服务”的建议,指出“居民委员会”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以民为本”是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①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基础部分、重点部分,如何理解社区定义一直是社区治理相关文献研究的基本着眼点。中国对社区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划分地域,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形成小范围的基层社会单元。胡敏捷(2010)基于中国知网整理了26条社区定义,并把其构成元素分为地域、人口构成、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共同心理、共同文化、共同生活、共同特征共八个,归纳出各个元素在每种定义中出现的占比。
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共同心理被提及次数也很多,也被大部分学者认可。而共同文化、共同生活、共同特征提及次数较少,在学者中还存在争议。2000年,民政部对“社区”和“城市社区”做出了清晰的界定:“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区域的、有共同社会心理的人群,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当前城市社区的范畴,通常是指在社区体制改革后,进行了一定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①与上述社区定义构成元素基本吻合。
二、“一组一会”
“一组一会”一词来源于2020年12月B市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制度,推深做实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通知》,根据文件内容:
“一组”即城市住宅小区(网格)党支部,由街道和社区党委负责领导。在城市以市民政局统一编码、命名的城市社区网格或住宅小区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党支部书记一般由社区“两委”成员或其他社区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兼任,成员一般为3至7人。“一组”成员一般包括在职党员、党员网格员、党员居民代表、党员民警、党员楼栋长等。网格党支部为功能性党组织,成员由社区党组织直接任命,报街道党工委备案,任期与社区党组织一致。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由佩里·希克斯(Perri)(2002)在 1997年最先提出。希克斯认为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以解决居民需求为目标,通过协调整合部门关系和治理功能,使治理从部分走向整体,从分散走向集中。整体性治理理论认为与之相反的是“碎片化”,而非“专业化”。①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注重责任化、制度化(曾凡军,韦彬,2010)。② 克里斯托弗·波利特(Christopher Pollitt)(2003)认为,整体性治理是指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消除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模式。③正如本文调研的“一组一会”制度在平衡基层社区政务与居务两条工作线中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等相结合。要求在社会治理方面要客观不要主观、要全面不要片面、要整体不要零散、要联系不要孤立、要发展不要静止,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④ 社区治理的整体性治理方法应遵循的逻辑思路是: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收集和协调居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明确实现目标的过程和各方职责;搜集和提供社区中可利用的治理资源;确定应用每个方法的效率和有效性;制定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产生不良反映的措施;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社区治理是一项繁杂且重要的整体工程,需要用好整体性治理方法,提高统筹谋划能力,正确把握社区治理和社区改革规律。具体来说,整体性社区治理就是推动社区治理中的多元治理主体、多种治理资源、多项治理过程等要素的全面整合;把党委领导、民主协商、社会协同、科技支撑等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整合;把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专业社工等治理主体全面整合;把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居民自治、治安环境等社会治理业务全面整合。逐渐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并与政府管理形成良性互补的治理格局,⑤形成问题导向、工作联动、信息联通、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推动社区治理由“碎片化”治理向“整体性”治理转变,形成强大的社区治理向心力。
....................................
第三章  B市D社区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实践 ...................... 17
第一节  B市“一组一会”制度制定过程 .................................... 17
一、“一组一会”制度的出台背景 ................................. 17
二、“一组一会”的主要职责 ...................................... 17
三、“一组一会”的工作流程 .................................. 17
第四章  D社区推行“一组一会”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 24
第一节  D社区推行“一组一会”制度面临的困境 ............................... 24
一、组织动员困境..................................... 24
二、多元主体参与困境.................................. 27
第五章  B市推行“一组一会”制度的优化路径 ..................... 34
第一节  强化“一组一会”组织动员 ............................ 34
一、加强“一组一会”组织建设 .................................. 34
二、开展“一组一会”教育培训 ................................. 35
第五章  B市推行“一组一会”制度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强化“一组一会”组织动员
鉴于推行“一组一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充分说明当前“一组一会”自治力量的薄弱。制度创新实施的前期还是需要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推进。因此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全面统筹“一组一会”制度推进工作,清醒认识到党在“一组一会”制度推进中的全局总揽、协调各方的作用。
一、加强“一组一会”组织建设
“一组一会”成员的政治站位、综合素质以及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推行“一组一会”制度的成效。以成员间的价值共识、文化共识、信任共识为基础组建“一组一会”,并根据“一组一会”组织使命及职责要求,从政治素养、综合素质、工作经历等方面策划“一组一会”成员各岗位说明表(表5-1),为“一组一会”成员的选择、培训、考核提供依据。以“一组一会”成员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推动各社区对所有网格的“一组一会”成员进行认真的梳理及优化,对梳理后的“一组一会”成员实行人事档案动态管理机制,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使“一组一会”成员队伍整体素质及能力得到提升,为有效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垫定基础。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结语
本文基于B市推行“一组一会”制度研究,分析了D社区推行“一组一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理论及实践研究,得出“一组一会”制度的推行对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基本结论。原因如下:
一、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一是街道党工委通过多种形式对班子成员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一组一会”重要性认知的思想建设。并要求社区“两委”不断加强“一组一会”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一组一会”成员的思想认识教育,增强推行“一组一会”制度的能力。二是加强“一组一会”组织建设,避免制度推行的形式主义,真正发挥居民、专业社工、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推动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
二、聚焦了居民群众各类需求。“一组一会”成员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居民群众的需求与期望,经现场调查确认问题的真伪性及上报社区党委确认后纳入议题进行协商。社区居民可对协商成果的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积极正向的社区居民评价,对社区协商工作开展有巨大的推动和反哺作用。通过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培养社区居民爱党爱国、奉献社区、团结互助的精神,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三、做实优化了党建联盟。充分发挥街道党建联盟优势赋能“一组一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居民群众需求。根据问题与需求的内容,形成协商方案,召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协商议事。通过成立包含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志愿者等各类主体的公益联盟组织,整合资源,链接资源,以项目化方式推动多元主体的有效配合,打破居民依赖政府解决需求的单一途径。
四、落实了社区治理清单化、制度化、信息化。社区治理清单化与制度化的落实有利于“一组一会”实现党建引领过程、凝聚资源过程、服务提供过程和监督改进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协同办公、资源共享,减轻社区工作者的工作量,增强社区治理效率及有效性。网络信息平台的使用促使治理信息公开透明,政策下达高效,居民反馈便捷,激发了居民参与的热情,拓宽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真正实现多方联动、多元共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