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的儿童参与个案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2545 论文编号:sb2025031822165353157 日期:2025-03-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以重庆市S社区为例,旨在探索本土在开展市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点的历史过程中儿童参与的实现状况及其所需条件,从而尝试为该社区和其他社区推进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儿童参与是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一、关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儿童参与的学理探究
(一)以人为本:当代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儿童参与的价值定位
1.弘扬现代儿童观念价值
世界《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①本研究中的“儿童”即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所谓儿童观是指成人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它具体涉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与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②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社区生活的主张的提出与践行反映了世界范围内较广泛认识到儿童的参与权,人们对于儿童的权利的认识和认可有所拓展,并在法律和政策上予以制度性的支持。此外,对于儿童期的意义和价值、儿童与社会关系、儿童与成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得到深化。
“儿童参与”的实践和研究在不同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中开展,但对于“儿童”的看法上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儿童是具有能动的社会成员,儿童的权利应予以重视。而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和劳动力、传宗接代的工具、光耀门楣的工具、“小大人”、儿童生来是有罪的、儿童是白板等等。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深受传统儒学的伦理纲常的影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④即要求儿女要有儿女的样子,有着严格的尊卑高低秩序。还有“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⑤孩童的生命权掌握在父亲的手中。直至近代,我国社会背景发生巨变,西方先进的思潮引入我国,学术理论形态和国家主导形态下的儿童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革新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
.......................
(二)赋权增能:儿童友好社区中儿童参与的核心要义
参与式发展中最为核心的点为赋权,而赋权增能的核心在于赋予个人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权力和影响力,使其能够掌控自身的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议程。与传统的集权化发展模式不同,参与式发展注重权力的平等化,强调权力在社区和个体之间的共享。这种赋权(empowerment)的过程正是参与式发展的核心,它使社区和目标群体能够自觉地参与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本质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活动全过程中权力的再分配。这一过程强调平等协商,确保社区和传统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在发展干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参与和赋权。②通过赋权,社区和目标群体能够建立信心,获得必要的技能,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实现自立。赋权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结果,它让个体和群体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并在社会和政治决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赋权一方面是指赋予儿童参与的权力,即维护自身权益过程中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影响资源分配能力,以及影响他人观点和意见等方面的能力。保障儿童参与和表达的权利、尊重儿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力的核心途径是培养儿童参与意识和能力。相应地,儿童参与的方式、形式应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能力和需求。从社区治理的层面来看,儿童参与实质上是一种非政治性参与。相对而言,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其参与主体是社区居民。③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能力等方面决定了儿童参与的方式应适应其年龄特点、认知方式、兴趣和需要。儿童的角色由原来的被保护、被服务的客体,转变为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生活的主体、影响社会和社区的合作者和贡献者。
.......................
二、关于重庆市S社区中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究
(一)重庆市S社区基本情况
S社区位于某高校旁,辖区面积0.3平方公里,是以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为主的高校型社区,于2022年3月被确定为市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点。截至2023年6月,该社区共2412户,常住人口4912人,校区教职工及家属占比85%,辖区共有706名儿童。老旧楼院较多,人口密度大。辖区内的教育资源有大学、小学、幼儿园及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等,用地功能以居住用地为主,商业、文化等为辅。
社区围绕儿童友好优先的发展原则,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社区整体发展规划,与社区党建工作相结合,与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社区治理相结合,与社区优势资源相结合,从建设、保障、服务、宣传等方面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尊重儿童需求,融入儿童元素,鼓励儿童参与社区事务,探索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有效机制,推动实现“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目标。2022年,S社区依托校地合作,在多方的协同努力下,区妇儿工委办、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校后勤保障部以及街道办事处等机构形成了联动支持网络。在这一背景下,社区依托高校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组和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力量,以及众多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制定了相应的活动方案与规划。经过精心策划与组织,截至2013年12月,已成功实施共11场活动,“儿童花园建造”和“社区儿童艺术节”等系列特色品牌活动成为社区内外的亮点,受到C市日报、区妇联微信公众号等多方平台的报道和宣传。新增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一个、改造社区小游园一个、优化社区花园一处、推进闲置公园绿地更新一处、完善幼儿园门口步行空间,实现10分钟步行范围内有丰富的儿童活动场所和设施,突出休闲娱乐、游览观赏、游戏运动、自然教育的功能性,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使用需要,如图2-1所示。对于图片中可能涉及S社区相关的隐私信息,笔者已对其进行“马赛克”处理,并将本研究中四个主要观察场所以红色椭圆的形状对其进行标记。均已进行因此,S社区早已在2022年被评选为市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点,其实践经验和成果反映了该社区初具儿童友好社区的基本样态。
.......................
