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在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深入探讨了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往描述相关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儿童早期动作能力的发展是个体动作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为个体日后能够掌握更高级的运动技能奠定基础,3-6岁学前阶段是培养儿童各项基础能力的关键期。当前,健康领域的教育逐步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细动作能力被认为是儿童动作发展的高阶精细化能力,与个体认知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得以揭示,两者在发展中互相联系且不断相互促进。其中,以执行功能为代表的高阶认知能力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当前已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初步探讨了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与认知发展的初步关系,但两者之间深层的互动关系机制尚未可知。
一、动作发展日渐成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切议题
进入新时代,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备受关注,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逐步从生理学研究的范畴向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外延,世界各国逐步将目光转向对于早期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关注。纵观全球学前教育课程的框架,已在其中对儿童早期动作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要求,如,美国K-12课程标准中提出儿童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模式展示出相应的基础能力;芬兰颁布的《学前教育国家核心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应采用游戏教学法,提出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和身体参与,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活方式;新加坡的《培育早期幼儿课程框架》中详细罗列儿童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培养标准。[1][2]由此可知,当前全球各国对儿童早期动作能力的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因此追求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第一步,有必要从重视幼儿基本动作能力的发展切入,其中精细动作能力作为基本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提出。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第二节研究意义
基于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精细动作能力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儿童日后其他各项能力,如儿童语言发展、视觉空间认知、前书写能力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探究儿童早期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且细致地了解儿童早期动作发展与认识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儿童早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理论意义
(一)深化我国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已有文献梳理,目前国际范围内对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的关注相对较多,但在我国有关儿童早期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较少,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对于精细动作的类型、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尚未在这些研究中清晰的阐述,大多是经验性的理论探讨,对于精细动作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由于对精细动作缺乏一个具有一定共识的分类依据,导致对其在年龄上的发展特点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尚不清晰。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探讨精细动作能力在学前关键期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我国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儿童早期精细动作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干预的方案和支持性策略,形成有关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丰富我国儿童早期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拓展和深化我国早期儿童动作发展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路向。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精细动作能力、执行功能。
一、精细动作能力
动作的分类方式往往会因分类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出入。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往往根据肌肉的数量和广泛性进行区分,将动作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两种主要类型。从精细动作的发生机制而言,它又称为小肌肉动作,指那些由小型肌肉或肌群运动而产生的行为。[1]一个简单的精细动作的执行,需要个体意识、计划、肌肉协调、力量控制环环相扣,并且协同感知觉的参与才能得以完成。[2]不同于对概念界定的一致性,当前对于儿童精细动作的研究在其分类上的把握是略有不同的,会根据研究的需要或者工具测查的内容进行采择。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个体而言最基本的精细动作是生命早期自然发生的抓握反射动作,此基础上才进一步产生书写和生活自理等更全面的动作;有研究者从具体行为上来进行分类,将婴幼儿及儿童的精细动作分为单侧手臂和手的动作、双手的协调;还有研究者从动作的使用场域的类型对儿童精细动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认为常见的精细动作类型包括生活类动作和学习类动作。
基于文献的梳理,本研究采用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对精细动作使用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精细动作是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主要反映了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
第二节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当我们试图讨论动作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首当其冲的经典理论之一。皮亚杰将动作视为儿童认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主要是内因推动的,是一个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来认识世界并在头脑中构建结构的过程,皮亚杰强调图式是儿童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的主要方式,是儿童认知事物的基础,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同化”和“顺应”,将外界输入的各种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他提出对于儿童来说,儿童通过动作建立与外部环境的联结,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成熟,这是基于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发展观点,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与物质世界的互动获得的自然经验;再次是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经验;最后是平衡,或者自我调节。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与周围世界的平衡,这种张力推动儿童去学习和成长,升级原本的知识结构以获得新的平衡,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螺旋上升。该理论提到了运动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1]运动技能的演变,例如:独立运动,使儿童能够探索环境,并通过同化,尤其是调节,产生新的、不同的认知概念,因此,认知发展受到支持。反过来,要成功地掌握复杂的运动任务,需要一定程度的认知发展,例如,感知、注意力、记忆。[2]皮亚杰观点为诸多有关动作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3],有研究发现6个月的婴儿伸手抓物的能力能够显著预测日后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注意力[4],也给本研究的视角提供了借鉴,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儿童早期精细动作能力加以关注,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执行功能之间内部的关系。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26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思路 .......................... 26
一、研究目的 ........................................ 26
二、研究思路 .................................. 26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6
第一节 基于横断调查的结果 .................................. 36
一、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与执行功能的发展现状 .................... 36
二、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与执行功能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 39
第五章 讨论....................................... 54
第一节 基于横向研究的关系考察 .................................. 54
一、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和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差异性 .... 54
二、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 59
第五章讨论
第一节基于横向研究的关系考察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的调查,分别测查了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与执行功能的发展水平,发现各变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精细动作能力对执行功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学前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与执行功能发展存在一定的共变性和协同性。
一、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和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差异性
(一)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在3-6岁阶段随年龄增长稳步提升,且年龄差异显著
本研究对学前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进行了测查,覆盖3-6岁完整的年龄段,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完成投币任务和串珠子任务的时间逐步缩短,在绘图轨迹任务中的错误次数逐步减少,这意味着精细动作能力的提升,并且儿童在投币、串珠子、绘图轨迹三项子任务之间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将3-6岁年龄段分成三组(3-4岁、4-5岁、5-6岁)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目前,这一结果普遍得到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支持。
首先,本研究认为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在3-6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稳步提升。这与张重阳(2021)、余丽丽(2015)、张云(2010)、Diamond(2002)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1][2][3][4]还有研究指出,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具备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具备明显的年龄特点,在儿童3-6岁阶段是精细动作发育的关键时期[1][2][3],这与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不谋而合。此外,本研究的结果与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rnoldGesell)成熟理论的观点具有一致性,证明了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受到儿童生理发展的影响,生理上的成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本研究通过差异分析进一步发现,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除了具备明显的年龄特点,还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该结论也得到了已有相关研究的印证。李阳(2020)的研究采用与本研究基本一致的三项任务(投币、串珠子和绘图轨迹)作为儿童精细动作能力的测试指标,结果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且儿童早期的精细动作能力差异比后期更为显著。[4]此外,还有研究也揭示了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并且认为年龄对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6]由此可知,3-6岁阶段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是较为迅速的,应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儿童精细动作能力的年龄跨度的探究,才能更加系统地反映出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的高速发展期与成熟稳定期。
....................................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基本动作能力和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研究者们关心的重要主题,本研究在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深入探讨了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往描述相关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拓展,本研究进一步综合横向和纵向的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与执行功能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且3-4岁组、4-5岁组、5-6岁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
2.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在性别差异上存在边缘显著,执行功能不存在性别差异。
3.不论是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还是三项子任务的水平都与执行功能存在显著相关,但3-4岁组、4-5岁组、5-6岁组之间的相关程度渐弱。
4.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能够显著预测执行功能,但精细动作能力对执行功能的预测作用也随年龄的增长渐弱,到5-6岁组预测作用转为不显著。
5.在同时间、跨时间的层面上,学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均可正向预测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其中,男生在T2时间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6.在跨时间层面上,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对精细动作能力的解释力尚不稳定,可能由于其中还有其他变量的调节作用所致。
参考文献(略)