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自我解释效应为基础,采用2(图画故事书:助人,中性)×2(自我解释:自我解释,无自我解释)×2(年龄:4岁,5岁)的组间实验设计,考察阅读图画故事书、自我解释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效果,为幼儿助人行为培养的实践提供有益信息。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设计考察图画故事书类型、自我解释对助人行为的因果关系。将图画故事书分为助人图画故事书和中性图画故事书、自我解释分为自我解释和无自我解释,一共创设4种实验情境。实验前后均以独裁者游戏任务测量助人行为水平。据此探讨图画故事书类型、自我解释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并提出培养助人行为的建议,为学前教育培养幼儿助人行为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以“图画故事书、自我解释和助人行为”为主题进行探究,旨在解决如下研究问题:(1)阅读不同主题的图画故事书会对助人行为产生怎样影响?(2)如有影响,是否存在年龄差异?(3)自我解释在助人图画故事书与助人行为间起什么作用?
...........................
(二)研究内容
研究一:探讨图画故事书类型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采用独裁者游戏任务测量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后的助人行为,以捐赠贴纸的数量(0-6)作为评定助人行为水平的指标,考察助人图画故事书条件下和中性图画故事书条件下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助人图画故事书条件下,4岁幼儿和5岁幼儿的助人行为水平。
研究二:探讨自我解释在助人图画故事书和助人行为间的作用,采用协方差分析对自我解释对幼儿助人行为行为的影响进行评价,将性别作为协变量,探寻自我解释在图画故事书与助人行为间的作用。
..............................
二、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对照组助人行为的前测水平差异分析
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的助人行为没有显著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和中性图画故事书的所有被试的助人行为前测水平进行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表5),在图画故事书类型上,实验组(助人图画故事书组)的幼儿捐赠贴纸数量的均值为1.70,对照组(中性图画故事书组)的幼儿捐赠贴纸数量为1.69,两组捐赠贴纸数量差异不显著,F=2.98,df=158,p=1.00>0.05,即两组被试在阅读图画故事书前助人行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同质性。对4岁幼儿和5岁幼儿的助人行为进行差异性检验,4岁幼儿捐赠贴纸数量为1.50,5岁幼儿捐赠贴纸数量为1.89,实验前5岁幼儿捐赠贴纸的数量高于4岁幼儿,但是4岁幼儿和5岁幼儿的助人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F=2.20,df=158,p=0.08>0.05,即助人行为在前测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年龄差异。
结果表明,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和中性图画故事书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助人行为前测基线水平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尽可能保证了不同图画故事书类型和不同年龄条件下被试助人行为水平的同质性,降低了被试差异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二)儿童助人行为的描述统计
表6呈现所有被试连续3天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或中性图画故事书后捐赠贴纸的均值和标准差。从表6可知,助人图画故事书组捐赠贴纸的数量多于中性图画故事书组,即助人图画故事书组的平均助人行为水平高于中性图画故事书组。从年龄来看,4岁幼儿在助人图画故事书情境下捐赠贴纸的数量低于5岁幼儿捐赠贴纸的数量,即助人图画故事情境下4岁幼儿的平均助人行为水平低于5岁幼儿。综上,推测图画故事书类型、年龄和助人行为存在一定关系,在后续的分析中需要对图画故事书类型、年龄、自我解释等变量进行控制具体分析。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
三、 讨论与分析 ............................. 37
(一)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能显著增加幼儿的助人行为 ..................... 37
(二)5 岁幼儿在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后助人行为显著多于 4 岁幼儿 .......................... 39
四、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45
(一)研究结论 .......................... 45
(二)教育建议 .................................... 45
五、 研究贡献、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51
(一)研究贡献 ....................................... 51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 51
四、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二)教育建议
1.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可作为培养助人行为的有效教育手段
基于短时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能有效促进幼儿助人行为的发生这一结论,启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不同类型图画故事书对个体发展有着不同影响。助人图画故事书可以成为培养儿童助人行为的重要教育资源。
1.1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故事书中的助人元素
第一,研究发现短时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能有效增加幼儿助人行为。助人图画故事书自身既为幼儿提供了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也为亲社会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了特殊途径。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应科学认知图画故事书的价值,充分挖掘图画故事书所蕴含的助人元素,充分意识到助人图画故事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认知、道德审美和道德意蕴;将幼儿助人行为的培养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保障幼儿园助人图画故事书的资源投入。一方面,既可以选择高品质的图画故事书发掘其中的助人元素。比如说《来得刚刚好》《谁给小青蛙一个家》等图画故事书所传达的“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这一理念与助人即助己意蕴相同,包含诸多的助人元素是的重要助人图画故事书资源。其次,助人为乐、互帮互助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助人故事书。例如,《百鸟朝凤》中,凤凰早期还是一只不起眼的小鸟,它总是勤劳的将其他鸟丢掉的果实收藏起来,其他的鸟儿都嘲笑它。就在森林大旱,缺乏食物时,凤凰不计前嫌将积攒的食物与其他鸟儿分享,帮助大家共度难关,最后成为神鸟凤凰。《百鸟朝凤》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也暗含着勤劳、宽容和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中国故事中的道德元素,在培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的同时传承中华文化,增加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4、5岁幼儿对图画故事书中的角色形象、事件行动和角色状态的理解不断发展,成人选择合适的助人图画故事书后要理顺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引导幼儿从理解故事的角色形象到理解助人事件和助人行动再到理解助人后的情绪状态,从此入手有效培养助人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导幼儿认知助人行为及其不同社会性结果的关系,唤醒幼儿的情绪情感,从追求助人行为的外部回报转变为追求助人行为的情感回报,如助人后的愉悦、自尊心的增强等;帮助幼儿建立起助人行为的内在动机,摆脱对外部回报的追求。4—5岁也是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时期发掘图画故事书中的助人元素并选择合适的助人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助人行为。
第二,要为幼儿阅读助人主题图画故事书创造机会与条件,积极正面引导幼儿良好行为和社会性的养成,幼儿园在提供数量充足的助人图画故事书的前提下,合理优化图画故事书摆放的空间布局。既可以放置于读书角,也可摆放在户外场所,比如走廊、大厅等幼儿经常往返的区域,为幼儿自主阅读或同伴共读图画故事书创设条件,潜移默化的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
五、研究贡献、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一)研究贡献
第一,与以往研究侧重于考察图画故事书教学对整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相比,本研究以图画故事书类型作为自变量,首先验证了助人主题的图画故事书自身具有教育价值。其次,本研究以助人行为为重点,单独考察图画故事书类型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也证实了阅读不同类型的图画故事书对助人行为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助人主题图画故事书对助人行为的促进作用,丰富了图画故事书与助人行为的相关研究。
第二,考察了助人图画故事书对助人行为的短时效应,本研究将助人行为水平相似的幼儿随机分配到中性图画故事书组和助人图画故事书组,中性图画故事书组连续3天阅读中性图画故事书,助人图画故事书组连续3天阅读助人主题的图画故事书,以实验的方式考察不同图画故事书类型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并对每种实验条件下的男女比例进行控制,相比于其他研究具有更好地信度和效度。
第三,发现自我解释与图画故事书和助人行为的交互作用,丰富了自我解释的相关研究,验证了图画故事书阅读与助人行为间的自我解释效应。且以往自我解释的研究多聚焦在青少年群体,本研究关注到学前儿童,证实在阅读助人图画故事书条件下,自我解释对学前儿童助人行为促进作用,为教师或成人培养幼儿助人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