(二)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具体分析
关于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在开放式访谈中研究者都征得家长及儿童等相关人员的同意后进行录音,并记录被访者的回答。研究者将观察记录的内容、文本分析法所得的数据与其相结合以互证研究结果。研究者最终共收集录音30条,照片41张,视频12个。所有收集到的录音和照片,都被研究者进行完全转录。为确保编码准确性,采用人工编码。研究者在编码的过程中不掺杂个人的想法,以确保编码是完整和真实,同时保证编码的过程是客观的。最后,将收集到文字材料按照被访者对象、访谈地点、观察地点、发生时间的顺序进行逐一的建档、整理,具体如表2-1所示。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本研究主要使用NVivo12软件,对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扎根理论的提出者Strauss和Cobin认为,“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采用三级编码的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①”研究者通过使用NVivo12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编码。因NVivo12的三级编码方式既可以帮助笔者简便而客观地整理资料,也有利于笔者检查和修正编码与分析的疏忽和遗漏,且其编码方式与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几乎相同,笔者主要通过使用NVivo12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编码。
.................................
三、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儿童参与的主要问题归结......................59
(一)参与主体:儿童参与的主动性缺乏................................59
(二)参与方式:儿童参与以被动式为主.........................60
四、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剖析.......................63
(一)社区治理结构不完善........................................63
(二)儿童参与的制度不健全........................63
五、S社区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优化建议................................69
(一)社会动员:提升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路径.......................69
(二)家庭助力:探索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方略.....................................76
五、S社区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优化建议
(一)社会动员:提升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路径
1.建立健全的儿童参与制度,畅通和创新儿童参与渠道
虽然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相关权利和倡导在我国深圳、上海、长沙等各个城市制定的相应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中都有原则性的规定,但由于具体操作性较差,很多规定在实际的建设实践中却流于形式。我国深圳市在2018年指出儿童长效参与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虽有组织开展各种规模、类型、内容的主题活动,但是大多数儿童参与多是成人主导下的被动式参与,作为城市未来的主人,儿童仍被看作“弱势群体”,当时没有被纳入主体人群参与到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议题讨论中的关键问题,强调儿童参与机制建设应给予重视和大力支持。①《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将“丰富儿童建言渠道,用好人民建议征集、青年汇智团、红领巾理事会、儿童议事会等平台,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纳入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主要任务之一。②长沙市在2019年出台《长沙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制定儿童议事会培育计划,并建立儿童参与长效机制”是该行动计划下的“政策友好”的组成部分之一。③可见,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也印证了儿童参与制度的不完善甚至缺乏的现实状况。
从权利保障的角度来看,关于儿童参与权的规定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且在实际运用中作用有限,因而加快制定不同层次的儿童参与权及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的法规,并对其进行具体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承载着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居民福祉的重要使命。在当前的社区治理框架中,儿童作为社区的重要成员,其参与权益的保障和主体性的发挥对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以成年人为中心,儿童的声音和意见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缺乏针对儿童参与的具体制度和保障措施,在现有的社区治理结构中,儿童参与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因此,社区一方面应基于现有的社区治理结构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系统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以创新社区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促进社区儿童参与,制定儿童参与制度,既保障儿童的参与权利,又考量社区行政管理的需要和效率。这是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转型时期我国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结语
儿童参与和儿童友好社区的构建,需要全社会重视,并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完成。以儿童为本、立足儿童发展的工作原则有助于社区从儿童的真实需求出发考虑问题,为儿童友好理念的践行提供机会和平台。回顾目前的儿童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情况,还存在着儿童参与的主动性薄弱、参与方式以被动式和执行式为主、参加渠道不通畅、家庭成员和社区居民对于儿童参与的支持不足、参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首先,社区可以建立健全的儿童参与制度,畅通和创新儿童参与渠道;打造支持儿童参与的专业队伍,提升社区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结合市场机制与慈善机制,配置指向儿童需求的资源;加强儿童友好理念的文化宣传,营造积极的儿童参与舆论环境。其次,家长首先应深化对儿童参与权利的认识,通过充分挖掘家庭资源,培育儿童参与意识和能力。最后,应立足儿童发展的根本要旨,加强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作。当前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从儿童参与视角出发探索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研究也十分有限。本研究以重庆市S社区为例,旨在探索本土在开展市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点的历史过程中儿童参与的实现状况及其所需条件,从而尝试为该社区和其他社区推进儿童参与友好社区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儿童参与是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儿童作为脆弱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成年人的保护和照顾。但同时儿童是能动的参与主体,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也存在差异。社区作为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重要连接点,在关注儿童生存、保护儿童权益的同时,也应该为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保护其发展权而努力,让儿童广泛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接触到真实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和全面均衡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教育。儿童友好型理念的传播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协同政府、社会、社区、社会工作者及家长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和城市的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学前教育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